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脫氨酸 鳳凰WEEKLY
最近網友票選出了2020最火打油詩,總結起來就四個字:活著就行。
疫情之下的死亡焦慮,就像懸在頭頂隨時準備落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逼迫我們退化到最原始的生存狀態。
作為生活在魔幻2020的個體,你我共同見證了一段超出人類智力和想像的赤裸現實,一段強悍到足夠能把整個人類的命運裹挾進去的世紀災難。
我們相信,疫情終將過去,中國乃至世界都會恢復到原來的模樣。
但與此同時,很多人也開始介意一種比死亡更大的恐懼——遺忘。
他們害怕曾經瀏覽過的大量信息、曾經看到過的視頻報導,很快就被遺忘,他們害怕那些看起來深刻的記憶會隨著時間一點點消逝,直到下一次重演。
但說實話,哪有那麼容易,新冠疫情在80、90一代記錄者的鏡頭下,早已形成了類似傷痕文學般的集體記憶,多虧了他們提供的一篇篇報導、一個個數字、一條條短視頻,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去窺探整個事件的發展與全貌。
我們當然不會忘記,在疫情最危急的時候,有這麼一群年輕的視頻創作者,他們活躍在城市的各處,用拍攝的方式參與到這場人與病毒的戰爭,用鮮活的鏡頭展現每個需要記住的時刻。
這幫30歲的創作人,他們生於85、90一代,以獨特的個性成就了其不一樣的煙火,在創造這個特殊年代的集體記憶時,也絢爛了被疫情陰霾覆蓋下的夜空。
真實的視頻記錄面前,文字會顯得蒼白無力
緊急封城令就像暫停鍵,讓原本喧鬧的江城變得安靜。
而就在我們為武漢內部的真實處境焦灼不安時, @蜘蛛猴麵包(林文華)在西瓜視頻上發布的《武漢日記2020》,無疑是以立此存照的方式,打開了一扇深入未知境遇的窗口。
〓 截圖來源:西瓜視頻創作人@蜘蛛猴麵包
@蜘蛛猴麵包,原名林文華,是本地武漢人,畢業於中南財大廣告學專業的他做過網站,開過咖啡館,幹過新媒體公司,職業軌跡划來划去,但「拍攝生涯」卻一以貫之。
自關閉離漢通道的第一天早上,他就開始記錄這個城市。安靜只是表象,堅守崗位的清潔工,穿梭夜色的外賣員,加班加點送物資的網點…恰好傳遞出另一種希望,風暴中心的氛圍並非像網傳的那樣凝重,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應對危機。
七十多歲的爹爹推著輪椅上的婆婆,朝著家的方向走。
婆婆年前因為糖尿病住了院,現在出院了,孩子不在也打不到車,他們計劃從湖北中醫院步行到青山建設一路。
那是一段很長的距離,爹爹推著輪椅至少要走三小時。林文華感慨,這是他封城後看到的最動人的一幕。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說服老兩口搭他的順風車。
疫情能改變距離,但改變不了愛。疾病沒有把人分開,反倒為人類相愛提供了機會。
一位志願者媽媽,在疫情爆發後義務當司機給醫院送物資,她還有三個孩子,晚上回不去,就遠程教13歲的大女兒煮麵條給弟弟妹妹吃。
林文華問,你打算做到什麼時候?她回答:「直到武漢再也沒有人戴口罩為止」。
醫生闖烽火,我們送糧草,很多人都沒見過面,但因為共同的目標,被吸附到抗疫這塊吸鐵石周圍。
透過主流報導之外的武漢B面,我們不但重現發現了忙碌行動和被需要的價值,還見證了人性中最樸素的善良。
無獨有偶,西瓜視頻創作者@任菜籽兒VLOG,一位生活方式博主,在疫情不斷升級的當下,同樣沒有因為本能恐懼,放棄共情的能力。
他把鏡頭對準普通人,堅守崗位保安大哥,加班加點的外賣小哥,默默支持防疫的86歲的老人,滯留國外的學生,死裡逃生的肺炎患者以及關門店自救的朋友…
〓 截圖來源:西瓜視頻創作人@任菜籽兒VLOG
在隔離病房,一個進過ICU的阿姨,每天都在手機上做起直播;為了認識隔壁房間愛健身的病友,她還想出各種招數。二維碼隔太遠掃不到,她就用手勢比劃手機號碼。
鏡頭前這位鬍子拉碴的男子叫老張,新店還沒開張幾個月,就被迫貼上了休止符,趕上疫情這場暴風雨,倉廩充實的大店不免飄搖,街邊巷角身形單薄的小店更是無力倖存。
年後老張關了店,緊急處理菜品,他相信「寒冬總會過去」,但他也知道,熬過艱難的唯一辦法,就是咬緊牙關,找到自救方法。
「壓力很大,但只能等」,老張坦言,工資照常發,房租還要交。一切都改變了,但一切又好像沒有變,疫情之下的每個人,還是要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而思慮。
疫情之下,需要有人冷靜科普
疫情帶來的傷痛是真實存在的,但那不是末日,因為我們還有同心同向為抗疫的堅定,也有對抗恐慌謠言四處蔓延的理智。
2月的第一天,回形針《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切》全網爆火,光在西瓜視頻上,就有757.1萬的播放量。
〓 截圖來源:西瓜視頻創作人回形針PaperClip
這支被網友標籤新冠肺炎最硬核有趣的科普視頻,在10分18秒的時間內,以極高的信息密度,解釋了病毒的發生傳播以及感染過程。
視頻通過對比不同口罩的過濾效果和飛沫核的尺寸,證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普通醫用口罩就足夠,另外,在物資緊缺、謠言四起的情況下,與其在意口罩類型品牌與標準,不如勤洗手。
一切的恐慌都來源未知,但讓病毒現出原形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才能把一個平凡的問題講清楚?「至少要一周甚至數周以上時間,由製作人、動效設計師、腳本編劇共同完成」按回形針90後製作人吳松磊話說,只有不留餘力投入時間和人力,沒有捷徑。
防疫信息的有效高速傳播,無疑是非常關鍵的一環,疫情期間,像吳松磊這樣用科普視頻的方式,呼籲大家冷靜抗疫的例子還有很多。
90後程式設計師楊濤(西瓜創作者:Ele實驗室)創作視頻《計算機仿真程序告訴你為什麼現在不能出門》就是以編程數據模型模擬一旦出門可能出現的後果。
〓 截圖來源:西瓜視頻創作人Ele實驗室
視頻展示了人員流動意向這個參數貫穿始終,基本起到主導作用,再大的問題只要控制好人口的流動就一定會解決。
中國有句古話叫「看外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知識科普類視頻,譬如關於疫苗研發,就好比在熱鬧之上製造門道,成為新冠疫情科普中的一股清流。
原本是晦澀且碎片化的內容,但經過可視化處理卻變得通俗易懂。陳薇少主攻重組病毒載體疫苗,美國人體試驗核酸疫苗,90後科普作者畢導發布的這支疫苗視頻,正是憑藉理性詳實、深入淺出的優勢得以火速出圈。
〓 截圖來源:西瓜視頻創作人@畢導
這支視頻不但解釋了五種疫苗的工作原理,還直白提到沒有人能保證人類在病毒消失之前研發出疫苗,因為疫苗研發從來都是慢的,一般的研發周期是8-20年,而早在1976發現的伊波拉病毒,花了三十多年才研發出第一個疫苗。
普通人打上疫苗時間依然是個問號,但好在大家開始重視簡單易懂的知識科普,積極對抗偏激情緒,正所謂沒有特效藥,信息公開就是最好的疫苗,當我們產生一種與疾病不成比例的恐懼並無法與之對抗時,冷靜科普專業防疫也是最好的疫苗。
外國網紅眼中的疫情真相
專業科普沒有國界,但面對新冠病毒的碾壓,全世界人民還是不免作出一些「亞歷山大」的反常舉動。驅魔、舔聖牆、吃野菜,搶衛生紙…
哪怕專家再怎麼宣傳防禦的重要性,但還是會有人過分相信自己眼前的證據。
@西班牙小哥兒德明,也曾在西瓜視頻中介紹了類似的現象,疫情爆發後的西班牙市民也參加過搶購,有的人瘋狂囤衛生紙,有的人狂買啤酒。
〓 截圖來源:西瓜視頻創作人@西班牙小哥兒德明
在紐約,不是一家店,差不多全市的口罩都賣完了,面對口罩漲了十倍的現象,郭傑瑞憤怒譴責:「It's disgusting!」
郭傑瑞到底是誰?在西瓜視頻上就擁有666萬粉絲的他儼然已經是一個視頻大v。除了美食視頻創作人的身份,他還是一個愛好中國文化的紐約猶太人。
美國爆發疫情後,他從成都回到紐約,化成戰地記者深入火線,為國內粉絲帶來一手的疫情資訊。
川普抗疫到底做的怎麼樣?
「我對紐約政府滿意,但我覺得聯邦政府是個災難」接受採訪的民眾觀點出奇一致,他們認為聯邦政府在這次疫情中失職,需要加強溝通和支持各州工作。
〓 截圖來源:西瓜視頻創作人@我是郭傑瑞
還有不少人遺憾表示,像美國擁有這麼多資源的國家,如果認真對待,很多生命是可以被拯救的。
除了街訪路人,郭傑瑞還調查分析了不少社工的工作,澄清了不少國人對美國的偏見。
譬如疫情下美國農場,為何安樂死豬,倒掉牛奶也不送窮人?
不是因為沒有銷路,也不是因為沒有利潤,而是因為美國禁止奶農直接向消費者賣沒經過巴氏消毒的牛奶。奶農本身只管產奶,沒有消毒機器,一旦提供消毒服務的生產商關閉,他們的奶絕對不允許賣,只能倒掉。
〓 截圖來源:西瓜視頻創作人@我是郭傑瑞
同樣的,美國的肉類生產線只會加工規定體型大小的豬只,體型過大無法屠宰,只能人工代替。這樣不但耗費飼料,還會增加巨大的人工成本,不如安樂死豬。
就像疫苗是科學的戰爭,也是大國的較量,各國面對疫情的處理方式,在國內外的新聞和社交網絡裡,常常引發各種極端謠言和爭端,但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說,網絡裡的傳播的文化病毒危害性和殺傷性並不低於新冠病毒。
所以,還是希望有更多的外國友人加入西瓜視頻,通過多元化的內容創作,讓國人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世界。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薩姆·溫伯格曾有研究證明,年輕一代的歷史知識和社會記憶通常來自影像敘事。
回顧過去的半年,這幫30歲的創作人儼然成為擊退潮水主力軍。這群曾經被群嘲垮掉一代的年輕人,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對抗疫情之下的傷痛恐慌與裂痕。這群曾被批評個人主義觀念太強甚至自私的年輕一代,用鏡頭證明,喜歡呆在自己的小宇宙,跟關心群體利益並不矛盾衝突。
據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此次在抗疫一線的4.2萬醫護人員中,有1.2萬90後,基本上佔到了三分之一。「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90後獨立但不冷漠,孤僻但不無情,相反他們更具社會責任感。
只要留心觀察,你就會發現,在很多公共危機事件中,首先站出來的,是這群年輕人。
作者丨脫氨酸
原標題:《30向左,這幫年輕人在西瓜視頻創造這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