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黃奕飾演的《回家的誘惑》的片段還是顯得有些隨意與敷衍了。但我不覺得這是演員的問題,問題多半還是出在排戲導演爾冬陞的那一邊。它背後所折射出來的,其實還是大陸與香港兩種不同的文化差異。
這個差異的直觀表現就在於,大陸永遠也拍不出江湖味濃鬱的港味警匪片,香港永遠也拍不出大陸這種家長裡短的生活劇。這就是典型的社會差異與文化隔閡。兩者之間,其實是很難相互交融的。縱然爾冬陞導演普通話講得再漂亮,但是由於缺乏對於內地生活的「童年記憶」,因此他是很難拍出原版的那種意趣的。
所以只能改編。當他決定為這個片段加入「黑色幽默」的喜劇元素時,我和現場的黃奕一樣,臉上凝滯出長久的困惑表情來。他建議黃奕不要演黃奕,去模仿別人,比如想像一下吳君如會怎麼演。這就完全跑偏了。首先黃奕是一個特色非常明顯的演員,她演不了別人的路數的,她只能演繹自己的風格。然後就是吳君如在內地其實是根本吃不開的,她空有香港喜劇一姐的咖位,卻與內地觀眾的笑點很難共鳴的,這在《歡樂喜劇人》的舞臺上早就已經驗證了的。所以想要營造出比原劇更加雷人效果的爾冬陞導演,在這個方向上其實是邁錯了,他註定還是要給《回家的誘惑》加上一份無意識的「港味屬性」的。因此在欣賞這個片段的時候,你就必須要完全跳脫出對於原版的所有記憶了。即便如此,整個片段仍然表現出明顯的浮誇(男生尤甚)與小品式的滑稽的。
點評的時候,李誠儒說黃奕版的林品如沒有把她對那個男人(洪世賢)的恨表現出來,當然在爾冬陞幽默元素的摻入下,她當然是恨不起來的了。郭敬明說他看到後半段的時候就已經不太相信這個故事了,「把它當成正劇看吧,表演就太誇張了;把它當成喜劇看吧,又是嚴肅而又深情的復仇與死亡的戲碼。表演的體系很分裂。」 我個人也是比較認同這種觀點的。
當然也並非爾冬陞導演點評時的「演員後半段根本沒有演出來」的問題,因為就算黃奕他們按照爾導的意思完全地呈現出來,可能它也達不到郭敬明點評的那種「表演體系融合」的程度的。我更傾向於認為爾冬陞導演是拍不出來大陸版的生活劇那種「家長裡短」的味道的,一如內地導演也不可能拍出那種港味十足的片子來。
導演王晶也曾遇到過幾乎相同的「困境」——那就是港片導演在大陸幾乎都是很難吃得開的現實。在他看來,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拍得比《西遊·伏妖篇》還要好,「但是不吃就不吃了」。他自己也深有體會,他說他可能永遠也拍不出沈騰那種風格的喜劇來,因為他沒有這樣的生活經歷與文化背景(儘管他目前已經紮根大陸,有自己的家、公司和朋友圈子,可以完全不用回香港)。
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就是李安了。他幾乎算是目前唯一一個能夠自由遊走在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異域裡的一個華人導演了。即便如此,他也會經常「馬有失蹄」出現作品啞火的時候。
另外的一種觀感,雖然同為犀利點評,但是你看爾冬陞導演的談吐與關注點跟李誠儒和郭敬明又是明顯不同的一種感覺——很有一種香港電影人的清醒務實與一針見血,這也是內地娛樂圈的從業者比較欠缺的一種作派,他們比較容陷入一種務虛、情緒或者好好先生的人情世故中去。這也是兩地電影人的一種直觀上的差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雖然語言上能夠互相學習、保持溝通的順暢,但是其背後的那方水土所培養出來的人的那種「思維差異」與「共情能力」卻不會輕易被吸取。在我看來,這就是爾冬陞導演排的黃奕這一版《回家的誘惑》的片段不那麼夠看的一個主要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