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part 1 | 由於時間與地域的關係
不知道是吸引力法則還是氣場之類的緣故,當我坐在北京東區的咖啡館打開電腦,正準備為房東的貓的新專輯寫點什麼的時候,旁邊那桌本來一直在各自埋頭閱讀的某對年輕文青情侶(閨蜜?),突然開口聊起了天。
而聊天的內容,竟然也是關於房東的貓(大概是因為,咖啡館的店主此時剛好開始播起了她們的歌)。
⊿ 女生興奮地說:「這個團叫房東的貓,我有去Legacy看他們,很厲害很好聽!」
⊿ 男生嘟著嘴:「那你怎麼不叫上我?好歌要介紹給我才對!」
那一刻,突然感到有點恍神。
回想起自己在他們那樣的年紀,一直費盡心思搜刮臺灣indie樂團的單曲與CD來聽,在獨立音樂裡獲取成長的養分,同時也祈求有機會可以看到他們的現場表演……
風水輪流轉,現在是大陸音樂人的春天。
臺北站Live現場
臺北站Live現場
今時今日,越來越多的大陸音樂人在臺灣走紅。
從李榮浩、馬頔、宋冬野、萬能青年旅店、郭頂、蘇運瑩、陳粒到房東的貓,Live演出一票難求,唱片賣得比天王天后還要好,而臺灣金曲獎也開始青睞這些「過江龍」……
關鍵是,我在臺灣去過的文青咖啡館,幾乎有一大段時間都在放這些來自大陸的歌。
有時候喝著咖啡聽著歌,人也會偶爾感覺恍惚,自己到底是身處北京、上海、廣州,還是在臺北、臺中、高雄?
時間變了,地域變了,但永遠不變的是,好音樂所能給我們帶來的正面影響與最大善意。
雷光夏當嘉賓是最大驚喜
蔡旻佑也來捧場
記得第一次聽房東的貓是在臺灣旅遊的時候,聽說那一場演出驚動了小半個臺北藝文圈,除了吸引陳珊妮、黃玠、蔡旻佑等前輩前來捧場,甚至還請到了文青女神雷光夏當嘉賓。
要知道,總是神出鬼沒的樂壇隱士雷光夏,可不是誰都能輕易請得動的!由此可見,雷光夏大概也非常欣賞房東的貓的創作。
就像雷光夏的名曲《黑暗之光》,房東的貓的歌,也帶著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溼漉漉的氣味。她和她們的音樂之間,存在著某種奇妙的牽繫:安靜地唱給時間,也唱給某地域。
我想親口告訴房東的貓,我是有多麼喜歡「由於時間與地域的關係」這十個字。
伴隨著第二張專輯《柔軟》的誕生,房東的貓全國Live巡演,也定名為「由於時間與地域的關係」。
長達十個字的巡演名字,在這個圈中相對有一點少見,畢竟念起來略為拗口,宣傳起來也未必那麼方便。但這也許正彰顯了,房東的貓這個團濃烈獨特的風格。
據說,「由於時間與地域的關係」這個名字,來源是房東的貓某位朋友隨口說出的金句。
⊿ 那位朋友當時是這樣說的:「由於時間和地域的關係,我們這一生見面的機會,不會超過三十次了。」
初次聽這句話,好像只是文藝青年在為賦新詞強說愁。但仔細想來,也不無道理,甚至不容細想。
掰著手指頭數算一下,假如你是每年才回家鄉兩次的北漂青年,這輩子能見到父母的次數,還能有多少?
不要說有年齡差的父輩,即使是同輩人,一同生活在偌大的巨型城市,就算交通再便利、通信再發達,要約出來碰面碰杯還是很難。
每個人手頭都有各自的事情在瘋忙,我們就像一粒微細的塵埃,寄居在大城市裡營營役役,難免都要被捲入時代高速發展的洪潮。
能相見,真的都是緣分。
約上好友去看房東的貓
現在能遇到熟人最多的場合,反而是演唱會。
因為演唱會的時間、場域都是固定的,氣味對的人,一定會排除萬難去看同一場表演。
即使在現實生活裡總是擦身而過,在喜歡的歌手的演唱會裡,我們總能有緣遇上。
房東的貓說:「你與你認為親近的人,其實見面的機會,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了……最理想的情況是,希望大家不要受時間與地域的限制,如果有想見的人了,就立刻去見他(她)吧!」
巡演叫什麼名字,對房東的貓而言,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繼續與喜歡的人事物相遇。
——而在最初,連房東的貓的兩位團員自己也不知道,她們為興趣而創作的音樂,竟然能為這個世界製造那麼多場「相遇」。
🎹··· 🐱··· 🎵
part 2 | 唱著青春的歌
說到「時間」和「場域」,其實是房東的貓音樂生涯裡非常重要的兩個命題。
房東的貓的標籤之一是「武漢」,主唱王心怡、吉他手吳佩嶺都是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畢業生。
我很喜歡武漢這個閒適自在的城市,現在每次聽房東的貓,都會想起熱乾麵跟曇華林,還有知名的538路公車。
但是,像房東的貓這樣身處非一線城市的獨立音樂人,在以前的華語音樂圈裡,基本上算是發聲微弱的弱勢群體。
假如你不在北京、背後沒有大公司撐腰,很多音樂方面的事務將無法開展,在人脈圈子也很難打開局面。而音樂的本土色彩太濃的話,相對也會阻礙歌曲的影響力擴散到全國範圍。
但當時間推移到當下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分眾漸成潮流,在地化、去中心化更勝全球化,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一支樂隊就可以是一個廠牌。
活在武漢,唱好武漢,反而成了房東的貓最初的優勢。當你和別人不一樣,也許才是更大的力量。
很武漢,很房東的貓
房東的貓的《美好事物》、《秋釀》、《下一站茶山劉》,都是帶著強烈武漢色彩的創作,即使聽眾不是武漢人,也難免會被音樂裡的本土意識感染到,並更熱愛自己所身處的那個地方。
房東的貓也曾想過,離開武漢後,也許就不再玩音樂了,就當一個安安分分的社會人吧。於是在畢業前,她們分別在上海、長沙找到了工作,臨時決定要開一場小型的告別音樂會,跟青春告別。
但房東的貓沒有想到的是,大學這幾年來,她們在網際網路上傳的作品所累積了一些粉絲,竟然分別從全國各地特意趕了兩三百人到武漢,參與房東的貓的這一場演出。
這個故事,實在有一點像出道前環臺告別演出、打算限時解散的蘇打綠呢。
房東的貓,在武漢
在武漢創作,或者在別的哪個城市(或鄉村)創作,從來都不應該也不會是創作能否「被喜歡」的障礙。只要你的作品足夠好,你的追隨者總會聞風而至。
武漢與房東的貓之間,是一種互相成就、成全的依存關係。「南湖大道的538,總會被奔馳的汽車代替呀,但那擁堵的一小時,是最美麗的虛度年華……」
在我看來,房東的貓最美好的部分,就是從來都不去預設成功或失敗,而是拒絕世故,幾乎全憑熱情去做。
「要傾聽內心的聲音」,很多人都會這樣講,但很少人能這樣做。房東的貓做到了,所以她們才能堅持一路走到了現在,並影響更多的人。
是的,她們甚至還把《美好事物》裡如此美好的歌詞,活成了一種現實:「你說,要忘卻所有不愉快的片段,把美好事物純真的走完!」
2017簡單生活節
回想起來,我第一次聽到房東的貓現場唱Live,就是在去年上海的簡單生活節。
簡單生活節版本的《美好事物》,比起專輯版又增加了更多不一樣的配器,讓音樂元素變得更豐富。
至今,我的耳邊偶爾還會迴響著那日下午在房東的貓舞臺邊上聽到的小提琴間奏,伴著黃浦江畔的微風,就像緩緩注入拿鐵中的牛奶一般舒心。
其實,房東的貓一直在你看不見的地方持續進步著,她們當然並不滿足於只做一隊永遠只是在輕彈淺唱的網紅組合而已。
這次的《柔軟》專輯,她們還展開了跟鍾立風等音樂人的合作,希望從中挖掘出房東的貓不同的創作面向。
房東的貓經紀人(同時也給她們寫詞)李纖橙說,房東的貓不賣人設,這個樂團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跟「水」一樣,始終不斷地往前流動著,可以跟不同的容器交換碰撞出新的火花。
為有源頭活水來,能活得像「水」一樣自在奔放,當然是最鮮活的人生。
房東的貓這一團「活水」的未來,是固態?液態?還是汽態?正因為前方的狀態仍未可知,探索的過程才顯得更為有趣,教人著迷。
🎼··· 🐈··· 🎵
part 3 | 為什麼要叫「房東的貓」
我得到的答案是,在兩位團員大學宿舍樓的天台上,經常有一隻貓慵懶地躺著曬太陽,這個畫面讓她們都印象深刻,所以樂團最初就被隨口喚作「房頂的貓」。
後來,團名慢慢就變成了氣質更為貼切的「房東的貓」。
雖然團名跟她們的巡演名字一樣隨性,但「房東的貓」四個字背後,還是隱藏著一些深刻的社會屬性的。在城市打拼,年輕人買不起房是常識吧,所以我們都有房租要繳,也都有房東要對付。
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
也許連自己都養不起,更暫時養不起貓,但還是可以跟房東留下暫居的貓玩耍,追逐著難得的午後陽光,給自己一份好心情。
即使在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裡,你同樣可以創造一些微小但美好的改變,只為取悅自己。
《柔軟》
於是,房東的貓竟然如此貼合當下這個「租」來的時代。
無論是房東的貓的歌,還是房東的貓的人生故事,都能帶給出租房裡的年輕人更多面對現實的勇氣,也為他們提供了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
房東的貓第二張專輯《柔軟》的同名標題曲《柔軟》,更像是寫給「租」世代的溫柔鼓勵:
「像得到過很多,像失去過很多,我們在這個世界,像逃避著什麼,像隱藏著什麼……柔軟的是,你心酸過!」
面對大世界的種種不公與瘋狂壓榨,我們永遠可以選擇,柔軟以對。
「 好的!」
而在整張《柔軟》專輯裡,我最喜歡的是那一首《等我們老了,就定居在重慶》——光是標題,就已經有超越趙雷《成都》、成為下一波全民金曲的無限潛質了(笑)!
原來,從武漢到重慶,房東的貓始終在鼓勵的,都是逃離北上廣深、投奔二線城市的懷抱。
不一定非要住在一線城市、享受著一線的待遇,才值得擁有美好事物的,美好的東西才不分什麼一線二線,而在於「心」。
記得要去聽她們的Live!
一個樂團的走紅絕非偶然,當你試圖站在主流體系以外,認真審視房東的貓名下這些看似小清新、實則言之有物的音樂,你會發現更深邃的意義所在。
房東的貓時刻有著最清醒的自我認知與前進方向,那正是時間與地域之於她們的重要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