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類建造的巨大輪船,只不過是一葉扁舟而已。海上出行一直以來都不是一件非常安全的事情,曾幾何時人類的艦船出海就是和死神打招呼,無數的船隻因為惡劣的海況而沉入海底。即使是蒸汽機出現之後,自然造成的海難還是時有發生。甚至到了今天,現代化的軍艦仍然不能確保絕對的安全,在大海面前,人類的一切設施都是渺小的,即使是航空母艦,出動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擁有良好的軍事氣象學保障能力。雖然有說法認為航母這類軍艦對颱風有強大抵抗力,但這些說法普遍忽視了颱風的威力和破壞性。
颱風其實是熱帶氣旋的一種,按照分級規定,最低為6-7級風速的熱帶氣壓,而最高則為16級或以上的超強颱風,當颱風達到16級時,底層中心平均風速在每分鐘3120米左右。顯然任何人類載具都不可能在此級颱風下活動。
通常認為,航空母艦這類大型軍艦能在12級颱風的情況下活動,也就是風速約為每秒33米。在12級颱風的情況下,造成的海浪最高可以達到足足15米,而12米高的湧浪,就已經能夠造成每平方米6噸的壓力,這些湧浪的衝擊會對船隻造成損害。最可怕的是,在湧浪波長和船隻波長相近的情況下,可能出現船隻直接被兩端架空,此時艦船可能龍骨折斷直接變成兩截。
因此,航空母艦能夠適應12級颱風的說法,實際上指的是在這種情況下,航空母艦能保持不會出現結構性破壞,發生沉沒的可能。然而,實際情況下,即使是最重型的航空母艦,也需要盡力地規避海上的風浪。因為航母上的設備在颱風天氣,很容易遭受嚴重損壞。例如航母上的雷達天線、部署的近程防空飛彈設備,更不要說停留在甲板上的寶貴艦載機,這些設備都可能遭受損壞。
而且,強颱風天氣下戰機無法從航母起飛,這實際上剝奪了航母的作戰能力。此外,航母伴隨的艦艇噸位要小的多,這些軍艦面對惡劣海況時的生存性能遠不如航母。因此,航母戰鬥群必然要避著颱風走,不可能因為自身的體量就無視颱風。
歷史上,出現過不止一次的颱風損傷事件,最出名的可能就是二戰中美軍艦隊遭遇的大規模颱風了。1944年,美國海軍將領哈爾西正率領第三艦隊在菲律賓附近執行任務,在已經收到了颱風警報的情況下,還是一頭撞進了颱風裡。在經過兩天的狂風肆虐後,第三艦隊的13艘航母全部受到了重創,有146架艦載機被颱風打了個稀巴爛,有3艘驅逐艦沉沒,超過800名海軍士兵葬身海底。
在1945年6月,集結在巴克納灣的美軍艦隊,遭遇代號「眼鏡蛇」的颱風襲擊,此次颱風高達17級,而且直奔美軍艦隊中心。結果有12艘軍艦斷裂沉沒,222艘軍艦被吹至擱淺,約200架飛機損壞,颱風造成的損失比和日軍作戰還大。這兩次艦隊遭遇風暴,都是由美國海軍悍將哈爾西指揮的,他的「風暴之子」的綽號,很大一部分是因此得來的。
直到今天,不重視氣象的軍隊仍然會付出代價,例如2018年,伊朗海軍的一艘驅逐艦就因為遭遇暴風而被吹至軍港附近的防波堤擱淺。
這是美國小鷹號航母2008年在亞太海域航行時,遭遇的一次差不多10級的颱風襲擊,從視頻中不難看出,颱風帶來的十幾米高海浪拍到了飛行甲板上,直接把航母的艦艏甲板吞沒,艦艏處的救援直升機瞬間就沒影了。
要應對超級颱風損害的方法,首先就是不要靠近颱風。根據計算機模擬數據顯示,絕大多數航母只要不遇到15級以上的超強颱風,航母幾乎都可以穩如泰山,事實上這種颱風也非常罕見。例如21世紀以來最強的颱風是發生在2013年的颱風「海燕」,最大級數超過16級,如果福特級處於海燕颱風最強狀態下,會受到嚴重損毀,甚至會被颱風摧毀。不過,這種超級颱風通常是可以預測的,航母完全可以躲過颱風的最強路線。
如今,大國海軍都非常重視軍事氣象學,美國海軍擁有完善的氣象氣球、飛機、飛艇以及氣象衛星,提供完善的氣象預警信息。2020年4月29日,美國海軍全球環境信息模型NAVGEM 2.0版上線,提供極為精確的10天19公裡解析度天氣和海洋預報,而這只是美軍諸多地球預測模型中的一個而已。而我國海軍同樣有完善的颱風預警體系,能夠提供完善的預報。且多所高校開設軍事氣象學專業課,甚至有專門的軍事氣象學學院,氣象預報是軍隊作戰所需要的最重要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