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視頻)
我從埋頭創作中獲得充實的生活,也從埋頭創作中獲得一些成績,我只相信和創作有關的一切,這是我自信的源泉和處世的信仰。
▲圖為張弛。
身後的大屏幕滾動播放著第41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獲獎影片《海洋動物》的預告片和為《三聯生活周刊》創刊20周年拍的概念短片《變形記》,畫面有著拍攝者奇異魔幻的個人印跡。
在自己電影作品的背景下,張弛與記者的對話,主要圍繞著他鍾愛的電影藝術展開。執著,敏銳,勇於嘗試,在10年的求索中,張弛一路吸收,積累,創作,為下一個屬於他的「黃金時代」做著準備。
張弛認為,闡述男性尋找自我精神家園的影片《海洋動物》,關注成長,充滿哲思,是真正意義上屬於他個人表達的第一部影片。
「當時入圍主競賽單元,就知道已經獲得藝術上的認可,對獲獎沒有執念。進會場時,其實能夠看到不遠處舞臺上的獎盃,上面刻著獲獎者的姓名,咫尺之遙,我是想都沒敢想的,更別說上前去看了。我對獲得大獎並無心理準備,本來動過一點念頭的也許是獲最佳導演吧,但在揭曉時沒有聽到自己的名字,懸著的心就放下來了。」張弛回憶在頒獎典禮上的那一刻。
▲圖為電影《海洋動物》海報。
走上領獎臺,他的感言發自內心:「首先感謝我的祖國,這是創作的源泉。我也感謝我的家人對我的支持,十年來,我沒有其他工作,只有拍電影。我的團隊從大學畢業一直陪伴,從拍廣告到拍電影,感謝他們。感謝評委會,這樣的知遇之恩,銘刻於心。這個獎鼓勵我繼續拍電影。」
一個多月後,再說起此事,張弛已經平靜很多,獲獎之後,他推掉了很多被媒體聚焦的機會,希望儘量像之前那樣安靜地創作。
《海洋動物》講述了片約不多的演員朱白岸坐著渡輪前往一座小島,島嶼上有著他和妻子初戀時的美好記憶,這是兩人最初邂逅的原鄉。在島上遇見一系列奇異的事件後驚醒才發現,這關於愛的相逢原來是大夢一場。
▲圖為張弛(左二)。
張弛說:「這是一部關於情感探討的形而上的作品,裡面有點黑格爾、尼採等先哲思想無形中的融入,探尋了『消逝是證明存在的重要證據』的觀念,影像處理,頗有建樹。」
從籌備開始,到劇本寫作、拍攝,整個過程歷時一年半:「劇本有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我看書看片,不斷吸取營養,也搜索自身的經歷與記憶,在後期剪輯的時候,更進行了深入思考,創意的反覆遴選。」
真正拍攝的時間其實不長,海島的部分在舟山拍,克服夏季遊客多之類的幹擾;城區的部分,在南部商務區取景。
一個成熟的作品,不斷打磨,具有藝術上個人的風格,又開掘了一定的思想深度,《海洋動物》無疑彰顯了張弛從業10年的藝術功底,對於邁入而立之年的他,還有另一個意外收穫:「這一過程,也讓自身獲得了成長,男人從男孩走向成熟的一個特定階段,其實我和電影裡的主人公一起經歷著,從猶疑到變得自信,在這個不斷選擇的過程中,我開始明白自己的原則立場、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大缺陷,並且可以坦然去面對……」
張弛有著很多愛好,比如,寫文章,從學生時代以來,就一直屬於「年級組文筆領先者」;比如畫畫,中學時就獲過全國性的獎項;還有寫律詩、絕句,現代詩也能模仿一兩下……
「為什麼後來選擇拍電影,因為覺得這是我以往愛好、特長中成本最大的事,而我的個性是喜歡展開正面比拼。俗話說文無第一,有些創作你說你好、他說他好,但電影不同,成本大了搞成就不容易,評價機制更不會那樣隨意。」張弛說。
▲圖為張弛接受鄞響記者採訪。
喜歡正面比拼的他,認為在拍片子這個戰場上,找到了可以為之較勁的動力。而充滿表達欲、喜歡競爭的他,在選擇自己的影像表達語彙時,則善於劍走偏鋒。
他曾將這樣一句話掛在嘴邊:「總想畫風清奇,無奈荒腔走板。」這是對他某個時期作品的概括。
畢業後的張弛,選擇在杭州創業。
「說到拍攝生涯,可以追溯到高中時,拿著一個MP4拍同學打籃球。大學時代,除了吃飯、睡覺,活動基本上和拍攝與話劇有關。」張弛接的第一個拍攝項目是大學時期同學聯繫的,拍一部民宿的宣傳片,民宿在吳山上,他拍攝的畫面唯美雅致,讓對方很滿意。
出道10年,儘管張弛幾乎一直在拍,但作品不算多,因為他總是很認真地對待每次創作,曾經為了剪片子就睡在機房,因為消耗太大,整塊整塊地掉頭皮;他還因為創作原則上的堅持,不斷和甲方交涉,甚至搞得劍拔弩張也不退讓……
2015年,張弛終於有了自己的團隊——「很不厲害電影作業小組」。這是一個獨立的影像創作團體,成員多數有電影學院或美術學院的專業背景,目前核心成員十餘人,包含製片、編劇、導演、攝影、美術、燈光、剪輯、後期特效等職能,分工明確、協作順暢。通過努力,已擁有1200平方米的攝影棚,完成了多部水準以上的電影、廣告片。
「很多拍攝項目是因為之前的作品獲得對方認可而找上門的,所以,這10年幾乎是很穩地一步步過來的。」張弛總結。
他拍廣告片,如為百雀羚旗下品牌「三生花」拍攝的短片,在杭州的兩個影棚內,搭置6個內景,一天拍完。除了富含寓意的情節流動和驚悚黑色的表現手法依稀帶有他的創作特徵外,更有意思的是,在一個段落需要展現出愛情轉瞬即逝的一面,他的創意是後景處投射了許多戀人熱吻的電影片段,這些片段都來自《天堂電影院》裡那些被電影放映員挑出來剪掉的。這種埋經典梗的手法,也可以看作是其創作風格的一種延續。
他的短片作品《屍臺社區》,全長25分鐘,改編自東野圭吾的作品,在北京拍攝。他特意豐富了人物的背景故事,節奏緊湊而有張力,在中國大學生首屆微電影創作大賽中獲最佳影片,並獲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的提名。
▲圖為《白霧謎岸》劇照。
張弛說,《白霧謎岸》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完全個人的作品,但驚悚懸疑的類型片的風格,也是他的一次探索嘗試,從中,他發現了自己的長處和短板:「對審美有著要求,又想走形而上的路線,在文藝與類型之間,求得兼顧,這大概是我目前心目中的理想電影的樣子。」這一關於短板和長處的認識,讓張弛為後來的《海洋動物》做足了充分的準備。
10年的拍攝歷程,張弛大多數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度過,但對於家鄉寧波,他也有著很深的故土情結。
「比如我上學的路線吧,就是逐漸從北向南的擴展過程,宋詔橋小學、華茂外國語學校、寧波中學、寧波諾丁漢大學……」因為這一路線,張弛見證著鄞州新城區的逐漸形成。
▲圖為張弛接受鄞響記者採訪。
他記得在華茂外國語學校上學時,周邊一帶還比較荒涼;在寧波中學讀書,他看著旁邊的寧波諾丁漢大學建起來;他還記得院士公園的那片院士林,經常去那裡看院士的塑像,想把那些人都記在腦子裡,覺得那些優秀的鄞州兒女,就是自己的榜樣,冥冥之中,似乎有種精神在感召著他。
他後來在鄞州拍片,拍自己小時候生長地方周邊的那片明清建築,片名是《應知故鄉事》,片名取自詩人王維的詩歌,帶著點故鄉的況味。他為中車集團拍的《深秋電車》,以「短行如長夢」的主題,介紹世界首臺儲能式無軌電車在鄞州亮相,4分鐘的片子,貫穿了從南部商務區忙碌的節奏到東錢湖邊閒適生活的過程,這中間的複雜微妙,是鄞州人特有的一種流蕩在血脈裡的東西。他在拍《白霧謎岸》時,幾乎把雅戈爾動物園裡的老虎都拍了個遍……
「以後,我還會不斷在家鄉鄞州拍片子,也會為家鄉創作一部好片子,我想鄞州會是我的『馬孔多』。」張弛說。
張弛已經習慣在生活中找到那些戲劇性的元素:「相比於電影,生活本身的體驗,更加吸引我;但是說到表達,沒有比影像更迷人的形式了。」他把電影當成對生活的解碼過程,而他對自己的期許是:我會繼續慢慢地拍片,越拍越好。我寧願成功不是一下子的,而是一個可以享受的過程,希望到45歲的時候達到事業的巔峰狀態。
更多新聞
浙江全面規範各類進校園活動!未經審核認定一律禁止、學校有權拒絕
提醒 | 停電早知道,鄞州下周這些地方要停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