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對領導者及勞動者的健康狀態也提出了全新的定義,不僅要求他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而小學生正處於心理發展及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及接班人有著重要作用。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就農村小學生,特別是高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淺談點粗淺的看法:
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良好的心理素質既是一個人全面素質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更是學生成長發展的載體。據統計,87%的學生學習有困難,主要原因不是智商與學習能力的問題,而是他們的心理處於不健康的狀態。
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調節、自我認識、自我突破的同時,也對自身進行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促進了自身心理健康成長,形成了良性循環,有助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開展。
再次,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益於學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觀念、新手段還將有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及任務
我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標有二:發展性目標和防治性目標。嘗試發展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潛能,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與此同時,還要預防學生的心理障礙,矯正學生的心理偏差。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任務,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圍繞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開展針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訓練,使得學生的個性及潛能得以健康發展,預防學生的心理障礙,矯正他們的心理偏差,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
怎樣實施好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對教師進行業務培訓,幫助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和技能。
作為農村小學,不可能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那麼就需要由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來「兼職」,因此,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學校就此項任務,開展了圍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校本培訓,幫助老師們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學習了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手段。
關愛「留守兒童」,建立家校聯絡室。
農村學校的學生,大多存在由祖輩帶、學習習慣差、心理健康上缺少人關懷等現象,讓我們感受到了這些留守孩子對父母呵護的強烈需求。因此,我們也建議廣大愛心人士能夠抽出時間,給留守兒童多些精神上的鼓勵和心理上的開導。
提升溝通的靈活指數。
老竹民族學校實施「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鼓勵教師創造適宜的溝通環境,設計多種溝通方式,展開多元換位思考,如:校園散步形式、網絡交流形式、電話簡訊形式,或者是作業訓練式,都大大地降低了學生的緊張度,提升了交流的和諧度。
建立學校家庭社區三維心理教育網絡
我校曾利用家長會、家長開放日開設過多場心理講座,講述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特點,指導廣大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及方法。此外,我們還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引導學生發揮聰明才智,發展想像力、創造力,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素質。
總之,關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素質教育的助推器,應當充分融入到每一天的日常教學中去。老師們還要多研究探索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活動,引導家長多配合多努力,給農村小學生一個陽光健康的心理,讓孩子們快樂地學習,美好地生活,使每一位學生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來源:處州晚報 蓮都區老竹民族學校 陳曉芬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