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在民間雖被稱為「鬼月」,但在佛教中的卻是孝親報恩、祈福修善的「吉祥月」、「報恩月」、「孝親月」。從古到今,每逢農曆七月十五,寺院將啟建盂蘭盆報恩孝親法會。
農曆的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薩聖誕。地藏王菩薩過去世曾為婆羅門女及光目女,以供養三寶的功德,使生前作惡的母親得以超拔惡趣。因此她發願要度脫一切眾生悉皆成佛,自己乃成正覺。所以,七月也稱「地藏月」。
「七」,在中國的數字當中,是一個奇數:七巧、七星、七彩、七律;基督教也有「七天創造宇宙」之說,甚至七天一周,每周日要上教堂做禮拜一次;在佛教裡則有禪七、淨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無限的意思——「七」是一個變化無窮、蘊涵無盡的數字。
然而,長久以來,中國的七月一直被認為是鬼月,是不吉祥的月份,把七月認為是一個「諸事不宜」的月份。民間的七月,仿佛「鬼影幢幢」。其實在佛教裡,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
所謂「佛歡喜日」,源自於佛世時的印度,每逢夏天雨季來臨,所有僧侶皆不外出託缽,只在山中林間打坐經行,專心修持,此稱為「結夏安居」。經過三個月的時間,到了七月十五日這天,也就是安居結束之日,所有僧眾一一把自己的修行體悟向佛陀報告,等待佛陀的認可,這一天就叫做「僧自恣日」,又稱「佛歡喜日」。
從古到今,每逢七月,一般寺廟大都會啟建盂蘭盆報恩孝親法會,而信徒則為供僧、祭祖而大行布施功德,所以七月乃是僧信孝親報恩、祈福修善的「吉祥月」。
一個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這就是微妙的地方。報恩,佛經裡面是非常重視的,要報四重恩,其中第一條就是「父母恩」,父母對我們的恩大如須彌山,佛教裡面《父母恩重難報經》以及很多經典都有講到。其中佛在《四十二章經》言:「凡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親,二親最上之神也。」就是說人們去拜天、拜地、拜鬼神,靈不靈呢?不如去孝順自己的父母。孝順自己的父母比拜天、拜地、拜鬼神還要靈,我們人有很多的苦難從哪裡來的呢?就從不孝來的。所以,要孝養父母,以報親恩。
人的一生不過百年,用一顆孝心去利益現世父母,乃至七世父母,進而廣大到利益一切眾生,生命便會被賦予更重要的意義。
一個心中裝滿恩的人,本身就很幸福,很有福氣。孝親報恩不但能利益眾生,亦能改變自身命運,增長福氣,增長幸福感,使生命更美好,使世界更和諧。
農曆七月十五日,在佛教中是一個重大節日。佛教寺院,總要舉行「盂蘭盆會」。據《盂蘭盆經》載:「目犍連嘗於此日供養十方眾僧,以此廣大功德,救拔其母脫離餓鬼道。後世遂有於佛歡喜之日,以飯食等供養十方眾僧之舉,其功德廣大,令七世父母等皆得解脫。」
《盂蘭盆經》中講,有一次,目犍連尊者在七月間結夏安居打坐時,突然想起生身的母親;因為母親在世間時貪、嗔、痴具足,他非常擔心,不知道母親往生後到底會落在何處?於是尊者進入定中,看到餓鬼道中的眾生都是:圓又大的肚子、細又長的脖子、幹如柴枝般的手腳。每個都在哀嚎、飢餓難耐,令人慘不忍睹。當他看得十分不忍時,忽然看到日日夜夜思念的人——他的母親。
母親也正在飽受飢餓的煎熬,目犍連尊者看了內心非常痛苦。他在佛陀的弟子中號稱神通第一,於是立刻運用神通,變出一缽飯、一壺水,恭恭敬敬地送到母親面前。母親十分歡喜,她忍著顫抖和痛楚,將食物拿到嘴邊,可是飯與水才一到嘴邊,她的口中就吐出一團大火,瞬息間水幹了,飯也變成了焦炭。
目犍連尊者看到了這種情景,非常痛心,也覺得萬分無奈,儘管他的神通廣大,但是母親的業障讓他無能為力。因此帶著萬分的失望從定中醒來,立即去請求佛陀給他力量,教他如何救度自己的母親。他的一番孝心令佛陀感動,佛陀說:「要救你的母親,光憑你的神通是不夠的,因為你的母親業障太重,必須靠許多有修行且已證果的僧眾,在七月十五日當天,將清淨的福業累積在一起,用心力一起回向來幫助她,唯有這股力量才能轉她的業。
於是目犍連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用最虔誠的心來供養僧寶,之後大家的心力凝聚在一起,同心為他母親祝福,因為每個人平時勤於修行,福德具足,這股福慧、歡喜凝聚的加持力量確實非常大。就在當天晚上初夜時分,尊者於定中見到母親脫離餓鬼得生天道。於出定後趕快去向佛陀禮謝,也向所有的比丘頂禮。
2020年7月22日至9月16日,我寺「四十九日瑜伽焰口施食共修法會」期間,十方善信可前往我寺客堂登記立牌位,為往者超薦,為生者祈福。
客堂聯繫方式:
電話:0663-6691235
13543961041(微信同步)
(識別下方二維碼可網上預約立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