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徐兵導演的《新世界》引起的爭議挺大。一方面大家被劇情吸引了,看進去了,喜歡這個故事的一些人物和設定;但是另一方面,長達七十集,拖沓的節奏,有的時候為了人物和出奇制勝,遛觀眾玩的不合理劇情安排,也成為攻擊它的槽點。
我個人而言,還比較喜歡《新世界》。當然,它有不少被逼無奈的缺陷,但是這都掩蓋不了導演營造出的老北平四九城局氣、豪橫和溫暖的氛圍。能夠從布景到人物設定到臺詞和演員選定上,都做到這麼有生活氣息,可以看出導演對「北平」這座城打從心眼裡冒出來的熱愛:就像田丹兩次仰視高高的前門樓子;就像徐天和賈小朵並肩坐在後海岸邊,數九寒天一塊泡腳的青春愛戀;也像是劇集最後,從北平到北京的新世界以後,在耀眼的陽光和十月金燦燦稻穗的映襯下,徐天和田丹重逢後的盡在不言中。對一座城的熱愛,莫過於此!能有這種熱愛,才是這部劇最有精氣神的部分!
中國近幾十年的大幹快上,城市規劃和發展,其實非常的不人性化,部分泯滅了一個城市和一個城市百姓的性格!就像從「北平」到了「北京」。現當下的北京,或許已經跟許多世界級大城市沒有區別,GDP和地標也都夠上了國際大都會的級別,但卻完全喪失了曾經作為「北平」時的人情味。但是這又是社會進步的必然。
所以才難怪有《新世界》,有像姜文的《邪不壓正》這樣的電影,費盡力氣去還原曾經的北平,找回大家懷念的北平!不過,要說真正的北平氣象,今天我要介紹的這部37年前的散文電影《城南舊事》,可以說完全再現了姜文和《新世界》徐兵心心念念的北平,那些城,那些胡同,那些事和人!
《城南舊事》是第四代吳貽弓導演的代表作,散文化的敘事,淡而有味的鏡頭語言,無論是當年還是現在都顯得格外出挑。尤其是當下,在所有的電影都追求高概念,強情節,多重反轉劇情結構的當下,像《城南舊事》這樣慢條斯理,輕輕淺淺,卻能夠潤物細無聲的散文電影,實在是太稀缺了!
《城南舊事》成功的基石還在於原作,臺灣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同名散文體小說,或者說叫自傳體小說。吳貽弓導演很聰明地從裡面選取了英子少女時代的三個故事,三個人,原作裡涉及到父親和蘭姨娘那段就直接沒用,雖然對父親的角色稍微有點刻畫不清,但是對於電影本身而言,卻更完整,也更有稚氣。
再稍微多介紹一下林海音女士和原作。林女士是臺灣人,母親是板橋林家,不懂的朋友可以去百度了解一下,在這兒就不贅述了。特別介紹她是臺灣人,重點在於鋪陳一下,《城南舊事》說的其實是她的成長是在北平完成的,最後回到臺灣已經30多歲,而正如她小說中所寫,直到她去世,她仍然記著自己少女時代在北平見到的那些人,那些事。人往往都是如此,少年成長時學習和見證到的事情,或許已經無法再追回,但是卻會牢牢地鐫刻在腦子裡,因為那是決定了你一生成長的最初,也是最美好!
《城南舊事》電影是按照時間順序來的。第一個故事是瘋女人秀貞和小桂子。電影一開篇就是年幼的英子在自家門前學駱駝咀嚼,小嘴一鼓一鼓的,這本是小說裡林海音女士的一處閒筆,沒想到吳貽弓導演卻偏偏珍而重之地保留並且表現了出來,小演員沈潔的神情,舉止真是太傳神了,那種小孩的大膽,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就這麼一個鏡頭就都體現了出來。其實暗中還表現出英子的家教新派又注重對孩子的啟發。對了,沈潔只演過《城南舊事》這麼一部電影,之後就再沒有出過鏡了,只做過一些幕後工作,很可惜。
飾演秀貞的是當年很紅的女演員張閩,她算是吳貽弓導演的御用,參演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吳導的《巴山夜雨》,在八十年代還演過《筆中情》、《青春萬歲》等影片,89年以後就出過留學去了,之後再沒有出鏡。八十年代那一批演員,好像大多數都出國了,也沒有再演出過什麼影片,像陳衝、鄔君梅這樣能夠演到現在的非常少,但其實她們那一批女演員真是千姿百態,各有各的美,不像如今的女演員,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而且,不管是不是科班出身,那時的女演員戲都很不錯!
第一個故事結尾的處理很有特點,原作小說裡交代了秀貞和小桂子母女相認後一塊去趕火車,結果在雨夜中被火車軋死了。電影裡沒清楚交代這一點,很快就讓英子搬家了。或許是導演於心不忍,不想讓觀眾和電影裡的英子都太早的接受到生離死別的痛苦,另一方面,這樣的處理,也讓電影散文的特質變得更突出。
不過電影相對原作有一點改動,原作裡秀貞的男人沒死,是回老家天津了,所以秀貞在找回女兒以後趕火車其實是為了去天津找孩子她爹。但是在電影裡,導演雖然沒明說秀貞的男人,進步學生死了,但是連續兩段在街頭遇見送刑場的戲,其實是暗示了秀貞的男人已經死了的,這點改動無傷大雅,只是讓人物看上去更進步一點,雖然沒有原作世事無常,女人都是被傷害對象的立場那麼堅定,但也算是八十年代國產電影的一種特色吧。
第二段故事,英子搬到了新蓮子胡同,開始上小學了,學了一篇叫《我們看海去》的課文後,在胡同廢宅裡遇上了一個疼愛弟弟,被生活所迫的小偷,和他成為了朋友,卻也間接害了他的故事。演小偷的是張豐毅。
差不多是同一年,也就是1982年,張豐毅演出了《駱駝祥子》和《城南舊事》。都是老北京電影,但是張豐毅的表演是截然不同的,《駱駝祥子》也是一部重現老舍先生筆下老北平生活的電影,凌子風導演是第三代導演領軍人物,他更在意的是祥子的城市無產者的淪落;而吳貽弓導演是海派導演,他更在意的是無奈生活中的真善美。而且,在《城南舊事》裡,張豐毅的戲極少,就十幾句臺詞,但是眼神中的善意卻是他能夠成為英子口中朋友的關鍵,說起來,這個小偷的角色對於張豐毅而言是靈光一閃的,卻也是沒什麼難度的。
當然,這段故事最重要的是那句「我分不清哪兒是海,哪兒是天,也分不清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這是原作者林海音很樸素的一種世界觀,善惡本來就不是可以一概而論的,而對於少年來說,懂得堅定自己的善意,才是最重要!這也是英子這個角色,和《城南舊事》最寶貴的地方。
第三段故事是保姆宋媽的離開,其實這個故事是從頭貫穿下來的,同時英子父親的離世也為整部電影劃下了一個不完滿但是很有餘味的句號,預示著英子驟然間的成長。複雜的成人世界過得飛快,但卻再也沒有什麼值得牢牢記住的故事和人!
飾演保姆宋媽的鄭振瑤老師,飾演她丈夫的是徐才根,說起來這兩位都是海派演員,但奇怪的是,或者說老演員的功力就強在這一點上,讓他們演老北平人,一點違和感都沒有,無論是口音還是做派。對了,飾演英子父親的嚴翔,如今還活躍在熒幕上的譚宗堯、李光復這些老戲骨當年在《城南舊事》裡,都只是有一兩場戲的小配角,但是就是那一兩場戲,卻補充了整部電影的北京風味!
不同於其他老北平電影刻意強調的胡同口音,《城南舊事》一方面是延續了吳貽弓導演意在言外的散文化特質,把氣韻和氣質放在第一位,這其實也很符合原作和原作者林海音外來者進入北京的事實;那時的北平是真正包羅萬象,兼包並蓄的。另一方面,在背景上,拉洋片的,放留聲機的,胡同口的井水,六必居的醬菜夥計,送法場的臨行酒等等,雖然都是很小的細節,但是卻都是導演別有用心的細節。這一點上,《新世界》同樣做的不錯,相比起來,姜文的《邪不壓正》則有些失真,特別是那個屋頂上的北平,雖然是個很有趣的景觀,但四九城全都連成一片,則難免有點矯枉過正。北平的胡同,有寬有窄,可不是都那樣!
時光啊!凡過去的都將成為歷史,而當下的卻少有人銘記。沉溺在過往的光影之中,誠然有趣,但卻難免忽略了當下的珍貴。還是讓這種沉溺都留在電影裡慢慢流傳好了,至少別讓後來人完全忘了,老北平可不是現在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