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蒂和爺爺》:用孩子想要的方式去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2021-01-10 學乃身之寶

文/學乃身之寶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自我。

或許是漂亮、富有,亦或是善良、可愛、再或是獨立、自由、感恩等等,但成人的我們,有沒有想過,現在的自己是理想中的樣子嗎?如果不是,還差多少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看看電影《海蒂和爺爺》,或許會有更多的感觸和想法。

影片內容源於世界文學名著《海蒂》,主要講述了孤兒海蒂用自己的童真和善良,不僅打動了心態消沉的爺爺,還拯救了因失去母親而沉浸在孤獨中的大戶人家克拉拉小姐的故事。

一個8歲的孩子海蒂,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別人家的孩子」,還看到了理想中的自己—簡單、快樂、自由、獨立、自信。

那麼,這個8歲的孩子是怎麼做到的呢?

今天的文章,我從心理學,以及撫養者的角度來說說,父母應該怎樣撫養孩子。

1.個體化自我的形成,是一個孩子成長的關鍵

武志紅老師從精神分析角度指出,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可以形象化為「蛋—雞—鷹」模型。

三歲前的孩子,就像是「小雞」,三歲後,具有個體化自我的孩子,就像」小鷹」,不僅要破掉母愛懷抱的殼,還要進入家庭港灣,在與父母構成的複雜關係中磨練自己,再之後步入社會和走近無限世界。

而三歲後個體化自我形成的過程,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那是孩子自信、獨立等特質形成的關鍵期。

雖然影片中的海蒂由姨媽帶大,且影片中沒有過多介紹之前養育的狀態,但我們看到了她的自信和陽光,這說明她8年以前的生活環境是不錯的,不僅得到了基本的滿足(牧師已經檢查過海蒂的身體狀況,說她很強壯,很健康),還讓她體驗到「我的需求是好的」,「我是好的」(能夠在並不富裕的家庭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樂趣),而這就是她內聚性自我的根基。

內聚性自我,是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個人的自我有一種向心力,可以保證心靈的各個組成部分向內聚合,構成一個整體。

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形成了內聚性自我,就不會過於在乎外界的評價,無論外界環境如何,都會覺得「我是好的」。這是一種健康的自戀感,也是海蒂讓人喜愛的重要原因。

2.尊重孩子的感覺和需求,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孩子初步形成個體化自我這個過程中,撫養者要做的是為其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以讓孩子更好發展。

武志紅老師把這個過程用孵化來做隱喻,即老鷹要給鷹蛋提供良好的孵化環境,讓「小鷹」的胚胎,在蛋殼裡不受感染地自然發育,逐漸長成雛鷹的樣子,然後從內部把蛋殼打碎,破殼而出。

就像影片中的海蒂,給她提供「孵化環境」的人除了保證一日三餐和給她上學機會的爺爺外,還有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克拉拉的奶奶。

在海蒂開始學習這件事上,克拉拉的奶奶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她懂得從孩子的需求出發,進而引導海蒂主動學習。

在陪伴克拉拉讀書時,海蒂從好朋友皮特那裡得知「學習知識沒有用」,於是對學習非常牴觸;後來奶奶了解到具體情況,用「講故事自己找結局」的方法,滿足了海蒂的求知慾,進而增強了海蒂學習的欲望;再後來,海蒂因「我想寫故事」這個理想被同學嘲笑,對學習又失去動力,這時奶奶用「如果生命中某件事情讓你開心,那你就儘管去做」這些鼓勵的話,再次激勵海蒂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而這樣的做法之所以會有成效,就是因為奶奶一直在尊重海蒂的感覺和需求。

這裡,作為成人的我們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尊重自己的感覺和需求,亦或自己有沒有為自己的夢想努力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就會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作為家長,同樣需要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愛,有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是不是我們強加的,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樣的愛就不是真正的愛。

3.尊重孩子的邊界,讓孩子的情緒自由流動

武老師說的有關孵化的隱喻,強調的是讓孩子的各種生命力自然發生,從內開始。

也就是說,父母(撫養者)要尊重孩子的邊界,不要強迫孩子,或忽視孩子的需求,否則會出現軀體化症狀。

軀體化,在精神分析業內是最常見的自我防禦機制,指的是某種情緒不能在心理層面流動,也不能通過言語表達出來時,就有可能轉過來用身體症狀來表達。

比如,在吃飯這件事情上,如果父母逼迫孩子,在孩子產生憤怒和羞恥等一系列情緒體驗後,仍不能被父母感知到,就會轉變為消化系統等疾病,像腸胃問題。

影片中就有這樣的軀體化症狀:

其一,海蒂因為想家而出現的夢遊症狀。

當海蒂被姨媽騙到大戶人家後,她一直想念爺爺,還到了當地最高的塔上去觀看山脈,以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只是那裡看不見山。

因為無法回家,想家的情緒不能表達出來,於是轉化為胸痛、夢遊等症狀。

當醫生知道她的病情、克拉拉的爸爸允許海蒂回家後,海蒂的病症就消失了。

其二,克拉拉因失去媽媽陷入孤獨中出現了無法站立的病症。

克拉拉的媽媽去世後,身邊缺少親人的陪伴,內心倍感孤獨,而這份孤獨的情緒無法表達,進而出現無法站立的情況。因為爸爸很忙,經常不在家,奶奶也是偶爾才會來看她,家裡的管家和傭人也不是她親近的人,於是這份孤獨的感覺一直存在。直到海蒂的出現,克拉拉的內心有了生命力,這也是她在阿爾卑斯山看望海蒂後,能夠站起來的原因。

可見,一個人心中的情緒只有流動起來,才能活出生命的活力。

4.用孩子想要的方式去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前面我從養育者的角度來闡釋,在孩子三歲後個體化自我的形成過程中,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感覺和需求,按照孩子想要的方式去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影片中的海蒂,在享受和爺爺在山上的快樂生活時,被姨媽連哄帶騙送到法蘭克福的大戶人家,雖然那裡吃的好,住的好,但並不是海蒂想要的生活。

特別是女管家對她提出的各種規矩和禮儀,更加讓海蒂覺得不自在。

在姨媽、皮特,以及女管家等人看來,這裡的生活環境是很多人嚮往的,他們不理解為什麼海蒂不喜歡。

因為他們以為的好,並不是海蒂認為的好;他們認為的愛,也不是海蒂需要的愛。

當一個人並沒有按照另一個人的需求去愛時,那就不是真正的愛。

這裡,可能有人會有疑問,特別是家長,他們覺得,如果按照孩子想要的方式去愛,尊重他們的感覺和需求,變成縱容孩子怎麼辦?

比如,孩子就是想玩遊戲,不學習,如果尊重他們,不就是害他們嗎?

對於這樣的疑問,其實是涉及到「如何把握愛和溺愛這個度」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承認很多家長無法真正把握好這個度,但是家長需要這樣的想法,即相信孩子的「自己」是值得信任的。

換句話說,稍微大一點的孩子,比如初中生和高中生,他們有一定的自制力,家長就可以在一些事情上信任他們;如果他們仍然沒有自控力,那說明家長在孩子小時候沒有打好基礎。

這時,家長需要反思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問題,先做出改變,然後再改變孩子。

其次,對於小孩子,家長在教育時除了尊重他們的邊界外,也要給孩子設立界限。

就像影片中的海蒂私自帶著克拉拉到塔上去看山,回來後,被女管家批評,不僅不讓吃她晚飯,還讓她面壁思過,這樣的懲罰是對的,因為孩子小的時候要告訴他們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這就是在設限。

再次,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需要給孩子提供抱持性環境。抱持,是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提出的術語,指的是好的父母會提供抱持性環境,當孩子表現好時,給予認可;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予支持。

這一點,克拉拉的奶奶做得特別好,海蒂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她給予支持和鼓勵;當海蒂做好學習這件事情時,給予肯定和認可,這對一個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寫在最後:

影片名字雖說是《海蒂和爺爺》,但在我看來,爺爺在撫養海蒂成長的過程中,其作用沒有克拉拉的奶奶重要,可能是影片刪減導致的。

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該怎麼活著,以及怎樣讓自己的孩子活成他們想要的樣子。

因為我們要按照自己想的去生活,否則我們遲早會按照自己生活的去想。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年度治癒電影《海蒂和爺爺》: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前段時間特意去看了《海蒂和爺爺》,深深被電影感動了,相信看過的人,一定能感受到它帶給人的溫暖和信心。這部電影早在2015年就在德國上映了,直到今年才引進中國,在豆瓣擁有9.1的高分。遺憾的是,影片中扮演爺爺的實力派演員布魯諾·甘茨今年2月去世了,因此我們只能在銀幕上欣賞他的演技了。
  • 《海蒂和爺爺》用愛去發現愛,用自由去享受生活
    我們總是擔憂如何教育兒童,設立了許多的規矩和條款,思考很多的方法和手段,但兒童天性使然,讓他們總是能做出出人意料的、不在規矩範圍內的行為。只有正確地引導和陪伴才不至於打壓兒童本性,只有大膽地放手和等待才能發現兒童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
  • 《海蒂和爺爺》:真正的尊重孩子,是尊重孩子的天性
    奶奶離開後,海蒂的爺爺照顧著克拉拉,海蒂和克拉拉的親近,引起了皮特的妒忌。 克拉拉雙腿不能行走,最後奇蹟般康復,是小說和電影中的點睛之筆,也是故事核心所在。克拉拉的不能行走,一方面是身體的虛弱和母親去世的打擊,另一方面也是在家長、管家、僕人的嚴厲管教之下,心因性精神因素導致的。直到海蒂邀請她和奶奶去海蒂和爺爺居住的村莊,美麗的阿爾卑斯山腳。
  • 海蒂和爺爺:最好的愛是願你一生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
    後來爺爺給海蒂做了小木凳和小鳥讓她留下來,姨媽卻再度來訪,將海蒂騙去富人家做伴讀。大戶人家規矩很多,海蒂並不開心,也不想學習。而後女管家就藉此和主人告狀說海蒂智力低下。睿智的奶奶並未聽信,跑去給海蒂講睡前故事。講到一半奶奶說接下去你可以自己看了,海蒂這才說出自己的顧慮,原來小夥伴彼得說村子的小夥伴不需要會識字。
  • 《海蒂和爺爺》:溫情故事下不可錯過的教育啟示
    《海蒂和爺爺》由阿蘭·葛斯彭納導演,影片講述的是孤兒海蒂被姨媽送到阿爾卑斯山和爺爺一起生活的故事。海蒂白天和好朋友彼得趕著羊群在青青草地上漫步,看每天升起的太陽和漂浮著的雲朵;夜晚睡在爺爺的小閣樓裡,睡著香草味的床,頭頂是星星閃爍。
  • 電影《海蒂和爺爺》給予童年愛和自由
    質樸的情懷 海蒂很聰明 能看出嚴肅的爺爺也有溫情的一面 或許也是血脈中流淌著一樣的血 海蒂用純真的情懷感動裡爺爺 爺爺也同樣被海蒂所感動 海蒂的純真給周圍的人帶來了歡樂和深深的感情 被海蒂的微笑暖化了 終於明白 愛笑的女孩子運氣不會太差這句話的含義了。
  • 9.1高分電影《海蒂和爺爺》:解讀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什麼?
    2019年的最後一天,想給小夥伴們推薦一部治癒系電影。今年5月16日上映的、由阿蘭·葛斯彭納執導的電影《海蒂和爺爺》,是為數不多的經典翻拍沒有翻車的電影,並且還在豆瓣獲得9.1的高分。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是無法被取代的。雖然海蒂爺爺沒錢,但在用愛暖養著她。會親手給她做椅子,會給她新鮮的羊奶,會關心她的生活,這些關乎親情的愛,只能用心給予,用錢是給不了的。只有被愛滋養、被用心暖養的孩子,她的精神才能富足,才有愛自己、愛他人的能力。
  • 《海蒂和爺爺》:父母如何管教孩子,接受孩子的全部就行了!
    在影劇院門口,思考看什麼電影的時候,見到電影《海蒂和爺爺》宣傳海報上的海蒂,她的笑容非常甜美,吸引我的注意力。上網查一下,這部電影在豆瓣評分高達9.1,成功讓我購買票進去看看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了小海蒂和爺爺的相見——分離——重聚的故事,全劇小海蒂的笑容都非常多,特別在在阿爾卑斯山上自由自在的奔跑,她的笑容更為美麗。
  • 《海蒂和爺爺》:當孩子越來越犟,凡事不感興趣,這三點值得注意
    01周末的時候,二刷了電影《海蒂與爺爺》,總覺得這部電影有著神奇的魔力,也許經典的電影便是如此,每一次都會讓人有不一樣的收穫。其實電影情節並不複雜,無家可歸的海蒂被姨母送到了爺爺家,爺爺是個脾氣孤僻古怪的老頭子,一個人生活在阿爾卑斯山下。一開始,爺爺不願意領養海蒂,但海蒂的活潑懂事打動,讓爺爺決定把她留下。
  • 影評《海蒂和爺爺》:溫暖純良,不舍愛與自由
    《海蒂和爺爺》改編自瑞士兒童文學作家約翰娜 斯比麗的長篇小說《海蒂》,電影延續了小說中充滿趣味的故事情節、表現出了了人性中的閃光點,並完美展現了讓人心曠神怡的阿爾貝斯的自然風光。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部電影。海蒂是一個八歲的小女孩,因為父母過世,被姨媽帶去阿爾卑斯山找爺爺。
  • 小美人在《海蒂和爺爺》:阿爾卑斯山
    「人們總愛說閒話,你必須決定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還是相信其他人說的話。」這句話來自豆瓣高分電影《海蒂和爺爺》。這部電影是根據19世紀著名兒童作家喬安娜的小說《海蒂》改編的。它講述了海蒂成長的故事。然而,習慣了自由的海蒂卻不喜歡這種籠子裡的生活。她越來越想念她的祖父阿爾卑斯山和皮特……海蒂想和克拉拉道別,卻被女管家抓住了。直到「鬧鬼事件」出來,克拉拉的父親才發現海蒂一直在回憶她的祖父,並渴望回到阿爾卑斯山並跑進他祖父的懷裡。克拉拉的父親決定送海蒂回去,因為他認為海蒂長大了會不好。電影一開始,我就被阿爾卑斯山、蔚藍和青翠所吸引。
  • 《海蒂和爺爺》人間童話
    《海蒂和爺爺》是一部能「治療人心」的電影,能讓煩躁的人平靜下來,讓絕望的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讓「邪惡」的人發現善良。這部電影很純真,純真到你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導演和演員的真誠;它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2,超過99%的家庭片。
  • 豆瓣9.0分治癒電影《海蒂與爺爺》: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感受到愛
    《海蒂和爺爺》,全程看下來超級感動,豆瓣9.0分都給低了。 最近新上映的電影《海蒂和爺爺》,豆瓣評分高達9.1。影片注意講述了海蒂和爺爺相遇——分離——重聚的故事,劇情溫馨治癒。劇中《海蒂和爺爺》中有2位小女孩讓人印象深刻:主角失去雙親的海蒂和單親家庭的貴族小姐克拉拉。故事中克拉拉生活富裕,有大房子,有管家,還有成群的僕人。但對於年幼的克拉拉來說,缺少親人的陪伴,無疑是孤獨的。
  • 《海蒂與爺爺》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海蒂奶奶在影片故事的結尾送給海蒂一本空白的日記本,讓她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書寫屬於自己的故事。海蒂:」我想寫故事,可是他們都嘲笑我。「奶奶說:」你為什麼怕他們嘲笑你,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做自己就好了,我想海蒂也是見過世面的,對嗎?
  • 《海蒂和爺爺》:愛與自由、童真與自然,這部電影美到窒息
    今天要推薦的這部電影,便是非常適合春天觀看的治癒系暖心片《海蒂和爺爺》。這是一部關於童年與自由、愛與善良的電影。此片講述了可愛的海蒂被姨媽拋棄,丟給遠在阿爾卑斯山上此前從未見過面的爺爺,爺爺從一開始的厭煩,到被海蒂的天真爛漫所打動,開始對海蒂悉心照料。突然有一天,姨媽再次出現,原來是要將海蒂帶去給大戶人家,做富家千金克拉拉的陪玩小姐。最後,思念家鄉的海蒂終於回到了阿爾卑斯山,原本身體羸弱的富家小姐克拉拉也在海蒂的感染下,解放自由天性,腿疾也因此恢復,擁有一個美好的結局。
  • 《海蒂和爺爺》:警惕孩子患上「大自然缺失症」,還孩子真正童年
    教育離不開大自然,兒童成長中最好的課堂是大自然,在那裡,兒童會生長出無限的可能性 :詩人、畫家、音樂家、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海蒂和爺爺》真是百看不厭,深深被阿爾卑斯山的美所徵服,同時被海蒂的純真自然所感染。
  • 《海蒂和爺爺》將生活殘酷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用童話方式緩緩道來
    我想去看一部電影,我想在中午十一點看。原因簡單,《海蒂和爺爺》在豆瓣評分還不錯,並且中午十一點可以擁有一人包場的完美觀影體驗。在觀影前,我沒有看過跟電影相關的任何資料。一個叫海蒂的孩子正被自己的姨媽著急地送往一個地方,我們能從小鎮人的口中得知這個地方並不是海蒂美好和理想的歸屬,而我們也了解到這裡住著被小鎮人稱為「瘋子」的海蒂的爺爺。
  • 《海蒂和爺爺》:最好的家教,是讓孩子快樂的玩
    《海蒂和爺爺》正在熱映,電影講述了小女孩海蒂和爺爺在阿爾卑斯山生活,海蒂用自己的純真和善良打動和幫助身邊的人的故事昨天,我和女兒一起去看了這部電影。看完走出來,女兒就先感慨了:我不喜歡那個有錢人家裡,好多規矩,一點兒都不好玩。我喜歡海蒂爺爺家,可以自由自在隨便玩,好開心。女兒說得沒錯,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兩個家庭的鮮明對比了。
  • 《海蒂和爺爺》:阿爾卑斯山上的小美好
    「人們總愛說閒話,你必須決定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還是相信其他人說的話。」這句臺詞來自豆瓣高分電影《海蒂和爺爺》。該片根據19世紀瑞士著名兒童文學家約翰娜·斯比麗的小說《海蒂》改編,講述了女孩海蒂的成長故事。
  • 影評|海蒂和爺爺
    去遠方又一年的春天,海蒂的姨媽突然來了,她說要帶海蒂去法蘭克福給一個富人家的孩子伴讀,但爺爺此時已深深地愛上了自己的小孫女海蒂非常同情克拉拉的不幸遭遇,用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陪伴著這個富有但卻內心孤獨的女孩。雖然兩個小姑娘的出身有著天壤之別,但孩子間的天真無邪讓她們很快成為了好朋友。克拉拉變得越來越開朗了,家裡經常能夠聽到她的笑聲,海蒂也在這兒接受到了正規的家庭教育,學會了認字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