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講述這個問題之前,漫漫想先說下少女番的一個大概的定義。
在日漫作品的分類中,主要分為兩大類,一個是男性向作品,比如熱血漫、後宮漫、推理懸疑等;另外一個就是乙女向作品,比如青春、校園、運動、戀愛、純愛等細分類型。
之前漫漫就曾經提到過,國漫缺少校園、戀愛的題材,主要是跟作品審核有關,「初高中生」不能早戀這一條就把大部分的乙女向作品給拒之門外了。純愛的作品倒是發展迅猛。
漫漫這裡提到的「少女番」特指的就是青春、校園、戀愛等主題的作品。
作品對比的話,就是《拾憶長安》、《萌妻食神》、《青春之旅》、《四月是你的謊言》、《元氣少女緣結神》、《戀與製作人》、《好想告訴你》、《會長大人是女僕》、《盛世妝娘》、《狐妖小紅娘》、《昨日青空》等。
最近有很多朋友問,為什麼《魔道祖師》這類的純愛作品可以火,但是卻沒有百合類的作品?處在一個對等面,為啥偏偏純愛最吃香?其實,這些都等少女番少脫不開關係。
動漫觀眾平均年齡低,男性多於女性
以下這個數據依據的是B站的用戶群像,因為這是中國年輕人最為集聚的一個平臺,也是ACG粉絲最為集聚的Z世代潮流文化娛樂社區,所以它最能代表動漫受眾群體。從下面這副圖看,B站的用戶年齡主要集中在18至24歲,也就是高中畢業到大學畢業這段時間,大多為大學生群體。
其中18-35歲的佔了78%。
這個群體的用戶已經不再是未成年人,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和對世界、社會的多層次認知,接觸的多是較新潮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已經渡過了青春期,需求也會更加傾向於成人,而不是少年情懷。
唯一有點出入的大概就是女性,影視劇綜藝接觸的依舊會是青春偶像劇和甜寵劇,追各種「老公」磕CP,所以大多數精力集中在影視劇、綜藝和逛街購物上面。
對於動漫的需求遠遠低於男性,唯一有交錯的大概就是手遊了。所以,男性在動漫市場是主力,而女性則是影視劇的主力。
這點也可以從上圖的數據中看出,B站的二次元用戶男性多於女性,比例為57:43。有相關數據表明,男性在二次元領域的付費意願要比女性高,且消費金額並不比女性低。比如遊戲氪金、手辦收藏等。
影視劇用帥哥美女和灰姑娘霸道總裁的套路來迷惑女性,自然在動漫上,也要有固定的套路模式來讓男性沉迷。
《進擊的巨人》、《咒術回戰》、《刀劍神域》、《火影忍者》、《海賊王》等都是靠熱血故事,熱血背景音樂和打不死的主角,騙眼淚的主角朋友、兄弟姐妹,然後成長升級打怪,再來女性角色打打鬧鬧,雖然不至於湊成一對,但單單兄弟之間的那種江湖義氣,就足夠讓人熱血沸騰。其實這麼一比較,日漫的熱血漫要比國產的玄幻類熱血漫高級的多。
國內的熱血漫,漫漫能說得上來的,《鎮魂街》、《全職高手》、《鬥羅大陸》、《一人之下》、《霧山五行》、《刺客伍六七》、《元龍》、《武庚紀》……
題材很少,比較單一,除了玄幻類的之外,其他的基本都是光杆司令。電競的獨一份《全職高手》,運動類的目前沒有,武俠古風類的算得上較多,剩下的都是金手指,扮豬吃老虎,男主分分鐘愛情事業雙豐收,開後宮,走上人生巔峰。
說來說去,依舊是「男人們」的自嗨。在這類型作品裡,女性角色基本是附屬品,即便強大如女皇,依舊是男主的附庸之物。這就好比《穿書自救指南》裡所呈現的,後宮角色只是襯託男主厲害的存在,沒了後宮劇情,就該死的死,該廢的廢。
不能說劇情沒新意,而是實在沒格局。但是架不住男性喜歡。看騰訊的幾十部玄幻作品,流水線輸出,同家公司同種畫風同個套路,依舊每部作品都有十幾億的播放量,B站的《元龍》和《仙王的日常生活》2.6億和3.6億的播放量。
網際網路時代,流量就是王道,就是作品的價值,為了鞏固價值就必須要接連不斷地產出此類作品,同質化不管,無新意不管,無女主不管,就爽就不夠了。但爽到極致不是觀眾,而是出品方和資本方。
從少女漫得角度來說,女性的關注度不高,自然就會一減再減。
就連日本動漫,目前也是走少男漫的比較多,多熱血題材,動漫帶動漫畫,漫畫再帶動遊戲、手辦、動漫的發展,循環往復,形成一條利益產業鏈,互相推動。
雖然熱血漫的打戲比較多,費錢,但是一部好的少女漫也同樣需要精緻的人物設計和場景設計,並不會太省時省力。
但是從回報率來看,面向男性的動漫作品往往更能火起來,從而引發連鎖反應,跨界營銷恰飯也好,關注高也好,都是潛在的商業價值。女性會因為熱血漫的角色帥氣有趣而看,但是男性絕不會因為少女漫的粉紅戀愛而去看,所以即便熱血漫男生看得不熱血,依舊可以靠官方帶頭磕cp,或是潛在的曖昧設計來吸引女性觀眾,效果雙倍加持,雙方都能討好,不會虧。
女性雖然對動漫熱情低於男性,但女性群體追星所帶動的粉絲經濟不容小覷。所以,為了能讓女性也對動漫提升興趣,便有了《魔道祖師》、《天官賜福》、《世初》、《獨佔我的溫柔》等作品的問世。
其實日漫受男性歡迎的還有一類是可愛萌系的作品,萌妹子、各種類型的妹子,讓人為愛發電不停。比如《乾物妹小埋》等。不能說把他們想像的過於「宅男」,實在是人類對可愛女性的抵抗力都低。
國內之所以沒有,還是審查比較嚴格。
少女漫利益低,影視劇效益高
國內雖然沒有萌妹子,但是有霸總,灰姑娘,也不知道這到底是怎麼發展到如此現狀的?漫漫大概回想了下,大概這個鍋還是得韓國偶像劇來背。
早期的臺劇類型基本上都是日韓的模式,就是什麼灰姑娘和霸道總裁的故事,再加上帥哥靚女的加持,在偶像的加持下,持續走熱。雖然現在甜寵劇改得好像少了霸總的樣子,但換湯不換藥,依舊是單一的霸總套路,甚至還玩起了性轉,男女主角對調。所以,愛情偶像劇啥時候都不會過時,總有一批又一批的少女少婦們匍匐前進,年齡跨度上也越來越大。
既然愛情偶像劇這麼火?為啥不改編成動漫呢?動漫角色更能塑造角色的帥氣和美麗,滿足觀眾的想像,為啥沒人改編?
首先,動漫本身帶有誇大的藝術效果。其次,主角一般都年齡比較小,講述少男少女之間的故事。假設,突然有了一部動漫,裡面的角色都是成年人,上班打工談戀愛搞商戰,會不會感覺有一絲的彆扭?
說實話,如果突然是一群大人的動漫,我可能不會再有興趣,會覺得這不是二次元了,回到了現實世界,即便很多動漫的價值和世界觀已經再講述成人社會。
而且,迄今為止講述成人間的故事的動漫作品太少了,反正漫漫沒有看過。偶,突然想起來,《戀與製作人》應該能夠算得上一個,但它失敗了。
接下來要講的一點就跟《戀與製作人》的失敗有關。動漫的製作不比影視劇,特效不夠經費不夠演技來湊,動漫不一樣,它所有的呈現結果都要依靠經費和技術。
《戀與製作人》的遊戲很吸引人,但是動畫就很一般。先不說劇情化之後的故事顯得幼稚,再者說製作粗糙,臉崩場景破,除了還能聽的配音,一無是處。可能本來是為了動畫化,帶動遊戲的用戶增長,這麼一放,指不定還會有人被倒逼退坑。
如果沒了技術,唯一能依靠的就是配音,但是配音的影響力有偶像愛豆的影響力大嗎?在日本這個答案可能是肯定的,但是在國內,配音演員的影響力有限。所以,與其發這點錢製作動漫賠了,還不如直接拍影視劇,借愛豆偶像效應,圈波流量。
目前很多愛豆小明星的第一部影視劇可都是網紅小甜劇,演技不需要太好,扮相ok就行,然後笑一笑,耍耍帥,那就能出爆款熱劇,動漫能嗎?不能!而且火了之後,還能接代言,做各種宣傳活動恰飯,商業價值也是遠遠高於動漫的。
所以國內的影視劇也很熱衷於翻拍日本的各種少女漫改編的影視劇和改編國產甜蜜戀愛少女漫,低成本也可以帶來高流量。
網文限制,少女漫的發展空間小
對於國內的作家和漫畫家來說,作品改編成影視劇,成了作品好壞的一個衡量標準,更是一部作品商業價值的最大體現。
但是國內的漫畫本身沒有網文發展的成熟,所以影視劇和動漫改編來源也多為網文。大IP出現之後,作品除了商業價值還是商業價值。在題材選擇上有很大限制。
首選大IP,其次是改編的難易程度。
小說沒有原作者賦予的相貌,所有的角色幻想全憑讀者腦補,各有千秋。
而漫畫有了一個相貌的大致定型,做動畫改編的時候可發揮的空間就比較小,基本上要按照原作者創作的角色來定。稍有改變,可能就是原著粉絲的抵制和不滿。
其次是動漫不是來散財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恰飯賺錢。沒人感興趣的類型不會為了所謂的初心而去做,去堅持。所以也就決定了少女漫的作品少。
但關於少女漫,其實並沒有被放棄,相反被以另外一種形式呈現,就是少女漫。因為少女漫的製作比較簡單,所以在原作上加上簡單的動作,配上音樂就能出。
更低成本的製作,又能看到動態的角色,聽到角色的聲音,跟原著差不多的角色設計,自然還是會引起部分粉絲的興趣。
再加上很多女性對動漫不感興趣,所以她不在乎製作好壞,能看到活的角色就行。
所以,愛奇藝、芒果TV的動態漫開始泛濫,題材嘛,完全彌補了少女漫的缺失,各種霸總,校園偶像故事逐一上演。
說來說去,其實還是錢的事兒。
#國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