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劇,讓我回憶青春,珍惜當下。就夠了。
我的高三平平無奇。中人之姿的我,全部的精力和智力都用來學習用於考大學,再無多餘的視野去看看周圍的小夥伴。最後的成績也就那樣。那個可以用來反覆咀嚼和追憶的一年,我過得單調且無趣。
這部劇仿佛帶著某種催眠一般——那時那地的聲音,畫面和顏色,從記憶深處擠了出來:後排大聲開著玩笑,同桌皺著眉頭抱怨;扭頭看向後排時,穿著簡單T恤的年級第一,埋頭咬著筆桿;教室走廊旁邊等待的男生女生,好像正商量著去操場上走一圈才回宿舍;住校的同學吩咐走讀的同學,明天早上幫忙帶進來的早餐,不要太辣。窗外的梧桐樹影,頭頂的風扇,還有操場上拍打著的籃球,還有遠遠的,不知時從何傳來的,教室的嗡嗡聲;
這些聲音,畫面帶著色彩,被時光裹挾著,從心底鑽出來,從眼前掠過,然後帶著光化成一團五彩繽紛,熙熙攘攘得遠去了。留下此時此刻的我,看著那團光影裡那個唯一清晰的身影:那個站在教室走廊上的年輕的我,面無表情得與我對視,然後轉頭離去,融化在那團光影之中。
十七歲的我,身邊沒有像老狗,大力姣這樣的人。連相近的都沒有。但是我仍舊為這部電視劇感動。
其實青春的成長,一定是帶著痛的,這種痛,是咪咪考上大學時才意識到父母已經老去而自己也要離家;是老狗在父親離世時發現子欲養而親不「在」;是離家十幾年突然回來的老漢兒,對嘴哥來說,是個陌生人。那種痛是 いよいよ的。
青春,就像是看科比的傳記,你知道他的絢爛和偉大,但你知道上天給他在那一天給他畫上休止符。明知道那一天會到來,除了惋惜和痛,不會妨礙我繼續熱愛和懷念這個人。
這部青春片真的不是給青春期的孩子看的。17歲的我,看到這部片,只會充滿不屑:如果我在高考的時候當備胎,會給我媽絮叨死;如果我在高考的時候去參加超級女聲,會給我家人打斷腿;如果我在高考的時候,父親出了那麼大的事情,我……我不知道;
死黨,初戀,夏天貌似是青春的代名詞,其實,聯繫得最緊密的,永遠是家庭。我不會有」我不知道能陪你多久「的高齡父親;也不會有將女兒出洋相轉變成」我女兒終於上電視了「的父母;更加不會有」我只不過是一個殺豬的,也沒讓你光榮到哪裡去「的屠夫父親; 這些用最普通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去愛著子女,相信子女的父母,才是造就了這些孩子們無悔青春的基石。
青春的遺憾,難道真的是愛而不得麼?真的是爭而不勝麼?不是啊。青春的遺憾,是沒有允許你去愛,沒有允許你去爭。因為來自成人社會的壓力與焦慮,必然會通過長輩們老師們的尊尊教導,壓在那個本來應該肆無忌憚的年紀。那種回憶本來犬儒的,是白淨的,是夏天傍晚的陽光打在臉上,風兒吹過褲衩穿過窗稜,消失在眼前的樹梢。 然而多少人的青春,耳邊響起的是」沒有考上大學,你就沒有出路「」讀書有什麼用,人家XX在城裡打工,已經掙上錢了「」你弟弟念書要錢,家裡困難「「看看人家的孩子……「
這部青春片,不是拍給孩子的,是拍給我們這些有孩子的。他可能是要告訴你:看,如果你也能像他們的父母那樣,你的孩子,就能擁有一個這樣的青春。這樣的青春,可能會有開膠的運動鞋,會有追而不得的初戀,會有永遠買不到的新潮電子產品。但是你的孩子,他正直,他共情,他熱愛,他不悔。他會從天真爛漫長到老成熟練,而你痛惜的,不是他沒有考得跟隔壁孩子一樣好;你痛惜的是他不可避免的,要長大,要面對那些嘲笑,不信任。
你的付出,也許就像屠夫那樣,不用嘔心瀝血,只需要給他,人與人之間,而不是父親與孩子之間,純粹的愛。
希望我們的青春,值得追憶。希望我們的當下,學會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