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部武俠劇叫做《火燒紅蓮寺》,這部戲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它最近一次在公眾面前出現,是在另一部武俠電影《師傅》中。
《火燒紅蓮寺》是1928年拍攝的影片,《師傅》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天津武館沒落的故事。
《師傅》上映的時候是1995年,也正是武俠劇從雲端跌落的時代。
所以當2015年徐浩峰的《師傅》以「零威亞、零替身、零特效、真武俠」奪得金馬最佳動作獎時,很多人預言,他會開創一個新的武俠時代。
但到現在,5年過去了,不僅徐浩峰陷入了長久的沉默,武俠片似乎也成了黃樓上的黃鶴,一去不復返了。
01、前武俠時代
徐浩峰出生在1976年,那一年《人民電影》1月刊的封面是《春苗》,它是由謝晉導演,李秀明主演的影片。
同年,邵氏拍了電影《天涯明月刀》,由狄龍主演,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但誰也沒想到10年之後,這兩種文化就神奇的同步了。
上世紀80年代初,武打小說開始在內地流行,金庸也就是這個時候進入了大眾視線,但那個時候金庸已經封筆了。
儘管滯後了很多年,但是武打小說還是很快在讀者中形成了熱潮,人們通過金庸的筆,知道了還可以有那樣快意恩仇的世界。
1982年,電影《少林寺》誕生了,這部影片在當時幾乎掀起了一場觀影革命,1毛錢一張的電影片,票房竟然超過了1億元。
那是在電影院還不那麼普及,看露天電影還不要錢的時代。
這部電影的走紅,直接捧紅了一個人,他叫李連杰。
李連杰1963年出生,拍攝《少林寺》的時候還不到20歲,李連杰原本是武術運動員,成績斐然,但因傷1979年退役。
《少林寺》的走紅,給當時黯然退役的李連杰指了一條明路——辛苦多年才能獲得的全國冠軍,遠不如拍一部片子能取得的名利。
嘗到了甜頭的李連杰一頭扎進了電影的世界。
其實與此同時還有一部武俠電影《武林志》,這部影片的導演是拍攝《神秘的大佛》的張華勳,但和《少林寺》比,這部影片過於寫實,所以在民間的影響遠不如《少林寺》。
但湊巧的是,幾十年之後徐浩峰的《師傅》卻很巧合的也是這個風格。
此時,以成龍和洪金寶為代表的現代功夫系列開始嶄露頭角,《福星系列》《警察故事》等現代武打電影成為了當時的主流。
京劇出身的成龍和洪金寶與早逝的李小龍有過短暫的共事,他們也許是意識到了在硬橋硬馬的領域裡,能和李小龍抗衡的人不多。
所以,他們另闢蹊徑,開創了功夫喜劇,他們成功了。
但此時,港臺武打片卻出現了短暫的低潮,觀眾已經對老式武打不感興趣了,人們已開始追求更酷炫的特技,和更為誇張的效果了。
人們不想再看一本正經的故事,和滿臉正氣的大俠了。
此時,一個人默默的崛起了,他就是徐克。
02、李連杰和徐克的時代
因《少林寺》走紅的李連杰,隨後又拍攝了《少林小子》,票房同樣不俗,因此邵氏集團對他伸出了橄欖枝。
去到邵氏之後,他又拍攝了《南北少林》、《龍在天涯》等影片。
也就是在拍攝《龍在天涯》的時候,他認識了他的現任妻子利智,李連杰說他認識了利智之後才知道什麼是愛,也是因此他寧可背負罵名也要堅決與前妻黃秋燕離婚。
李連杰為什麼那麼愛利智呢?李連杰曾說過,那是因為利智懂他,懂得他的心聲和理想。
那李連杰當時的理想是什麼?很簡單的四個字「出人頭地」。
但沒有人脈和背景的他,想在娛樂圈實現這個目標,談何容易。他更沒想到的是,這個願望一直到10年之後遇到徐克才真的實現。
徐克出生在越南,去美國學了電影,回到香港之後,一直在探索新的拍攝方式,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他拍攝一些列在當地很賣座的影片。
包括現在還被影迷津津樂道的《新蜀山劍俠》《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這幾部片子也是讓周潤發、張國榮、王祖賢封神的佳作。
這些影片雖然稱得上非凡,但他們是不成體系的,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徐克慢慢開始構築了自己的電影華語體系,那就是武俠。
1990年,徐克邀請李連杰拍攝《黃飛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開創了武俠電影輝煌的十年。
那個時候,正是李連杰的低潮期,事業上不見起色,又沒有名利讓利智對自己刮目相看,徐克的邀請來得就像一場及時雨。
徐克看中了李連杰純正的武術功底,事實證明,徐克的眼光很準。
《黃飛鴻》一出,李連杰重回了巔峰,此時離《少林寺》過去已經差不多十年了。
徐克隨後一連拍攝了5部《黃飛鴻》,在第二部裡,現在已經是巨星的甄子丹也驚豔亮相。
徐克一發不可收拾,《新龍門客棧中》他強化了自己特有的詩意風格,而張曼玉出演了她幾乎是絕版的形象——金鑲玉。
但在拍到第三部《黃飛鴻》的時候,李連杰因需要幫利智償還千萬的債務,另起爐灶掙起了快錢,徐克只有重新找人,於是有了趙文卓的亮相。
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也正是因為李連杰的慷慨和大方,利智才在考核了李連杰近十年之後嫁給了他。
在徐克的帶領下,武俠劇電影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李連杰為首的武打明星幾乎成了每部電影的標配。
就連在《滿漢全席》這樣講述飲食文化的影片中,趙文卓還客串了一把,而反派廚神也是武打明星熊欣欣,他也是《黃飛鴻》中的鬼腳七
而此時武打片鼎盛的標誌還有一個,那就是王晶也開始拍攝武打片了。
王晶作為商業嗅覺極為靈敏的導演,幾乎是什麼賣座拍什麼。
從早期的搞笑片,到賭王系列,到周星馳的無釐頭系列,他始終根據市場在調整,有人說王晶拍片整體素質不高,但王晶拍片票房大都不錯。
在上世紀80-90年代,王晶與李連杰合作拍攝了《新少林五祖》、《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鼠膽龍威》、《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四部影片。
而李連杰一個人,幾乎串起了整個武俠電影的世界,他與元奎合作了六部作品:包括《方世玉》系列、《中南海保鏢》還有《給爸爸的信》等。
在這些影片中,除了李連杰之外,其他的武打明星幾乎也盡數出席,比如前文提過的趙文卓、熊欣欣、甄子丹,還有于榮光、童星謝苗,一直演反派的計春華,還有《少林寺》中于承惠等等。
但多年後再看,這批演員幾乎就是所有了,因為他們之後,武打演員幾乎斷代了。
于承惠也是徐浩峰很喜歡的演員,後來曾出演徐浩峰的作品。
除了電影的繁榮,港臺武俠電視劇也是一片燦爛,金庸等人的作品一再被翻拍,《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絕代雙驕》、《霍元甲》等影片,在當時都是現象級的作品。
但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港臺武俠片似乎默默的又再一次陷入了低谷,人們以為這只是一次慣常的規律,但誰也沒想到,更大的改變還在後面。
03、新時代的武俠劇
在港臺武俠劇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內地的武俠劇也在靜靜的萌芽發展。
雖然和同期的港臺片比,內地的影片無論在特效上還是故事情節上都有很多不足,但畢竟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1995年的《白眉大俠》、1996年的《甘十九妹》、1997年的《太極宗師》都已經具備了優秀武俠劇的特徵。
隨後,張紀中作為內地武俠劇的標誌性人物隆重登場了。
2001年,他導演了李亞鵬和許晴主演的《笑傲江湖》,這是一部完全不同於港臺武俠劇的作品。
也許是因為看慣了TVB快節奏的作品,這部作品播放之初,口碑很不好。
但播放了一陣子,人們似乎發現,和TVB攝影棚裡,硬靠演員表現山河遠闊的尷尬比較,新拍的劇集外景更為廣闊,場面更加宏大,也並非一無是處。
2003年,他的《天龍八部》和《神鵰俠侶》出爐,一時轟動。
尤其是劉亦菲,憑著這兩部劇成為了國民女神,在此後的近20年裡,她所有關於演技的好口碑幾乎都來源於此。
對於楊冪來說,她扮演的郭襄,也成為了她後來口碑翻車時的救命稻草。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戲中除了劉亦菲和楊冪,還有劉濤扮演的阿朱,陳好扮演的阿紫,蔣欣扮演的木婉清,扮演天山童姥的舒暢,甚至還有鍾麗緹。
在一部電視劇裡,能集合這麼多著名的配角,在哪個時代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但這些都比不上張藝謀的《英雄》。
2002年底,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張藝謀的《英雄》問世,這部集合了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還有當時還是新人章子怡的影片,拉開了中國大片時代的大幕。
這部影片除了上述明星,還有兩個人李連杰和甄子丹。
作為武打明星,他們帶著90年代江湖的餘威出現在了大熒幕上,儘管《英雄》的評價見仁見智,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那之後,中國的電影進入了一種追求極致畫面之美的潮流,追求大場面,宏觀敘事成了這一時段的主旋律。
但在這個背景下,武俠式微似乎是必然的了。
因為在宏觀敘事下,武俠人物的個人英雄主義似乎無處安放,而宏大的場面追求的,更是一種極致的視覺享受,而非武俠本身。
張藝謀在《英雄》之後還曾經做過嘗試,但他《十面埋伏》最大的貢獻是章子怡的舞姿,和一直死不了的梗。
武俠是要講好一個故事,而武俠大片似乎是要展現一種意境,能把這兩種要素結合在一起並不容易。
李安在2007年的《臥虎藏龍》中似乎做到了這一點,但也就只有這一部作品做到了這點。
這一階段,徐克還在努力,但他的《蜀山傳》和《七劍》效果似乎不甚理想。
更重要的是,進入新千年以後,一批新的類型片和導演正在慢慢崛起。
無論是觀眾、導演還是演員可以選擇得太多了,個性化成為了每個群體追求的標籤。
到了2010年之後,武俠似乎回歸了,路陽的《繡春刀》、甄子丹的《葉問》、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包括徐浩洋的《師傅》都不約而同地放棄了武俠奇幻的一面,回歸了武術本質。
他們把江湖從光怪陸離的山洞和奇遇中重新定義了:人就是江湖。
這些武打片的動作和情節大都為人服務,武俠在這裡的作用,歸根結底不是為了要塑造一個武俠的世界,而是要反應人性的複雜。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統武俠世界觀最重要的四個字「」快意恩仇」,已經沒了。
04、困頓中的武俠
但武俠劇最為致命的困境還不在於此。
隨著金庸梁羽生這一代巨匠的去世,武俠世界的底層架構沒有了。
好的影視作品需要好的劇本,但是除了不停地翻拍,在近幾十年,來幾乎沒有好的武俠類作家崛起。
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沒人有耐心去讀那些鴻篇巨製了,而視頻的興起也極大地擠壓了文字閱讀的空間。
沒有讀者就沒有作者,而沒有作者的引導,讀者流失的就越快,這似乎已經成了一個無解的事情。
另外一個問題是,現在似乎找不到適合武俠劇的演員了。
在武俠這條路上,甄子丹和不那麼武俠的成龍還在努力,但他們都已經是5、60歲的人了,還能打多久?
吳京轉行開啟了科幻和新動作片的路子,趙文卓雖然復出演了《霍元甲》,但幾乎沒有人關注,另外一位武打演員吳越也很少出現。
張晉作為武打演員,也是借力蔡少芬老公的身份才出圈,但最近作品也不多,而且大勢如此,他又能堅持多久呢?
在武俠劇鼎盛時期,真的是戲捧人,人捧戲。
每一個人你都想得出他們所對應的的角色,比如李連杰黃飛鴻、林青霞的東方不敗、張曼玉的金鑲玉、甄子丹的葉問,章子怡的宮二。
而新近的武俠片,比如路陽導演的《繡春刀》,兩部戲的女主角劉詩詩和楊冪,一個是把青樓女子演成了端莊的盲人,一個是把頗有俠氣的女主演成了傻白甜。
男演員也同樣是如此,中國百億俱樂部的演員們如王寶強、張譯、劉昊然、沈騰、吳京等似乎都與武俠片無關。
但其實王寶強是有一身功夫的,吳京最早在《殺破狼》的作為殺手出現的鏡頭雖然短,但絕對驚豔,不誇張地說,吳京後來扮演角色的驚豔程度沒有一部能超越那個形象。
可顯然他們有著更多更好的選擇,不會也不願只在武俠這條小路上行走。
所以,王寶強也好,吳京也好,都不會堅持了。
好演員還有很多,可武俠這一塊,似乎已經沒有人接棒了。
而審美的多樣化,中性美逐漸成為主流,男女演員的氣質,都離傳統武俠人物的形象越來越遠了。
另外,武俠片也好動作片也好對演員來說,拍攝難度大(不用替身的話),付出得多,遠不如拍攝都市劇或者甜寵劇省事。
能輕鬆地工作和掙錢,誰又會去選擇更難的路呢?
而且,即使有誠意拍攝出來,市場好不好,觀眾愛不愛看都是未知數,沒有好的劇本,沒有好的演員,誰願意拿錢去冒險呢?
審美的多元化的確是武俠劇衰退的主要原因,畢竟娛樂圈就是獨領風騷三五年的圈子,曾經火爆的穿越劇,玄幻劇也都盛極而衰了。
只是當武俠劇面臨這種情況的時候,人們的心情卻不同,因為武俠,那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世界,一直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底色。
最近一次有關武俠的影視作品裡,能讓人記住的形象還是《師傅》裡的廖凡,但那已經是5年前的事情了。
但無論如何,希望這個江湖能延續下去,希望每個人去看繁華世界的時候,心裡都有著豪情萬丈。
就像許巍的那首歌: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