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慶餘年》兩劇連播,2019年末的張若昀在螢屏上格外活躍。
微博中也是如此,與網友高頻率的互動讓觀眾不由得驚呼,他大概是在「微博買了房」。
而自《九州天空城》以來,一直被觀眾百玩不厭的「哈士奇」梗,也再一次在張若昀本人的「帶動」下創意百出,如火如荼。
微博拉近了演員與觀眾、明星與粉絲的距離,卻也為公眾人物帶來了許多困擾。一些年輕藝人陸續選擇退出微博,而更多明星的微博帳號,已然僵化成一個發布信息和廣告的平臺。
比起他們,通過微博與同事互相拆臺,或與網友插科打諢的張若昀,面對龐大的社交平臺用戶,以及陰晴難測的網絡輿論,顯得格外遊刃有餘。
2010年,張若昀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2012年,其第一部擔綱男主的電視劇《黑狐》播出。作為當時四川衛視主推的新劇種——「戰爭偶像劇」的其中一部,張若昀初出茅廬,便被罩上了一頂「偶像」的帽子。
好在當時「偶像」並未被汙名化,《黑狐》讓張若昀收穫了一大批粉絲。而在其開始參演網絡劇之後,張若昀保持了自己作為「偶像」的人氣,同時實現了他作為演員的商業價值。
從《黑狐》開始,張若昀連續拍攝了多部軍旅劇,讓他有了個「軍裝美男」的稱號。
為了撕掉這個標籤,嘗試更多角色的張若昀,與身為製作人的父親定下了「三年之約」:三年內不碰任何與父親有關的劇作。
此時恰逢網劇剛剛起步,張若昀也成為國內最早出演網劇的一批演員之一。隨著參演的網劇作品相繼上線,張若昀撕掉了「軍裝美男」的標籤,卻又被貼上了「忠犬軍閥」和「妖豔賤貨」的名牌。
但那時的張若昀,面對標籤已經顯得淡定許多,「你會發現演員最大的樂趣是說你演完一個角色之後,大家能get到你的點,並且用一個精確的詞來形容,我最好一部戲換一個外號。」
2015年的《無心法師》與2016年的《法醫秦明》,這兩部搜狐視頻出品的網劇,投資都不超過5000萬。
但是,從當年的播放量,以及其延續至今的知名度,不得不說,這兩部劇是網絡劇發展初期「以小博大」的典型案例。同時,網劇初生之時,奇幻題材與懸疑題材所自帶的紅利,無疑讓更多人認識了張若昀。
《無心法師》中的張顯宗,與《法醫秦明》中的秦明,一個「痴」,一個「冷」,都是在性格設定上十分極致的角色,自然對演員的表演層次和把控有了更嚴格的要求。
張顯宗是奇幻劇中的一個普通人類角色,在設定上趨向反派。張若昀放大的是其對於嶽綺羅的情感,從被施術著迷,到真心愛上,最後為其赴死,是一個層層深入的過程。
最後,張顯宗的悲劇命運與其痴情相互補充,使得這個出場戲份並不多的角色格外飽滿。
而現代背景下的秦明,走的是當年流行的「高冷傲嬌」人設。《法醫秦明》最出名的場景,就是會坐在路邊攤,用手術刀來「解剖」小龍蝦。
這一異常的舉動,可以看作是劇集喜劇效果的呈現,同時,未必不是製作方在面對網絡上更為年輕的觀眾群體時,所特意增加的「槽點」。
但張若昀以極其自然的表演,將這一段浮誇的設定內化成秦明這個角色獨有的冷幽默。
2016是張若昀的「出圈」之年,除了《法醫秦明》,還有被戲稱為「妖豔賤貨」的風天逸。
在玄幻類IP改編作品扎堆出現的2016年,《九州天空城》所受到的爭議並不算小,從服化道的呈現,到劇情的改編,這部作品獲得的播放量,要遠遠大於它的口碑。
而有著「第一美男」設定的風天逸,在真人演繹永遠不可能與觀眾的想像達到一致的客觀前提下,理所當然地會被推到被「吐槽」的第一線。
張若昀本人,同樣也在「吐槽」的行列之內。「導演拿這個角色來找我的時候,我說你看我這張臉,像美男麼?」
在劇集播出過程中,從一張風天逸與哈士奇的對比圖開始,「張若昀撞臉哈士奇」的話題突然引起熱議,而面對網友們對自己外貌的調侃,張若昀似乎從其中找到了樂子,開始頻繁地在微博上使用哈士奇的圖片指代自己。
現在回頭看「風天逸」這樣一個角色的網絡反饋,似乎是在「嘲」和「捧」兩個極端中達到了奇異的調和,張若昀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帥哥」,但風天逸卻仍舊以「妖豔」而為人所知,並在網友自發的二次創作中延續著角色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撞臉哈士奇」或許一開始是一句嘲諷,但在幾年之中,通過網生娛樂內容對其的「發揚光大」,反而讓張若昀有了更高的辨識度。
比如在同時期出現的網綜《明星大偵探》,張若昀與哈士奇的「捆綁」更加緊密。幾乎在他的每一次出場中,節目組都會特地設計與哈士奇有關的線索、臺詞,以及道具。
而在第四季收官戰的密室逃脫中,其中一個破譯密碼的環節,提示就是兩隻狗的合照。紅筆圈出了照片上的哈士奇。
看著這個提示的張若昀幾乎馬上就反應過來,密碼就是自己的名字。
2017年,張若昀出演了話劇《三姐妹·等待戈多》,一檔視頻訪談節目跟拍了其排練和首演的過程,並對他進行了採訪。
當年的張若昀,因《霍去病》一劇而陷於輿論之中。同時,他參與了真人秀《花兒與少年》的第三季,並選擇公開與女友唐藝昕的戀情。
網絡讓曾經「躲」在角色背後的演員,有了更多以真正的自我面對觀眾和輿論的機會,而輿論的複雜,各種關於其私生活的曝光,對於一名演員來說,無疑是一種壓力和消耗。
在當時的採訪中,張若昀表現出的清醒,以及對於輿論本質的認知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演員,其在專業上的成長和探索,並不會被自己在網絡上的聲量所影響。用張若昀的話說就是,「有特別好的戲來找你,這不叫你的成長,你把角色完成了,這才是你的成長。」
網絡是一個開放的地方,而張若昀是一個開放的人,或許是這一點相同的特質,讓這位演員一邊在微博和真人秀上維持著相當高的曝光度,一邊也能讓觀眾在其每一部作品裡,清晰地看到他作為演員的成長。
在「撞臉哈士奇」被討論的最熱烈的時候,曾有記者問張若昀對此作何感想。而張若昀的回答是,「挺好的,哈士奇是一種非常勇敢的動物,非常有主見,有膽量,又活潑。」
網絡的發展,為整個社會的形態都帶來了變化,娛樂產業更是如此。從影視作品傳播的方式,到明星藝人交流的方式,都在迅速地變化和異化。
而身處其中的張若昀,似乎不僅是與哈士奇「撞臉」,更有著同樣的勇敢與活潑。
從博客到微博,張若昀從來不吝於以文字的形式,向觀眾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與觀點,嬉笑怒罵,足夠坦誠,卻總是張弛有度。
應當說,除了演技以外,張若昀多了一份與網絡世界打交道的技能,他具有當代網絡用戶喜歡的幽默感,同時也具有屏蔽雜音幹擾的能力。這自然讓他更加「討人喜歡」,而在「娛人」與「娛己」的同時,張若昀的演員之路,也更加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