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月街
三月街上的白族對歌臺 本報記者 任維東攝/光明圖片
【留住鄉愁】
擁有蒼山洱海的大理,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的目光。但是,如果沒有趕過那裡的三月街,就不能算是了解大理,因為它太與眾不同了。
「一街趕千年,千年趕一街。」這是流傳在大理洱海地區的一句民間諺語,說的正是三月街。何謂三月街?其實就是從南詔大理國時期延續下來的當地最大的一個鄉村貿易集市,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起,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為期5至7天。毫不誇張地說,三月街在大理乃至整個雲南省眾多鄉街中,是最大、最古老的「街子」。
小時候在山東老家,隨大人去趕集,就是在鄉村集市上買賣貨物,至今仍對那種擁擠熱鬧的場面難以忘懷。而在雲南、在大理,說「趕集」本地人聽不懂,因為他們一律統稱為「趕街」。這也體現了南北文化的差異。
去大理趕過多次三月街,規模較大的一次在2017年。那是陽曆4月11日上午8時許,蒼山腳下的一座賽馬場看臺上早早便坐滿了八方來賓。場內跑道上,不時有從省內外各地趕來的賽馬隊在做開幕式表演前的練習。
藍天麗日,蒼山高聳,洱海波瀾不驚。上午9時整,一年一度的三月街正式開街。伴著20多把沖天過山號「嗚嗚」響,成百上千名身著白族傳統服裝的「阿鵬哥」與「金花妹」開始了歌舞狂歡表演。整個開幕式演出分為《盛世迎春》《傈僳歡歌》《動感風採》《花山歌海》《彝山神韻》《家在大理》六個篇章,來自大理州12個縣市的1200多名各族演職人員參加表演,為八方賓客展示最有大理特色的鄉音和鄉情,也描繪出大理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的一幅幅美好畫卷。
「走,帶你趕街去!」看完開幕式演出,一位相熟的白族朋友便拉著我,融入人流開始「趕街」。
由大理古城西門進入,沿著通往三月街主場長達一公裡的大路逛過去,兩旁商家雲集,琳琅滿目。從劍川木雕、大理石製品、下關沱茶、大理梅子,到白族的三道茶、砂鍋魚頭、乳扇、酸木瓜炒雞、喜洲粑粑等,吃穿玩用,可謂應有盡有。
邊走邊逛,在古老的大青樹下對歌臺,一對身著白族服裝的青年男女正在用白族話表演對歌。雖然聽不懂歌詞,但從演員的表情和旋律裡,卻能感覺到他們唱的一定是當地最有代表性的情歌。
從江蘇江陰旅遊到雲南大理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曾親自體驗了一回趕三月街,並將所見所聞在《滇遊日記八》中做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十五日是日為街子之始。蓋榆城有觀音街子之聚,設於西演武場中,其來甚久。自此日始,抵十九日而散,十三省物無不至,滇中諸彝物亦無不至」。這裡說的觀音街子,即現在通稱的三月街。
傳統三月街,其物資交易以騾馬、山貨、藥材、茶葉為大宗。白族人民以及附近的漢、彝、納西、藏、傈僳、回等各族群眾紛紛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趕著牲畜,人背馬馱、手提肩挑著山貨藥材和農副產品,聚集在蒼山腳下交易。按照傳統習慣,趕街的人白天進行貿易,晚上就在宿營地唱歌跳舞,這熱鬧的場面通常要持續幾個晝夜。
望著街市上密密麻麻的人群,已經逛得腳疼的我,深感以前在北方趕過的鄉村集市,無論從參與人群、經營面積到活動內容、總成交額等,都難以望三月街的項背。清朝末年編撰的《大理縣誌稿》如此記載:「盛時百貨生意頗大,四方商賈如蜀、贛、粵、浙、桂、秦、黔、藏、緬等地,及本省各州縣之雲集者殆10萬計,馬騾、藥材、茶市、絲棉、毛料、木植、磁、銅、錫器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數萬。」
1992年,為了更好地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經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通過,三月街被確立為大理州的民族節,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舉辦。活動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每年趕街的人數以百萬計,全國各地甚至是海外都有人前來參加。2008年6月7日,大理三月街被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三月街不僅可以讓人感受到在大城市裡難覓的鄉音鄉貌,領略到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撫慰遊子埋在心底的思鄉之情,還變身為讓大理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大理的一座生動的民間橋梁和紐帶。
(作者:任維東,系光明日報高級記者、雲南記者站站長)(任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