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通報,有贊精選、紅布林等60款App存在違規收集個人信息、侵害用戶權益等行為且未按照要求完成整改。依據有關法律和規範性文件要求,工信部組織對上述App進行下架。
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個人信息在浩如煙海的網絡空間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一旦被濫用就會給用戶帶來困擾和傷害。用法治之手保護看不見的個人信息安全,也是看得見的民生工程。此次下架的60款App涉及到衣食住行等與用戶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工信部根據《網絡安全法》等法律重拳出擊、依法整飭,彰顯了國家維護用戶合法權益的堅定決心,讓人拍手叫好。但是,下架不是結束,我們也要警惕個別應用平臺因利益驅動,視監管一陣風,換個馬甲又捲土重來的現象。因此,著眼於源頭治理,打好監管組合拳,重拳出擊更要標本兼治,才是固根本、利長遠之策。
信息技術和移動終端高度發達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用戶習慣通過各類應用小軟體App獲取信息,方便社交和生活。個人信息的適度收集、使用,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前提,而隨之而來衍生的隱私保護問題也如影隨形。相對於傳統的註冊應用時收集用戶姓名、住址、電話等個人信息,近年來某些應用平臺基於「精準營銷」目的不當收集用戶的瀏覽記錄等行為不易被察覺,某種程度上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成為「漏網之魚」。在網絡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的紅線前,誰都不能成脫韁之馬,誰也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我們需要政府、企業、個人三位一體同向發力,共同打造網絡安全防護網。
政府部門在依法嚴厲打擊網絡黑客、電信網絡詐騙、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等違法犯罪行為之外,更應把監管關口前移,完善信息採集、存儲、利用、開放的基礎規則和治理模式。新技術發展到哪裡,隱私保護和執法監管就要挺進到哪裡。除了完善立法外,加強制度和監管的「無縫對接」,加強相關部門的「握指成拳」協調共治,提高對信息洩密者的處罰成本,切實保障個人信息、展開依法維權。
對於信息技術企業而言,為了尊重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在獲取用戶個人信息時,應充分提示其信息將被收集以及可能的洩露風險。同時,應運用契約方式,對信息的獲取、保管、傳輸和合法利用進行明確約定,確保獲取及使用個人信息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一旦信息洩露,企業應按照約定承擔相應責任。
對於用戶個人而言,也要運用法律手段合理合法地維護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在安裝APP或登錄網絡平臺時,認真閱讀其隱私政策或條款,明確自己的權利義務,對使用協議最好截圖保存。一旦發現自己個人信息被洩露,應勇敢拿起法律武器,通過投訴、舉報和訴訟等方式,理性維權。
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從監管上重拳出擊,從技術上尋求防護對策,在理念上提高網民安全意識,多方用力、立體防護,才是長遠之策。今天,數字經濟已經無處不在,唯有守住信息安全陣腳,我們才能自由暢享信息浪潮的發展機遇,暢享數字經濟的時代紅利。
作者:熊蘋
編輯:錢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