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克氏讀書會 的多期活動中,大家共同引發了一個有趣又深刻的話題之探討: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自由意志與宿命的關係?生命的真相是怎樣?故我們大家相約一起,開展了一次關於這一主題的討論會。
這次討論會由宇輝主要闡述,其他朋友們會提出探討點和自由表達觀點感受。
討論會一開始,宇輝首先向我們分享了「鴿子的迷信」這一實驗
(視頻如下):
通過這一實驗,宇輝向我們講述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時常會有這種迷信意識或行為,比如怪力亂神、欲求式的燒香拜佛等,也會有「亂歸因」的現象,並且不同的文化程度、信念系統,也會把同一事件發生歸為不同的緣由。
由此,宇輝提出可能我們最大的迷信,就在於日常生活中,認為「有自由意志」的思維與情感模式。
宇輝 進一步引入了討論會的主題,大家也積極回應與深入探討:
首先宇輝講到,身體其實是先於頭腦發育的,故頭腦的權限其實低於身體權限;另外,頭腦也是自然發育形成的,而不是自我掌控下的產物,我們也無法通過頭腦掌控心跳停止一秒的跳動或讓傷口馬上癒合。
一個生命,從受精、懷孕、十月懷胎、出生,人是從何時開始,頭腦中產生了「自我」的概念的呢?據說大概是一歲以後,開始由於大腦發育較為成熟、以及在環境的影響下,而有了明顯的「自我」認識,有了「我的爸爸」、「我的媽媽」的身份意識,以及有了「我與桌子」等一類的、自我與外境之區隔的二元對立觀。而頭腦其實是局限於身體的,有一種力量其實超越了頭腦,心理學中叫做潛意識,宗教中叫做法、道、基督、安拉等。
而不僅我們的出生、父母、家境等是我們無法預設掌控的,我們所遇到的環境人事也是無法自我掌控的,就連我們面對周圍環境人事的反應都不是可以自我主宰的,有時候更像是一種自動化生命程序的自然呈現。
人們在本來天然的環境裡,總覺得可以、或者試圖讓「自我」可以自主選擇或掌控,但實際卻常常受挫於現實生活,發現很多無法掌控、無法自主自由的生命現實。就好比,時常打坐之人,也會發現念頭的發生也是自然呈現,無法預設或掌控的。所以當我們以為日常生活中,是「自我」自主地做了選擇、做了決定時,或許可以反觀一下這種思維與情感模式,這種自我自主的、自由意志之感,其實值得懷疑與探究。
我們接觸外境時的反應、情緒感受、感情觸動等,也都不是自我掌控的,而是一種自動自然呈現的生命狀態。比如一母生九子,九個小孩對媽媽同一句話的反應理解,都各有不同,這些也不是自主選擇的,而會受到基因的先天傾向之影響,生命會自動化根據基因先天因素對外境有所反應。
宇輝也提到自己以往研究命理學的經驗,也感受到基因等先天因素對生命的影響也是很明顯,也佔很大比重的。另外命理學中的預測也是有一定準確性的,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到,生命與外境其實更可能是一種整體化的動態運行,而非自我意志下的獨立觀,或是二元對立論。
也就是說,我們不難發現,儘管我們很想掌控自己的人生歷程,但實際卻是,我們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出生、長大、生長環境、外在所遇人事的發展、遇到外境時的反應,就連自己的念頭都無法掌控;又比如我們對什麼事物感興趣,也不是自我操控的,也是一種自然生命呈現。
所以我們以為我們在掌控自己的人生,而這或許只是一種幻覺?其實更可能是有超越於自我掌控感的力量,在推動生命整體化的運行。我們其實連一點點的自由意志都不具有。生命萬象更像是連動的自動化程序之運作。
其實通過一定深度的身心洞察,或許會發現自由意志的虛幻性,或許自由意志只是人為的一種想像或欲求。可能有人會因此產生疑問?如果沒有自由意志的存在,那麼自己豈不是什麼都不用做,一切自然發生就好?宇輝對此給出的說明是,其實如果留心觀察,很多人其實做不到「什麼都不做」的,人往往會在無事可做時,內心空虛或煩悶,覺得「自我價值」無法得以展現,所以往往會試圖讓自己忙起來;另外即使有時看起來沒做任何事的情況,其實也是對環境的一種反應,也是一種自我式的「什麼都不做」。因而,真正不試圖自我展現、自我掌控的「天然而動」之大道無為,其實是並不容易能夠體悟到的智慧。
當洞悉了自由意志的不真實性,我們會明白什麼呢?又要怎麼具體落實生活呢?
其實我們大部分的痛苦都源於,我們以為可以自我掌控、有自由意志,但生命真實卻是無法掌控、沒有我們以為的堅實的「獨立存在之自我」。而如果我們了解到自由意志的非真實性,我們就不會在順境中過度自我膨脹,在逆境中過度自卑。一個事項的成功,自然需要自身的努力,但是這份努力只是無數成功因素中的某一環,而不是全部,也就不必因為成功而過度凸顯自我;而一時的失敗,也並不是完全在於自我的能力不足,也是有多面因素的影響,因而也不必過度自責。
另外,試圖營造自由意志,會呈現出趨樂避苦的單一生命模式。遇到對「自我」好的、有利的經驗,就試圖抓住,試圖重複體驗;遇到對「自我」壞的、無利的經歷,就試圖逃避,試圖避免再次遇到。當自由意志的欲求所想,與生命天然決定因素合一時,我們就單一淺顯的認為是「如願以償」,還可能會進一步試圖通過宗教情感去穩固或重現某種內心欲求所願,但進一步就不一定能經歷到一如往常的如願;而當自由意志下的欲求,與生命道法中的某些決定因素相悖離時,我們所試圖營造鞏固的自由意志,就會有受挫感,會覺得「自我」沒有如願地展現、或是產生所求未能實現的不滿,進而也就會有自由意志下的生命痛苦。
而當我們明白了自由意志中會引發的痛苦,也明白自由意志的虛幻性,生命無法自我掌控,我們會對不同的生命更能欣賞與理解,會更加深入的體察到生命的不易與寶貴。而天然道法之決定因素,也會讓我們明了一切結果的無法掌控性,就會專心於過程的體驗,做過程中能做到的最大努力,細心正念地品味過程中的智慧營養,不期待或強求於某種特定的結果,歡喜於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只是用心歡喜地去做、去體驗過程、去全然行動,對於結果沒有過多的期待預設,那生活就變得簡單純粹,更加喜悅平和。
對自由意志的透徹洞察下,明了其中的痛苦與虛幻性,也就不會因為生活中好的事項進展而自大,不太理想的生活進展而自怨自艾。全然的努力,坦然的接納,生活智慧也於其中自然生發。
自由意志下的認知,覺得一切行動都有一個「自我」的主體,而真實中,其實只有行動的過程,沒有行動中的「自我」中心。這也讓我們聯想到克裡希那穆提所講到的,「全神貫注之行動」,其中沒有主體中心的掌控,也沒有欲求式的或預期性的結果。
當然,這些觀念的梳理,只是一個開始,更為具體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的每個起心動念、點滴細節中,去觀察自我感的發生,以及通過洞察去發現,生命的真實面貌與想法中自由意志的不同。
談到這裡,大家又想到 大發 在克氏讀書會中,分享給我們的莊子之空船理論,在《莊子·山木》篇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白話翻譯:當你劃著一隻小船在河中遊走,如果是一隻空船撞到了你,那麼就算你脾氣不好也不會生氣;但如果那隻船上有一個人的話,你就會大聲呵斥他。叫喊一次對方沒聽到,你就會再三地呵斥他,並且會口出惡言。之所以前者不生氣而現在卻生氣,那是因為前者是空船而現在船上有人了。)
所以我們以為可以滿足欲求的、試圖營造的自由意志,其實帶來的反而是不必要的痛苦和煩惱,若能「虛己以遊世」,哪裡還有對生命智慧成長無益之事項或經歷呢?豈不皆是正向力量與生命營養。
最後,宇輝還跟大家分享了愛因斯坦說過的一段話:
」一切都是由我們無法控制的力量決定。從昆蟲乃至於星系都已註定。人類、植物或宇宙星塵,我們都隨著神秘的曲調起舞,由一位隱形吹笛手在遠方吟唱。「
當然,在無法完全洞悉自由意志的真相時,我們仍然可以帶著我們以為的自由意志去生活,去做自己有興趣喜歡的事,但是也需要明了,結果不掌控在我們手中,所以對待結果不必有過多的預設期待。
討論會末了,大家都有不少的感悟收穫,但我們內心也知曉,關於自由意志與生命真相的探究學習,也是沒有終點的,大家也通過彼此的互動中,發現了需要進一步深度體察的廣闊生命空間,更多的生命精彩課題,需要我們誠意用心地去發掘探索。就像宇輝時常在克氏讀書會中,分享給我們的蘇格拉底那句話:「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所謂的自由意志,或許就是如此,在自由意志幻覺下的生命,或許是全然無知的。
帶著開放悅納的心態,我們結束了這一次美好的相聚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