從8月下旬開始,黑龍江省歷史罕見的在半個月內遭遇「巴威」、「美莎克」、「海神」三次颱風,全省大部分地區暴風驟雨,導致航班取消、船隻停航,其中,農作物的受災情況引發多方關注。尤其在「美莎克」颱風過後,有自媒體以大量圖片和視頻為證,聲稱接踵而至的颱風終將導致糧食絕收。
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哈爾濱綜合試驗站站長錢春榮告訴記者,颱風過後,她第一時間就跟隨黑龍江省農業部門的工作人員,一起到哈爾濱周邊的呼蘭、巴彥、綏化等地進行考察調研,跑了一圈後,她對災情有了自己的判斷,跟此前自媒體渲染的情況截然不同,於是,她第一時間通過網絡平臺和電視臺進行了情況說明。
同樣受到這三起颱風侵襲的還有吉林省,自8月25日起,吉林省連續出現強降水和大風天氣,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截至9月9日,吉林省水稻發生水淹和倒伏面積達到50萬畝左右。
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侯立剛說:「吉林省水田面積1200多萬畝,50萬畝佔比吉林省1200萬畝水田比例不是很大,這50萬畝倒伏主要是稻花香,因為本身這個品種抗倒伏能力就特別差。」
侯立剛是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東北地區水稻高產栽培崗位的科學家,他說他們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嚴格把關水稻品種的抗病性和抗倒伏性。
吉林省柳河縣姜家店的一個萬畝左右的水稻生產基地從育苗開始,侯立剛他們就專人跟蹤服務指導,從優良選種到測土施肥、再到田間管理,都是面對面傳授配套技術。
侯立剛說:「我們成立了專家服務團,建立了一整套標準化生產方案,從品種的選擇到具體的耕整地技術措施,到肥料的使用以及質保方面,我們建立全生育期生產技術指導,今年整體氣象年景,對水稻來說是增產年。」
農業農村部科教司產業技術處處長徐利群告訴記者,在今年災情頻發的情況下,農業部門仍能從容應對,得益於2007年建成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該體系由中央財政穩定支持,集合全國2700多名專家,錢春榮和侯立剛都是這個體系裡的專家。這些在各自領域從事專業研究的科學家們,覆蓋了水稻、小麥等50個方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一支最穩定的國家力量。
安徽霍邱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今年霍邱縣遭受到冬春連續乾旱和7月洪澇的雙重自然災害影響,其中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絕收面積有17萬多畝。為彌補糧食缺口、減少災害損失,該縣在專家的建議下,積極發展再生稻。
再生稻在當地俗稱二茬稻,就是對頭一季收割的稻樁進行施肥管理,生長成熟後可以進行二次收割的稻子。霍邱縣有14個鄉鎮都符合發展再生稻,烏龍鎮響水堰村村民張經德在8月中旬收割了早稻後,按照農技專家宣傳推廣的再生稻栽培技術,把剛剛割完的稻田進行了及時補水、施肥。
在霍邱,農戶們會聽從專家的意見,根據頭季水稻收穫的時間調整留茬的高度,目前當地政府把再生稻生產作為災後恢復生產的主要措施。以往沒有專家指導,再生稻的收成只有一百來斤,如今,有對口的科學指導,再生稻讓農民們嘗到了甜頭。
在湖北,現在正是豐收時節,也是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武漢綜合試驗站站長遊艾青最忙碌的時候。遊艾青團隊最新研發並種植的新品種叫蝦稻一號,因其各項技術指標都很卓越,是今年湖北省種植水稻中的明星品種。5月播種,目前已喜獲豐收。但豐收來之不易,今年梅雨期間,湖北省多地連續遭遇強降雨,全省水稻等農作物受洪澇災害影響的面積達2200多萬畝。經過科學調研,蝦稻一號雖然只種了幾十萬畝,但也在受災的行列,能不能扛住肆虐的洪澇災害,這確實是對新品種的一次大考。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武漢綜合試驗站站長遊艾青說:「這個品種是代表性品種,在潛江蝦稻田裡種了,後來漁洋受災了,在受災的關鍵時期專家去了,跟當地合作社一起指導他們。淹了4天,我們把它抽出來以後,通過及時排澇,然後通過葉面肥和根外追肥加植物的生長調節去使用,把田救出來了,開始都覺得沒信心了。」
6年潛心研發和育種的蝦稻一號,最終經受住了洪澇災害的考驗。
遊艾青說:「總書記提出廣大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我們通過科技創新把新品種選出來,再配套以新技術。種子是農業的晶片,它是關鍵載體,現在走出湖北省,包括中糧、中化都在搞蝦稻一號,搞種糧一體化的聯合開發,準備做全產業鏈。不像過去把種子發下去就不做別的,我們現在做全產業鏈,不但要把種子賣出去,把配套服務要跟上來,同時,把糧食進行收購,並加工做大品牌,最好的種,種出最好的糧食出來。」
像遊艾青研究員所在的試驗站,全國有1200多個,基本上全國主要的農業大縣都能夠覆蓋。崗位科學家們的技術成果研究出來了,就可以在試驗站示範,如果效果好,就可以推而廣之。
在黑河,北大荒農墾集團旗下的九三分公司,全員上下都在備戰豐收。說起今年的豐收,大家都覺得太不容易了,從備春耕開始,就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北大荒集團九三分公司農業發展部負責人呂彥學說:「我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備耕生產。最難的時候,涉及到化肥的供應,當時有些廠家因為疫情開工較晚,從市場上影響了化肥的供應。集團及時調整策略,採取多家採購的形式,又及時把化肥貨源準備到位,然後又根據物流採取鐵路、公路不同的兩種方式,鐵路、公路同時啟動,保證化肥在4月底春播之前全部到位。」
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的一個高產高效示範區,80萬畝糧食今年能否增產,一直是張吉旺心中的一塊大石頭,作為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張吉旺告訴記者,今年玉米備耕備播期間,正值新冠肺炎疫情,他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張吉旺說:「農民走不出來,農業推廣專家不能走向基層進行相應的技術推廣和技術培訓。」
為保證農作物不誤農時,穩產增收,張吉旺帶領團隊建立了「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黃淮海區玉米生產技術培訓大講堂雲平臺」,邀請相關專家進行玉米生產技術線上培訓。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糧食生產和安全,今年就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我們也看到,今年雖然遭遇種種不利因素,但憑著科學選種、精細管理、精準補種等多種辦法,大家都全力以赴要把損失降到最低。在全面小康之年,糧食有望再奪豐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伴隨我國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逐步完善,強大科技支撐能力的提升,抗災抗風險能力正在逐步提高,我們有信心更有能力把裝著自已糧食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