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關村在線
上網衝浪的朋友們都知道,自去年7月1日起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的出爐後,全國各地開始推進垃圾分類的實施。相信在看過網上鋪天蓋地的垃圾分類段子、新聞、技巧後,你還是對垃圾分類沒有一個全面的認知,今天就由筆者帶你們補補課,幫助大家速成垃圾大師。
01 我們為什麼要垃圾分類?
保護環境,減少危害
之所以垃圾分類,環保是最重要的原因,其目的是讓垃圾在處理的時候可以更好的無害化處理,對生態環境得以保護,減少對人身體健康的危害。
比如將易腐有機成分為主的廚餘垃圾單獨分類,為垃圾堆肥提供優質原料,生產出優質的有機肥,這樣有利於改善土壤肥力,減少化肥施用量;把有害垃圾分類出來,減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屬、有機汙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於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即減少了垃圾處理的水、土壤、大氣汙染風險。
再生資源利用
進行垃圾分類,也可以讓再生資源重複循環利用,節約原生資源。以免於讓這些資源被廢棄,造成環境汙染。如可回收垃圾能源再生,減少了原材料的需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一環,那些沒有被再利用資源不僅影響著資源供應、經濟收入,而且還在加劇浪費與汙染。
減少垃圾清運程序
垃圾分類可以減少清運量,比如把可降解的垃圾將作為有機肥料直接投入使用,就省去了清運的大部分流程,大幅縮減了勞動和運輸成本。從此帶來連鎖反應,進而延長了焚燒發電廠和填埋場的使用年限,還節約土地資源的使用。
02 國內外垃圾分類對比
由於各國實施的管理方法不同,我國的垃圾回收比率要遠低於發達國家,相較之下,中國的垃圾分類起步時間晚,並且細緻程度顯得有些薄弱。
對垃圾分類的要求最為嚴格的就要數日本。目前日本各大城市都有垃圾分類指南,最大分類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資源類、粗大類,有害類,每個類目裡又細分為若干個子項目,可以說非常「處女座」了。
再來看其他國家。美國對垃圾分四類:可回收垃圾、廚房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並且有一個「多扔多付」垃圾收費體系,這一體系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就已經開始實施運用,居民產生的生活垃圾數量越多,垃圾清理的費用也就越多,每個家庭都需要為產出的垃圾承擔成本。
德國和美國相似,同樣自80年代開始實施收費制垃圾處理,有嚴格的處罰規定,還有人會按照你的垃圾桶的大小設定收垃圾的時間;法國把垃圾大致分為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可回收的循環垃圾、玻璃製品、電器,最高處罰可處以10—30天監禁。
結合其它國家對垃圾的處理方式,可以看出每個國家針對自己國家的國情,都做出了相應的措施,垃圾分類是需要全世界人民一同努力的。
03 上海和北京的垃圾分類有何不同?
目前國內正在加速推行垃圾分類制度,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2020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其它重點城市最遲在2020年底開始強制實施。
在垃圾分類的命名方式上,或許有些人存有疑惑,為什麼上海和北京略有不同?
上海:溼垃圾、幹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
北京:廚餘垃圾、其它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
表面上好像兩地的區別很大,實際上,上海的溼垃圾等於北京的廚餘垃圾,上海的幹垃圾等於北京的其它垃圾。之所以命名方式不同,是因為取名時的思考角度不同。
上海的命名方式是站在垃圾處理廠的角度,乾濕垃圾在後期焚燒時需要區分開,所以取名幹垃圾和溼垃圾;而北京的命名方式是站在用戶角度,廚餘和其它垃圾在字面意思上就很好理解,對用戶來說更人性化一些。
04 如何精準、快速地分類垃圾?
說到垃圾分類的攻略想必很多人已經眼熟了,基本上還是那幾張對照表,這裡筆者依舊照常奉上。
廚餘垃圾(圖源:新京報)
廚餘垃圾(吃飯、做飯剩下的):剩飯剩菜、調料、水果、麵包、蔬菜及其殘渣、甘蔗渣、油煙機油脂、花卉、仙人球、蛋糕、餅乾、動物內臟、蘋果核、雞蛋和殼、中藥藥渣、豆類、廢棄食用油、過期巧克力、小龍蝦、螃蟹殼、魚刺、吃剩的雞爪、乾脆麵、西瓜籽、咖啡伴侶粉、奶茶中的珍珠、樹葉、粽子餡、玉米粒、玉米葉、玉米須。
可回收物(圖源:新京報)
可回收物(可以賣的):快遞盒、煙盒、報紙、舊書籍、紙箱、信封、塑料瓶、玩具、玻璃杯、酒瓶、碎玻璃、易拉罐、外衣、毛絨玩具、插座、手機、舊衣服、完整的鏡子、牛奶瓶、牛奶利樂包裝盒、紙牌、健身器材、電腦機箱、塑料衣架、CD塑料盒、舊皮鞋、電熨鬥、麥克風、螺絲釘、行李箱、廢滑鼠。
有害垃圾(圖源:新京報)
有害垃圾(有毒的):廢鋰電池、廢鎘鎳電池、廢氧化汞電池、廢鉛蓄電池、過期藥品及其包裝物、消毒液、油漆、油漆桶、殺蟲劑、消毒劑及其包裝物、廢膠片、廢節能燈、咳嗽藥水瓶、滴眼液、止痛膏、老鼠藥、藥品、螢光棒、過期指甲油、過期止咳糖漿、廢農藥、含水銀的LED燈、廢日光燈管、廢相紙、水銀溫度計、廢血壓計。
其他垃圾(圖源:新京報)
其他垃圾(其它垃圾桶不要的):健康市民使用的口罩、餐飲外賣包裝盒、用過的紙杯、椰子殼、榴槤殼、餐巾紙、保鮮膜、塑膠袋、衛生間廢紙、紙尿褲、筆、頭髮、汙損紙張、破碎磚瓦、菸蒂、橡皮泥、灰土、普通一次性電池(鹼性電池,不含重金屬)、塑料杯和吸管、大塊骨頭、牛奶袋、口香糖、面膜、琴弦、棉籤、內衣、髒汙衣服、假髮、貓砂、扣子、砂鍋、玉米核。
不過我們不可能每次都去從對照表裡一一查找,如果碰到了不知道如何投放的垃圾,可以從手機上的應用快速查看。
手機APP:垃圾分類、什麼垃圾
微信小程序:垃圾分類指南
05 高科技是如何應用到垃圾分類的?
人工分類的方法讓人頭皮發麻、叫苦不迭,那還有沒更簡易的方法呢?比如智能設備是不是能帶給我們一些便利?實際上垃圾智能化處理已經在部分城市中初見端倪。
一些智能垃圾桶現在已經在北京上海等試點區域投放使用,它的外形與天貓智能櫃有幾分相像,並且具有掃碼投放、滿載預警、智能稱重、溫度預警、戶外防水、殺菌除臭、夜間照明、自動感應門等「黑科技」。居民下載app或者使用二維碼掃描,在線登記姓名、電話、住址等詳細的信息,再通過刷卡、掃臉、按指紋三種方式打開艙門,分類投放垃圾可積分獲取獎勵。
另外,上海人工智慧應用場景需求已經發布,這預示著在未來幾年還會有大批可自動垃圾分類的智能垃圾桶製造並使用,這些智能垃圾桶可以通過AI實現解決居民垃圾分類的各種問題,如生活垃圾圖像採集和識別,根據垃圾類別,智能提示投放分類垃圾桶,採用集成智能處理單元的垃圾桶,可在居民傾倒垃圾時,立即發現錯誤的投放並報警。
在國外同樣有運用AI科技進行垃圾分類的實例,例如波蘭創業公司Bin-e公司開發的人工智慧垃圾桶,這種垃圾桶通過傳感器、攝像頭以及AI圖像識別算法來自動分類垃圾,用戶只需要在垃圾桶前掃描一下垃圾,垃圾桶的艙門便會打開,還可以通過APP來隨時檢查垃圾桶的剩餘空間,方便及時清理垃圾。
在芬蘭,Zen Robotics公司還使用了機器人廢物分揀機來進行廢物管理。他們的系統結合使用了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技術來運行機器人的機械臂,以便從移動的傳送帶中分選和回收再生材料。
這樣具有科技感的智能垃圾分類,短時間內肯定是沒辦法大規模覆蓋的,不過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與垃圾分類的普及,未來會投放到各家各戶。
06 生活垃圾最終去了哪裡?
一般來說,城市垃圾基本上就是填埋、堆肥和焚燒。
填埋垃圾需要很多的土地,同時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堆肥處理就是將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後,有機垃圾可以產生有機物,讓土地更肥沃,不過這個處理方式也有一個缺點,同樣需要佔用大量土地。
焚燒是將有機垃圾燃燒,釋放岀的熱能能夠供熱、發電,目前來看最受歡迎,但有一部分垃圾因為受限,不能夠按照焚燒處理。
如果沒有民眾首次去垃圾分類,那麼所有垃圾會混在一起。動輒幾百噸的垃圾,想要實現垃圾二次分揀異常困難,在處理上無法做到精細化,最後導致佔用土地、資源浪費、汙染環境,這就是國內垃圾的現狀。
07 結語
之所以國內的垃圾分類沒有做到位,完全是因為國民意識跟不上、沒有絕對嚴格的法定標準這兩大原因,所以我們對於垃圾分類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對於公民來說,如果想要推動環境保護發展,就要從你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雖然我們垃圾分類起步晚,但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