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冪是怎麼火起來的,單單是因為演技和機會嗎?不全是。明星怎麼越來越瘋狂了,資本世界為什麼如痴如醉?近些年,雖然有國產的佳片,但是爛片、神劇仍然充斥熒幕。除了明星本身的原因、市場的情況、行業的發展,一紙神秘的協議,在幕後左右影視業的發展。
1、神秘的對賭協議
對賭協議(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VAM)最初被翻譯為「對賭協議」,或因符合國有文化很形象,一直沿用至今。但其直譯意思是「估值調整機制」卻更能體現其本質含義,所以我們日常聽到的對賭協議,所涉及問題其實和賭博無關。
實際上就是期權的一種形式。通過條款的設計,對賭協議可以有效保護投資人利益。在國外投行對國內企業的投資中,對賭協議已經應用。對賭協議就是收購方(包括投資方)與出讓方(包括融資方)在達成併購(或者融資)協議時,對於未來不確定的情況進行一種約定。如果約定的條件出現,融資方可以行使一種權利;如果約定的條件不出現,投資方則行使一種權利。所以,對賭協議實際上就是期權的一種形式。
有利益的地方就存在爭議,對賭協議也是一樣。自對賭協議誕生以來就伴隨著利益與糾紛。對此民間和資本界也是爭議不斷。有人認為對賭協議是對市場規則的破壞、有人覺得是對娛樂圈的衝擊......1000個人就有1000個人的哈姆雷特。
但是,無論是大家如何看對賭協議,它已經成為了事實存在,而且在資本市場和娛樂圈都遊刃有餘。
2、對賭協議的跨界歷程
對賭協議起初只是在企業與企業之間進行,主要是對企業業績和成長的預期,以及體現對企業價值的判斷。
對賭協議由好萊塢的一次合同升級而來,製片產從原本一體化的資本配置方式,轉向了分化了的資本配置方式,降低了風險與管理成本,卻也掌握了最大的資本發行。因此,導致20世紀60年代,好萊塢發行出品的電影數量很多,但是質量上卻參差不齊,這迫使了好萊塢電影合同升級。好萊塢製片廠以不以控制權的目標行為去進行收購製片人或導演的公司,前提是你必須要完成所籤署的利潤分成的合同。
影視業的對賭協議開始出現。
在中國的娛樂圈。對賭協議開始走入人們的視線,為大家所熟知,始於楊冪。
2015年嘉行傳媒和尚世影業籤對賭協議了,當時的嘉行傳媒為了能夠拿到他們公司3億的投資額,雙方籤署了一個對賭協議。嘉行傳媒必須在2015、到2017年,這三年內完成稅後淨利潤指標達到95%,折算利潤就是3.1065億,就是需要3個億的淨利潤。
在2015年到2017年這三年時間裡面,楊冪開啟了機器人模式。在三年內接拍了13部作品,平均起來每年拍4部作品,她也成了娛樂圈的勞動模範。2017年,嘉行全面發力,楊冪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橫空出世,一舉扭轉了局面,網絡播放量達到了370億,順利完成對賭協議。4個億的淨利潤,比預估的超出了一個億。
但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因為對賭協議的約束,楊冪所持股的嘉行傳媒和尚世影業籤訂了對賭協議,雙方約定嘉行傳媒在2015-2017年三年累計實現的稅後淨利潤不得低於3.1億元,並且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核心管理人員、核心藝人不能有離職、退出經營管理工作的情形,否則就會觸發回購條款。
劉愷威和楊冪,硬是給粉絲們上演了一出免費的狗血劇情,讓狗仔隊和粉絲們大呼過癮。
楊冪的情況還是運氣好的,很多對賭協議中,由於時間緊迫、導演和演員喪失自主權。部分對賭協議要求高回報、見效快,發絕戶財的發財方式,公司要利潤、明星需要資本的支持。籤訂了對賭協議後的明星就成了一個工具,成為了投資人的引流商品,負責賺錢並拓寬產品線,也成為爛片高產的原因之一。
國人渡過一個不一樣的春節,影視業也度過了一個不一樣的電影節。
3、不一樣的電影節
8月22日,以「夢圓·奮進」為主題的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啟動。誕生於2011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已成為目前全球發展最快、最受矚目的電影節之一,更成為中國電影與國際電影對話交流的平臺。本屆北影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背景下舉行,有別於以往,今年創造性地將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雲上電影節」成為一大亮點。
以往的電影節都是鮮花與掌聲相伴、奪目的紅毯、歡慶的明星,一片喜樂祥和的氣氛。
今年的電影節確實愁雲慘澹,老闆賣豪宅、員工跑滴滴、難以生存賣零食......為影視業的寒冬增添了幾分寒意。全國321家影院類企業吊銷或註銷,行業生存極為艱難,上下遊產業鏈數以百萬計的失業人群。
今年無論是導演的發言還是嘉賓的寄語,與以往相比少了幾分祝福,多了幾分思考。疫情還沒有結束,生活不易,創作更加不易。雖然電影不是生活的全部,但電影是一面反映生活的鏡子。有更多的中國故事需要我們繼續講述,有更多的中國故事需要我們講述給世界。我們需要繼續努力,通過我們的工作,給每一個人帶去一些新的故事,帶去一些感動和力量。
疫情就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中國影視業的虛假繁榮、照出了部分明星的表裡不一、照出了產業鏈的薄弱。就如張藝謀所說中國電影經歷大考之後會迎來更挑剔、更渴望、更文明的觀眾。
觀眾的期待、文明、挑剔,給影視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同時也給影視業帶來了更多的壓力。就如攀登者一樣,中國影視的未來是一條充滿艱辛的攀登之路。
4、未來路在何方
一場疫情的衝擊,將影視業撞得人仰馬翻,逆流而上者稀、隨波逐流者眾。
一紙對賭協議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影視圈的混亂,成為幕後推手之一。但是對賭協議有黯然退出、有流量收割機,也有吳京的戰狼。有收觀眾智商稅的,也有戰狼一樣的作品,市場、觀眾、投資三贏。
中國的影視業要發展,文化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鎮北堡幾個風化嚴重的古堡,在經歷文學加工、作品帶動、遊人如織後成為了西部影視城、成為了荒涼背景、情節電影、電視劇的最佳拍攝基地。
文化的創造力不容小視,但是,文化的融合是一個過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觀眾給了期待,影視業也要適時回應觀眾,偶爾給觀眾小驚喜。
影視業的另一個頑疾就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資金和利潤沒有下沉,市場、大部分從業者、觀眾三虧,被流量明星和小鮮肉裹挾。底層待遇差、後期投入少、宣傳花費大。主要明星、後期宣傳、道具等花費了大部分經費,精雕細琢的作品反而不受待見或者胎死腹中。
影視業需要真正的發展,生態鏈和圈子的培養至關重要,沒有人會美麗和帥氣一輩子、沒有明星會永遠紅下去。利益只讓少部分人分享,大部分艱苦奮鬥的人只能艱苦奮鬥,不能將影視業作為一份事業,未來的道路依然是荊棘滿地。
疫情過後影視業需要人性的反思、中國故事的講述、共同奮鬥的見證,不需要無病呻吟、不需要有流量沒質量、不需要複製粘貼舶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