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譜寫新時代的「趕圩歸來」——隆林各族自治縣各族群眾攜手脫貧奔小康見聞
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鎮的民族學生在練習吹蘆笙。 周軍/攝
「蜜一樣的啊哩哩,好生活(囉)啊哩哩」……1979年冬,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鄉(現為德峨鎮)趕圩歸來的彝族姑娘身著五彩繽紛的服飾,一路上歡聲笑語。在當地體驗生活的詞作家古笛、曲作家黃有異被此場景感染,找到了靈感,創作了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體現改革開放後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展示黨的好政策給人們帶來的幸福生活。
《趕圩歸來啊哩哩》在中華大地上廣為傳唱,隆林苗、彝、仡佬、壯、漢各族群眾哼唱著自信的歌謠,揮舞著奮鬥的雙手,憑藉著堅定的信念,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砥礪奮進、開拓進取,在新一輪脫貧攻堅戰中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用勤勞和智慧譜寫民族地區跨越發展新篇章。2016年以來,全縣共有87個村7.8萬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降到2.02%,當這首歡快的老歌在原創地再次唱響,呈現出新時代「趕圩歸來」的美好景象。
6月19日至23日,「千名記者一線行」採訪團深入隆林採訪,見證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各族群眾脫貧致富、幸福安定的美好生活。
團結奮鬥 趕圩越來越便利
記者走進《趕圩歸來啊哩哩》歌曲取材地——德峨鎮,一路驚喜不斷。當地少數民族群眾仍保留趕圩的傳統,但街圩上不僅多了電動車、摩託車、汽車等交通工具,現代工業產品商店也隨處可見。「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過去趕圩要走幾個小時,現在水泥路通到村屯,坐車十幾分鐘就能到集鎮。」德峨村村民何開田說,
如今隆林至百色高速公路已經通車,縣城到德峨全程是水泥路,他和家人每年都去城裡「趕圩」。
隆林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受限於物流、交通條件等因素,廣大農村貧困地區的農特產品與市場缺乏暢通的對接渠道。近年來,該縣統籌各方資源,全力推進農村路網建設,激活農村「沉睡」資源。2016-2019年,該縣共修通20戶以上自然村(屯)通屯道路共計962條2012公裡,總投資9.11億元,受益總人口達28.64萬人。
乘車沿著克長鄉大慶村環山公路前行,但見路旁的連片桑園蒼翠欲滴。「我們加快『四好農村路』建設,沿途打造扶貧『造血』產業,推進油茶、板慄、西貢蕉、桑蠶4個萬畝產業園發展。」該縣縣長楊科介紹,農村公路網連起村屯道路,優化了鄉村產業布局,主導產業正在向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發展。
產業跟著道路走,道路促進產業興。「萬畝產業園」有效整合土地資源,不僅讓各族群眾通過參與種植、土地流轉、園區管護、務工等形式,聚集在產業鏈上,破解了「扶貧到戶」的難題,又發揮了當地資源優勢,推動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為農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夏季高溫、高溼,桑樹重新發芽長梢要追加肥料,要經常對蠶房進行消毒……」在德峨村邊坡屯的蠶房裡,苗族村民李應祥作為當地致富帶頭人,正通過電話向彝族村民李秀林傳授種桑養蠶技術。該村加強農村致富帶頭人隊伍建設,通過技能培訓、產業帶動、就業指導等措施,提升各族群眾「造血」能力。
近年來,在自治區政協辦公廳傾力幫扶下,隆林各族幹部群眾互敬互愛、團結協作,共同解決生產生活上的困難和問題,勠力同心謀發展,過上了越來越甜蜜的幸福生活。2019年,全縣地方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972元,同比增長9.5%。
黨建引領 土貨進城趕圩忙
「我們村的名字雖然不是很好聽,但我們是全鄉第一個脫貧村,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4萬元,比2017年增長了6倍,排在全縣第一名!」在豬場鄉爛木幹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長鴻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該村瓦廠屯藍靛膏產業去年產值達110萬元,實現戶均增收1.7萬元。
爛木幹村是苗族同胞聚居地,藍靛膏是當地群眾製作蠟染的首選和增收的主要途徑。「一個寬1.5米、深2米的窖子,7天左右可以產出約20公斤藍靛膏,收入400多元,我們一家靠這個產業脫了貧。」該村脫貧戶陳昇奶說,以前,村民制膏要先挖土坑,再鋪上塑料薄膜和上山挑水,生產效率較低。
「村民製作的藍靛膏質量好,外地老闆經常上門收購,我就想著把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發展下去。」爛木幹村黨支部書記楊成合說,村兩委組織發動致富帶頭人利用山間閒置地建起86個水泥藍靛窖,並成立生產藍靛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由黨員致富帶頭人引導鼓勵村民共同參與,破解技術難、資金少、信息缺等諸多問題,如今當地的藍靛膏源源不斷銷往雲南、貴州等地。
爛木幹村整村於2017年底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54%,但紅米、黑糯、山茶油等傳統特色產業面廣、點散、量小,仍然嚴重製約群眾增收致富。2018年以來,在陳長鴻的帶領下,該村以「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全村8個自然屯採取組織引導、黨員帶頭、群眾自願的方式組建「黨群互助組」,統籌發展特色產業。
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產業基地建在苗寨裡,爛木幹村初步形成山上「綠色銀行」(杉木、梧桐、藍靛),山中「精品菜籃」(小黃姜、魔芋、黃瓜)和山下生態粗糧(紅米、黑糯、五穀)的產業格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該村註冊「隆苗香」農產品商標,打造品牌持續拓寬農特產品銷售渠道。
黨建引領航向,產業助農增收。該縣大力開展「五彩先鋒」引領行動,從產業分布、地域特點、民族特色等實際出發,打造「民族團結」「產業興旺」「一江兩岸」「綠色發展」「文化傳承」等5個基層黨建示範帶。目前,全縣西貢蕉面積3.7萬畝,桑葉2萬畝,板慄、油茶麵積均突破10萬畝,特色主導產業貧困戶覆蓋率超95%。
近年來,隆林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地區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樹立產業帶富、創業就業、結對幫扶等黨員「先鋒標杆」,成立「黨群互助組」,充分挖掘傳統產業內在優勢,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拓展延伸產業鏈,把「小、散、亂」的農村「土貨」轉變為「集、大、齊」的特色農產品,一批農村「土貨」通過線上營銷走出大山,赴全國各地「趕圩」。
移風易俗 文化引領新風尚
「我趕圩不僅為了購物,還抽空學習一些農技知識,回去後把自家的桑園、蠶寶寶管護得更好。」者浪鄉麼窩村村民熊衷家說,如今的圩日比以前熱鬧得多,活動也更豐富。
為進一步打通宣傳、教育、關心、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隆林整合人員隊伍、資金資源、平臺載體,依託各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創新開展圩日送服務活動,通過科普宣傳、文藝演出、技術培訓、健康檢查、法律諮詢等志願服務活動,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理念,不斷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該縣充分發揮文化、教育、科技、司法等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作用,建立文明結對幫扶制度,讓新時代新文化引領新風尚,推動文明實踐活動融入圩場、走進百姓家,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同時,組織各鄉鎮、村屯幹部、黨員鄉賢依託農家書屋、遠程教育平臺、文化廣場等,深入開展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送文化入村屯、道德講堂等活動,倡導積極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苗族跳坡節」「彝族火把節」「仡佬族嘗新節」「壯族三月三」「漢族袍湯節」等民族節慶文化活動已經成為全縣各族群眾大聯歡的載體。該縣以節慶活動為載體,深入挖掘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將孝親敬老、重諾守信、鄰裡互助等內容融入活動節目,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移風易俗宣傳。目前,全縣16個鄉鎮179個行政村均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建立紅白理事會,引導貧困群眾改變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樹立自強、感恩、進取和勤勞致富的意識。
「以前寨子裡面有紅白喜事,要擺兩三天酒席,家家都要有人去幫忙,攀比之風嚴重的時候,一場喪事辦下來要十幾萬元,人情負擔很重。」德峨村村民楊金輝說,現在很多村民學會放下「面子」,趕圩時堅持文明、節儉、理性消費,村寨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奢侈浪費的現象也逐漸消失。(原文編輯:覃柳丹 作者:凌聰 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