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蝙蝠俠》到《奇異博士》,顯然超級英雄故事早已成為現代流行文化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但不可否認的,許多超級英雄創作由來至今仍然是模糊的。漫畫創作者們,或許常常想保持一點神秘感,歷來不願意透露自己的靈感來源。
然而翻開歷史書,我們卻可以從最近80多年的科技發展中探尋到科幻故事演進的一絲絲脈絡。
▍科學與科幻
漫畫中最具代表性的英雄之一就是超人。自從1938年在《動作漫畫》(Action Comics)第1期中首次出現以來,超人一直在適應時代的發展。可以說,超人的長期進化就是幾十年來多次社會變革和技術進步的結果。
一開始,他的創作者傑瑞·西格爾(Jerry Siegel)和喬·舒斯特( Joe Shuster)是低俗科幻和冒險雜誌的忠實粉絲。這些故事中的人物往往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能力,如巨大無比的力量、心靈感應和千裡眼,超人明顯受到這樣故事的影響。
鑑於宗教對當時社會的重重影響,宗教似乎也出現在了早期的超級英雄故事中。例如,西格爾和舒斯特都是猶太人,這使得許多漫畫迷(包括拉比辛查·溫斯坦和英國小說家霍華德·雅各布森)得出了「超人就是摩西」的爭議性結論。
西格爾和舒斯特從未證實這一說法,他們只是認為超人從天而降到地球的想法在當時看來非常酷而已。
相反,西格爾和舒斯特公開承認的超人最初力量的唯一靈感來源是動物科學和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例如,他們強調,由於地球是一個比氪星小得多的星球,較輕的引力會進一步增強了超人的力量。
喬·舒斯特( Joe Shuster)和傑瑞·西格爾(Jerry Siegel)
他們還借鑑了動物的一些「特殊」能力,例如將超人的驚人力量與螞蟻的能力相提並論,而螞蟻可以承受數百倍於自身的重量。另外,二人將螞蚱的遠距離跳躍能力與超人從一個地方跳到另一個地方的能力進行了比較。
很多超人的新粉絲可能不知道,早期的超人並沒有一直飛行的人物設定。他是從20世紀40年代初才開始「飛」的。巧合的是,1939年8月27日,由埃裡希·瓦爾西茨(Erich Warsitz)駕駛的Heinkel He 178成為世界上第一架純靠渦輪噴氣動力飛行的飛機。很難說高速飛行背後的技術發展與超人新發現的超能力毫無關係。
Heinkel He 178
更有意思的一點原因是,在20世紀40年代初,超人的故事開始衍生出動畫和廣播。當時的設定是超人是跳躍而不是飛翔。但從美學角度來說,效果並不是很好。此外,讓超人「跳來跳去」的技術難度,也讓影片的製片人感到很吃力,因為當時他們還沒有合適的剪輯設備。
事實上,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人類航空技術的蓬勃發展,以及渦輪噴氣機的快速進化,給超人帶來的不僅僅是飛行的能力,也給了他一個新的家園。
在早期作品中,超人是一個無名的嬰兒,出現在一個無名的星球上。他的父親是一位科學家,他把兒子放進了一艘宇宙飛船,有一天,這艘飛船降落在地球上。這是DC漫畫提供的關於超人在氪星上的日子的唯一描述。
但在1945年的《更有趣的漫畫》(More Fun Comics)101期中,我們了解到了更多關於超人故鄉星球的更多細節,以及他的出生地名: Kal-El。
我們還了解到,他之前乘坐的飛船並不是隨意降落在地球上的,西格爾和舒斯特將它升級為實驗性火箭,在被喬納森和瑪莎·肯特在小鎮發現之前,它墜落到地球上。
所有這些對超人背景的創造性重構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那個時代飛行技術的進步,尤其是1936年到1943年這段時間,航空工程師們解決了大部分的技術難題,開啟了容克公司的 Junkers Jumo 004發動機批量生產的時代。這是世界上第一臺投入使用的生產型渦輪噴氣發動機,也是第一臺成功的軸向壓縮機渦輪噴氣發動機。
Junkers Jumo 004
所以在人類大踏步走入噴氣時代的過程中,超人不僅成為了第一個走紅的超級英雄,還成為了行業定義自己的原型。
漫畫的黃金時代,基本上是在1938年以超人為開端的,在隨後的幾年裡,產生了多個標誌性的超級英雄和反派。DC漫畫也繼續利用他們最初的公式,借鑑動物科學、宗教和神話的一些組合來創造超級英雄,如神奇女俠、閃電俠和水行俠;甚至是臭名昭著的反派,如貓女。
然而,這裡也有一個明顯的例外——蝙蝠俠。與當時的其他超級英雄不同,蝙蝠俠完全是「富人靠科技」的代表。他的創造者藝術家鮑勃·凱恩(Bob Kane)和作家比爾·芬格(Bill Finger)十分強調這一點,根本不給他任何超能力。
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說:與超人相比,蝙蝠俠完全就是人類,而且就是來自地球。他是一個擁有大量金錢的普通人,卻有著非常明確的目標:他決心要為死去的父母報仇,因為他幼年時親眼看到父母被謀殺。在這場事關真相和正義的戰鬥中,蝙蝠俠完全依靠的是科技和他的戰鬥技巧。
受達文西的蝙蝠翼飛行器草圖的啟發,蝙蝠俠用各種有趣的小工具來彌補他不具備的超能力,包括多功能腰帶、蝙蝠傘以及所有你能想到的高科技設備。後來,他在漫畫書、電視節目、卡通片和電影中的全部表現和活動都緊跟著二十世紀技術的進步。
▍軍事科技改變漫畫
說到具體的科技類型,蝙蝠俠也是第一個外形受到軍事科技啟發如此之大的超級英雄。這一點可能最明顯的是他的服裝在幾十年間的變化,從布衣到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黑暗騎士》三部曲中不透風的戰鬥裝備。
當然,託尼·斯塔克(鋼鐵俠)的粉絲可能不同意這個說法,畢竟鋼鐵俠的土豪程度在漫威宇宙中無人能比。但鋼鐵俠第一次出現是在1963年的《懸疑故事》(Tales of Suspense)第39期,比蝙蝠俠晚了24年。這可能意味著,斯坦·李(Stan Lee)和拉裡·利伯(Larry Lieber)在創造鋼鐵俠時,受到了蝙蝠俠的啟發,也受到了科技本身的啟發。
只不過,李從來沒有公開承認過這樣的事情,他反而把現實生活中的一位人物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作為鋼鐵俠唯一的原型。
霍華德·休斯
儘管如此,和蝙蝠俠一樣,鋼鐵俠也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庭。他們都在年輕時就經歷了父母的離世,並繼承了大量的財富。布魯斯·韋恩擁有韋恩企業,而託尼·斯塔克則是斯塔克工業的老大。布魯斯·韋恩有阿爾弗雷德,而託尼·斯塔克有賈維斯。他們都喜歡戰甲和小玩意,他們都用科技打擊犯罪。和蝙蝠俠一樣,鋼鐵俠也缺乏超能力。
唯一不同的是,布魯斯·韋恩偏好學習武術,而託尼·斯塔克則致力於學習工程和物理學。他15歲就進入麻省理工學院,20歲之前就拿到了碩士學位。極高的智商和最高層次的教育是他唯一的「超能力」。
即便與蝙蝠俠的相似之處只是巧合,李和他的同事們也無法否認現代科技對鋼鐵俠發展的巨大影響。畢竟鋼鐵俠誕生於1963年,剛剛是在1962年NASA發射第一顆商業衛星Telstar後不久。
在2013年的《鋼鐵俠3》中,這種影響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明顯。在那部電影裡,我們看到斯塔克控制著幾套戰甲作戰,但他都沒有像我們習慣看到的那樣在鋼鐵俠服裡面。事實上,他只是用一根操縱杆在局外操縱。很顯然,漫威漫畫和電影製作團隊想把他們在那場戲背後的科技靈感來源明顯表現出來——無人機。
然而,早在那部電影之前,漫威的前身,也就是20世紀40年代的《時空漫畫》(Timely Comics),對技術的發展及其後果並不那麼有信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人渴望有一個屬於美國人的愛國超級英雄,在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爭中為國家而戰。儘管《超人》的創作者把他的口號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改為為「真理、正義和美國方式」而戰,但超人還是太異類,太不像美國人。就在那時,喬·西蒙(Joe Simon )和傑克·柯比(Jack Kirby)想像出了美國隊長。
美國隊長在1941年3月發行的《美國隊長漫畫》(Captain America Comics)第1期中首次亮相。封面描繪了超級英雄反擊希特勒的場景,銷量達到100萬冊。然而,許多粉絲可能不知道的是,希特勒的變態想法是《美國隊長》創作的一些靈感來源。
阿道夫·希特勒是優生學的忠實擁躉。他曾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公開表達了對它的讚賞,這位獨裁者為優生立法,對那些他認為是「低等」的人類進行絕育、安樂死或大規模屠殺,包括聽力障礙者、盲人、窮人、同性戀者、猶太人和那些有精神障礙的人等等無一倖免。此外,希特勒還強迫長得最漂亮、最強壯、最高大的德國男人和女人發生關係,圖培養出新一代「優越」的德國人。
此外,據俄羅斯新近揭曉的秘密文件(2005年)顯示,史達林在希特勒之前曾下令用人猿雜交的方式製造人猿士兵的傳言已經得到驗證。20世紀20年代中期,史達林聘請了蘇聯最傑出的動物育種科學家伊利亞·伊萬諾夫(Ilya Ivanov),他要打造一支由超級士兵組成的軍隊,這些士兵對疼痛不敏感,而且比任何人類都要強壯、敏捷、強悍。
西蒙和柯比借鑑了以上案例的零星細節,創作出了美國最受歡迎的超級英雄之一。
二戰結束後,美國隊長的人氣和漫畫書銷量直線下降,蘇聯和美國這兩個曾在戰爭中並肩作戰的盟友開啟了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1949年,蘇聯研製出第一顆原子彈,美蘇之間升級到了核對抗。
20世紀60年代初,隨著古巴飛彈危機的爆發,冷戰狂熱達到了巔峰,世界離核毀滅只有一步之遙。在這一時期,斯坦·李和傑克·柯比達到了自己的創作高峰,創造了許多成功的超級英雄,甚至是整個團隊。像雷神、蜘蛛俠、X戰警、驚奇隊長、黑豹等都是在李和他的同行們當時作品的啟發下誕生的「晚輩」。
從技術上講,太空競賽無疑是冷戰的終極戰場。1961年4月12日,蘇聯率先將人送入太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蘇聯傳奇太空人尤裡·加加林被全世界譽為偶像和英雄。
不過,那個時代的科學家們很擔心加加林的健康,以及所有參加太空競賽的太空人的健康。他們知道,在地面上宇宙射線一般不會有問題。然而,他們擔心太空中宇宙射線輻射可能對人體造成危險。有理論認為,宇宙射線有可能通過擊中單個細胞而改變DNA的構成,甚至可能會對人類的進化造成不可預見的影響。
但在漫畫家眼裡,宇宙射線反而成了一個很好的故事道具。在加加林進入太空之後的幾個月,斯坦·李和傑克·柯比趁機加戲,漫威宇宙中的四個普通人通過暴露在太空宇宙射線下獲得了超能力。1961年11月,《神奇四俠》首次亮相,美國漫畫家的創造力再次被點燃了。
除了太空,生物技術也在進步。例如,就在《神奇四俠》之後一年,《蟻人》的概念誕生了。1962年9月,斯坦·李、拉裡·利伯和傑克·柯比在《驚異故事》(Tales to Astonish)第35期中第一次合作創作並呈現了蟻人。
按照設定,最初的蟻人是一個生化人,名字叫亨利·「漢克」·皮姆(Henry「Hank」Pym)博士。與託尼·斯塔克相似,皮姆也是一位科學天才,擁有生物化學和納米技術的博士學位,他還對量子物理學、機器人、人工智慧和昆蟲學有很深的研究。而在自己身上做了幾次實驗後,皮姆找到了改變自己體型的方法,使自己變得像螞蟻一樣小。
雖然蟻人的名字聽起來像是昆蟲,但實際上蟻人是納米技術的產物,更確切地說,是微晶片的產物。現在我們一想到晶片,通常會想到電腦、智慧型手機和GPS。不過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空軍就用晶片設計了民兵II型飛彈,而美國宇航局則將其用於阿波羅計劃。
晶片技術背後的發明人是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和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他們在1959年將世界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計算機時代。晶片的發明為技術和工程開闢了新的領域,它可以在不損失任何功率的情況下替換掉過去的巨型電晶體,就像蟻人可以縮小到昆蟲的大小,同時保持正常的力量和實力與罪犯作鬥爭一樣。
不幸的是,同時期另外兩位流行的超級英雄並不像蟻人的故事那樣歡樂,他們並沒有隱譽任何科技的進步,而是努力克服科技潛在的黑暗面。綠巨人是漫畫藝術有史以來被詛咒和折磨得最厲害的超級英雄之一,因為他對人造技術表達的恐懼和痛苦比之前和之後的任何其他超級英雄都要多。
根據斯坦·李的說法,綠巨人的靈感來自於《弗蘭肯斯坦》,因為嚴重的憤怒問題,布魯斯·班納(Bruce Banner)變成了一個綠色的大怪物。(《弗蘭肯斯坦》是瑪麗·雪萊的經典小說,故事是一位名叫維克多·弗蘭肯斯坦的年輕科學家在一次非正統的科學實驗中創造了一個怪異的生物,這部小說也被稱為歷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說。)
通過《綠巨人》,斯坦·李和傑克·柯比以一種非常有創意的方式展示了冷戰時期兩個主要對手之間可能發生的核衝突以及所帶來的全球災難性風險。
故事中,布魯斯·班納並不是像《弗蘭肯斯坦》中的怪物那樣是科學的惡果。相反,他是一個聰明的核物理學家,卻不幸地暴露在高劑量的伽馬射線之下。輻射使班納的DNA發生變異,並將他變成綠巨人。
但綠巨人並不是唯一一個強調並體現原子時代漫畫世界恐慌的超級英雄。馬特·默多克(Matt Murdock)是漫威宇宙中另一個成為核能受害者的悲劇人物。在他試圖從一輛迎面而來的卡車上救出一個盲人的過程中,馬特由於接觸了從車上掉下來的放射性物質而失明,這種情況下,他的其他感官能力急劇增加。而這個名為夜魔俠的超級英雄也是在冷戰正酣的1964年首次亮相。
▍21世紀,AI、CRISPR將登場
就像時間的流逝給科技界帶來很多變化一樣,幾十年來,娛樂界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具體到漫畫來說,青銅時代(1970——1984)的作品放棄了前兩個時期的成功模式,試圖將社會現實主義帶入漫畫書中。在商業上,漫畫書一書難求的黃金和白銀時代慢慢消失了。
其他娛樂形式很快就開始蠶食漫畫的影響力。20世紀70年代末和整個80年代電子遊戲的快速發展,以及電影和電視業的大製作不斷將本已下滑的漫畫書銷量推到歷史最低點。像《刀鋒戰士》、《終結者》、《機械戰警》、《捕食者》等科幻大片,在不斷改進的特效和CGI技術的幫助下,現在比任何一本漫畫書都更生動、更真實地表達了對近代未來科技發展的恐懼和痛苦。
似乎也是意識到自己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漫畫巨頭漫威和DC在90年代決定順勢而為,再次結合當下的前沿科技,從超人到蝙蝠俠最終都改編為電視劇或系列電影。而站在2021年的歷史節點,結果證明了這個轉向決定是正確的。在2019年,《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成為該系列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全球總票房高達28億美元,目前歷史上票房最高的25部電影中,有12部是超級英雄電影。
固然新媒體的出現使得漫威和DC漫畫賺得盆滿缽滿。但問題是,在過去2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他們一直在做的就是在大屏幕上重現過去的經典故事,當前技術對超級英雄的進化影響似乎不如以前。聯想到如今技術進步又有了新一波的浪潮,從人工智慧到自動駕駛,從CRISPR到虛擬實境蓬勃興起,希望下一代的超級英雄故事可以從其中找到靈感。
參考資料:
https://arstechnica.com/gaming/2020/01/how-modern-tech-has-powered-our-favorite-superheroes-through-the-years/
編譯 | Harlan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
如無授權,禁止轉載
合作及轉載請發郵件:kefu@jingkeji.com
面對1萬億美元的Robotaxi市場,Mobileye做了兩手準備
我們相信,科技就是競爭力。競科技是以媒體為重要依託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以投資的視角詮釋產業價值,聚焦新興科技產業發展、傳統行業創新轉型以及政府新舊動能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