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巷口,又青石橋頭,細雨將長衫澆透,只為送你,一顆紅豆,輕把門扉扣,攤開雙手,耳朵都紅透,你說尋常卻要走,《相思》詩一首,早就背熟,為何難開口,相思 熬成了紅豆,你餵我入口,滾燙的溫柔 烙印在心頭,我一生的春與秋,從此都覆水難收,吟到 「此物相思」後,哽咽封了喉,從故事開頭 結局已寫就,等得年年紅豆熟,卻等不來故人 如舊。」
很早之前就喜歡《中國唱詩班》的系列動畫,溫暖畫風的《元日》裡,盡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夜思》裡,濃烈的愛國情懷溢出屏外。
但記憶最深刻的還是《相思》,唯美脫俗的畫風,故事裡卻道出的是遺憾與錯過。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相思》是由《中國唱詩班》創作的系列動畫裡的第一篇,它以清朝乾隆年間王初桐與陳湘萍(六娘)為靈感素材。
家境貧寒的王初桐與富家之女六娘青梅竹馬、兩小無猜。
兩家是近鄰,王初桐經常找六娘玩。
而那時的六娘也總是喊王初桐為小秀才,小秀才的一顆紅豆讓六娘彎了眉眼,而六娘的一勺紅豆粥卻讓小秀才紅了臉。
兩人長大後,礙於禮數,無法直面心意。
只能在街頭相遇時,不動聲色的低垂眼眸,掩下欣喜。
可六娘父母嫌貧愛富,將她許配給一個富家子弟。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眾人口中的門當戶對,斷了他們所有的情分和念想。
《相思》作為中國唱詩班的第一篇動畫,一上線便收穫大量粉絲。
彈幕裡無一不是對兩人坎坷曲折感情的嘆息與遺憾。
01
以「紅豆」貫穿整部短片,借物抒情
場景裡三次出現「紅豆」,三種不同的情感
動畫開篇便是下雨天,一位中年男子撐著一把紅傘,路過一個首飾攤,一眼相中了一支簪子,老闆娘說「客官好眼力,這是紅豆簪子」,引出男子對往事的回憶。
沒錯,這位中年男子便是當初的小秀才。
以「紅豆簪子」開篇,那一聲「紅豆」,是小秀才開啟往事記憶的開關,也是他與六娘情感的見證,飽含了小秀才一瞬間的恍惚與失神,以及對往事的嘆息與遺憾。
「小時候,你愛談天,我愛笑,不知不覺睡著了,夢裡花落知多少」
第二次出現的場景是小時候的小秀才從廚房裡拿了一顆紅豆,急急的跑去六娘家,告訴六娘「這不是普通的紅豆,這是王維詩裡的紅豆」,但「此物最相思」這句話,他最終還是沒有說出口。後來,紅豆變成了紅豆粥,被六娘舀起一勺餵進了小秀才的嘴裡,氤氳熱氣間藏著六娘的笑,小秀才的羞,以及他們青梅竹馬的情誼。
年少時的朦朧情感,純真美好,連心動都經不住遮掩,借著紅豆的香氣走街串巷。作為觀眾,也在不經意間嘴角上揚,眉眼含笑,或許是想起孩童時鄰家那個鼻涕蟲小胖子遞過來的糖了吧。
第三次不是名義上真實的紅豆,而是六娘刺繡時不小心將指尖扎破,血染繡帕上。
六娘失聲痛哭,小秀才在門外撕心裂肺,彼時的他們,一牆之隔,卻無法直言情誼。將血珠繡成紅豆的模樣,一把剪刀斷了紅線,斷了相思,最後秀才帶著繡帕,揚帆遠去,追求事業。
這也是整部動畫的高潮,紅豆定情,卻因門戶之見,那難以說出口的愛,終究輸在了那一句門當戶對裡。
整部動畫雖不到十分鐘,但人物細膩,畫面意境也是極具國風特色,畫風用色清新淡雅,貼切的背景音樂下,秀才和六娘美好的愛情故事裡,有一個註定悽美遺憾的結局。
02
等得年年紅豆熟,卻等不來故人如舊
很多電視劇裡的美好結局,現實卻往往不得如願,就像小秀才與六娘。
當初,不知有多少人曾想給《步步驚心》裡的四爺與若曦一個完美的結局,若曦遺憾離世,四爺悲痛後悔,鬱鬱而終,錯過與遺憾,永遠是心頭最痛的那顆硃砂痣,所以,《步步驚心》有了番外篇,四爺與若曦在現代世界裡相遇、相知、相愛。
觀看《遇見王瀝川》時,瀝川與小秋失而復得,得而又失的愛情,不知賺了我多少眼淚,電視劇的最後,小秋果斷的扔掉了戒指,瀝川遠赴他國治療,兩人看似再無交集的人生,讓多少觀眾想出資給導演寄刀片。
即便,影片之外的《瀝川往事》小說裡,三年後的瀝川病癒回國,與小秋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卻依然,填不滿書迷影迷那淡淡憂愁與遺憾。
不論是《相思》裡的小秀才與六娘,還是清朝的王初桐與陳湘萍,結局都是那麼令人心疼與嘆息。動畫結尾,秀才懷揣著六娘的繡帕,帶著她的思念,壓下對她的愛,踏上遠方的徵程。
現實的清朝,六娘淪落煙花之地,艱苦度日,王初桐中年中舉,救濟六娘,但昨日不在,兩人再無可能。
不知你心裡是否也住著一個難以忘記的人,明明彼此相愛,卻不得不放棄愛情回到家鄉小鎮,找一個相親認識的姑娘,結婚生子,安穩度過一生;
不知你是否會在不經意間突然想起某一個人,明明沒有分手,卻因各自選擇想要走的路,想要去的城市,想要成為的人,而不聯繫,不了了之。
浮世萬千,人生海海,生活總是充滿了遺憾與無奈,卻帶給我們殘缺的美。
若是秀才與六娘水到渠成的成功在一起了,我想,我也不會對此記憶深刻。
03
從故事開頭 結局就已寫就
門當戶對的婚姻有多少愛情成分的殘留?
清朝的陳湘萍遵循父母之命,嫁給了富家子弟,然其丈夫遊手好閒、放浪無檢、吃喝嫖賭,很快把家產揮霍殆盡,最終她只能流落煙花之地。
名門之女淪落至此,皆因父母一句媒妁之言,眾人一句門當戶對。
婚姻裡,不是將兩個顏值匹配、外人無比看好的人放在一起就能白頭偕老,兩個三觀不一致的人是很難長久的。一代文學大師魯迅與其原配夫人朱安便是典型的例子。
魯迅曾對好友談起妻子時說,「這樁婚姻是母親給他的禮物,我不敢不要」。
但是他對這份禮物棄之如敝履,婚後四天即遠赴日本,終生未與之行夫妻之實,以客氣、疏遠,對待陌生人的態度來對待他的妻子。
客觀地說,是門當戶對的傳統觀念,父母之命的舊式婚姻葬送了朱安的一生,給了她一生無盡悲涼。是魯迅的錯,還是朱安的錯?都不是。
或許是時代造就的痛苦,就像《小娘惹》裡的月娘和陳錫,就像秀才與六娘。
清朝乾隆年間,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婚姻桎梏最為嚴重。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決定一個女人一生命運的枷鎖,這也是上位者賦予的家族長輩的權利,而清朝,又以「孝」治天下,所以,大多數子女都不會選擇反抗,也無法反抗。
這也是造成秀才與六娘擦肩而過的原因,小秀才在門外哭的撕心裂肺,六娘在門內哭的梨花帶雨,但他們無法打開那扇門,因為他們知道,彼此永遠也邁不過那道鴻溝。
04
總結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這是沈從文寫給張兆和幾百封情書中的一句,感動無數人,卻沒感動收情書的女主角。
後來,眾人齊心協力的撮合下,女主角張兆和終於同意。
妥協的婚姻總會有委屈,婚後,兩人的生活觀念,對待事情的態度截然不同。
最終王子跋山涉水、歷經困苦娶到公主後,卻轉身愛上了其他人。
兩人都沒有錯。
勇敢追愛的沈從文沒有錯,平淡處事的張兆和也沒有錯,那麼錯的是誰呢?
若不是當初胡適極力撮合,若不是二姐張允和百般勸解,這對外人眼中十分般配的才子佳人又該是怎樣的光景呢?
我想,或許,各成一段佳話吧。
不是現世安穩,便可歲月靜好。
餘生,要找一個三觀一致,彼此喜愛的人度過才不虛此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