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的分割線---
宣化當地知名人物,馮冠揚先生記錄的一份宣化小吃食單,這份食單有已經吃不到的,也有近在眼前的宣化風味小吃。
這些小吃大部分是清真食品,可見宣化回民小吃在古城舉足輕重的地位。順便說一句,馮冠揚先生不是回民,寫有大量有關宣化風土人情的文章,是宣化歷史的活字典。
白水牛頭肉:
是一種清真食品,很多回民聚居的地區都有這種小吃。牛頭肉筋道爽口,有嚼頭,口味鹹麻中有一股香味,讓人回味無窮。
白水牛頭肉以宣化陳家最為著名。當年,每到下午,居住在後府街的一位姓陳的回民,都會帶著禮拜帽,圍著白圍裙,推著木質的獨輪小車,從家裡出來經鐘樓南街、牌樓北街、南大街,一路叫賣「牛頭肉」直到南關。車子上面前頭放著一個小笸籮,裡面裝著煮熟的牛頭肉、心、肝、肺和卷腸。後頭放一個大笸籮,裡面裝一塊小案板,一把切肉的彎刀,一桿擦的亮亮的銅盤小稱,還有一個牛犄角做的料筒,裡面裝著花椒鹽面。獨輪車後面有一個小布口袋,裡面裝著包熟肉用的墊紙(包裝紙)。有人買肉時,他將牛頭肉或「下水」切成薄片,稱好分量之後,倒在包裝紙上,再打開料筒將花椒鹽撒在肉上,頓時有一股花椒的香味飄散開來。恐怕買肉的人等不到拿回去燒酒,就已經陶醉在它濃鬱的香氣裡了。
白蜂糕:
因其表面色白如玉,故又叫白玉蜂糕,在張家口一帶又叫洋蜂糕。過去在牌樓北永盛園糕點鋪(專營清真食品)裡,只有一位姓梁的師傅會做。他的手藝不外傳,配料也不讓人看,神秘的很,對外只傳說用保安(涿鹿)產的大米,才能生產白蜂糕。
加工白蜂糕的工藝並不複雜,用一斤大米麵加半斤白糖的比例,加水和成糊狀,發酵後放入碗中,用大火蒸熟即可。過去沒有塑料薄膜,在碗底要鋪一層豆腐油皮,以免蒸熟後拿不出來,現在用塑料薄膜代替了豆腐油皮。做白蜂糕的關鍵就是發酵,發酵的時間長了會酸,時間短了不起,必須掌握好「火候」。
白蜂糕蒸好之後,在潔白如玉的蜂糕上點綴一點青紅絲,更是好看。白蜂糕吃起來鬆軟細潤,不黏,不掉渣,適合老年人和兒童。中國自古就有南人吃米,北人吃麵的習俗。宣化人以吃麵為主,用面可以做各式各樣的食品,拿米就做不來了,這就是製作白蜂糕的神秘之處,也是把大米麵發糕叫做洋蜂糕的原因。
雲蜜糕:
因糕中加有蜂蜜而得名。早年宣化只有一二家糕點店鋪生產這種食品,因用料考究、製作精細、味美色豔而很受人們的歡迎。
雲蜜糕以精麵粉、雞蛋、白糖、蜂蜜、香油、桂花、青絲、紅絲等為原料。製作的方法是:先把雞蛋打在盤中,然後將蛋黃、蛋清長時間攪拌均勻,加入麵粉、白糖、蜂蜜等原料和成糊狀,裝盤烘烤。然後切成長方形塊,其上下表層為棗紅色,中間為金黃色,嵌配青絲紅點綴。其造型優美,色澤鮮豔,入口綿潤、鬆軟,是人們食用和饋贈親友的高檔食品。
糖拉拉:
(沒找到圖)
是一種清真糕點,因將這種點心掰開之後,裡面包的麻茸餡可以拉出很長的糖絲而得名。
製作糖拉拉的原料是:白面、麻油、糖稀、芝麻、糖桂花等。先將芝麻炒熟,呈黃紅色,才有芝麻香味,然後加入白砂糖、熟面一起研磨成麻茸,再加入糖桂花、糖稀和成麻茸餡待用。用白面、麻油、糖稀做成酥皮,包上拌好的麻茸餡,放入爐中烤熟。烤熟的糖拉拉具有誘人的芝麻香味,酥脆可口,別有一番風味。只是這種點心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那麼容易。
提漿娃娃:
又叫提漿人、提漿月餅,是宣化傳統中秋月餅中的一個品種。有孩子的人家總要買幾個提漿娃娃,當節日禮品送給孩子。提漿娃娃甜脆好吃,主要是在提漿上。提漿是一門技術,用白砂糖一斤,加水三兩,熬製成可以拉出絲來的糖漿。然後用糖漿和面做成皮料,用桂花、白糖、冰糖渣等拌成桂花糖餡,包在提好的皮料中,再填入果木製作的模子裡,磕出來置入爐中烤熟。
提漿娃娃有老壽星、娃娃兩種形狀,分大、中、小三種,大的一斤一個,中的一斤兩個,小的一斤四個。大人在送給孩子提漿娃娃時會告訴孩子,吃時不能先吃頭,先吃頭會長出兩個頭來。這當然是迷信嘍。
豆麵餅和白疙瘩:
(又沒找到圖)
是兩種清真食品,現在吃過和見過這種糕點的人已經不多了。
豆麵餅的主要原料是綠豆面、發酵好的白面、糖稀、鹼、麻油、花椒麵、鹽。將綠豆面、糖稀加入發好的面中和好,加鹼適量,再加入麻油和花椒調味,捏成劑子後用花棒擀麵杖將餅面擀成井字形,放入爐中烤熟,再兩刀一切四塊,每塊呈三角形狀。
豆麵餅因為是綠豆做的,呈深綠色。綠豆有清熱下火的功能,老宣化人早上沏壺茶,吃兩塊椒鹽味的豆麵餅,能下下體內的火氣。好喝酒的人置點豆麵餅當做下酒的小菜,咂一口酒,吃一小塊豆麵餅,嚼在嘴裡回味無窮。
白疙瘩實際上是熗麵餅,製作方法是用發好的面加鹼,每斤面中加1兩香油、1兩糖,再加糖、桂花少許調味,揉好後熗入乾麵粉,捏成劑子擀成圓餅,放入爐中烤熟,再在餅上點一個小紅點。
孩子放學回來,飢腸轆轆,飯還沒有做熟,大人便會從柜子裡取出一個白疙瘩。孩子坐在門口的小板凳上,聞著清香的桂花味,一口口吃著白疙瘩,一咬一個齊茬,越嚼越香。
扭絲燒餅:
又叫一窩絲燒餅,是宣化早年中等生活家庭的早點。扭絲燒餅分糖酥、鹹酥兩種。糖酥是用白面1斤、紅糖1斤、麻油8兩拌在一起製成的。鹹酥是用白面1斤、麻油5兩、花椒麵、細鹽適量和成的。將發好的白面揪成2兩一個的劑子,用擀麵杖擀開,把油酥均勻的抹在面上,捲成筒狀,用刀切成兩半,再用手一扭,拿擀麵杖擀兩下,一個扭絲燒餅就做成了。扭絲燒餅的製作關鍵是擦好酥後的一扭,扭好了,燒餅上的絲粗細均勻,又好看又好吃。
將燒餅坯子放入吊爐中,用300度以上的急火烤熟。吊爐分兩層,上層是用三根鐵鏈子吊著一個燃著火煤的爐蓋,叫做上火;下層是坐在煤火爐上的平鍋,叫下火。因為過去沒有電爐烤箱,只能用這種上、下火的吊爐來加工點心。
扭絲燒餅烤熟之後,便放在圓籠中擔到街上去賣。圓籠是用木片製成的,共分三層,第一層是蓋,第二三層放燒餅。賣燒餅的人肩上擔著圓籠,手裡有節奏的敲著木質的梆子,梆、梆梆的梆子聲,告訴人們賣扭絲燒餅的來了,快來買吧!
油布袋:
(圖不像,找不到了)
是舊時宣化民眾過年才能吃的一種油炸食品。為什麼把這種油炸食品叫油布袋呢?當時老百姓上街買貨,一不座汽車,二沒有自行車騎,而是肩上背著一種褡褳的布口袋步行上街。褡褳中間開口,兩頭裝東西,搭在肩上,前面一個,後面一個,行走方便,比用手提著省勁。另外,那時也沒有塑料食品袋,油布袋是用油炸的,用紙包著裝在布褡褳裡,很快就把布口袋弄油了。因此,老百姓把這種油炸的點心叫做油布袋。
製作油布袋的原料是1斤糖稀、2斤全麵粉、3錢鹼、3兩麻油和半碗水,將他們拌在一起將面和好,用擀麵杖擀開,切成條,再切成2釐米左右的小塊,放入油鍋中炸熟。
油布袋呈橢圓形,棕黃色,略甜,有油炸香味,是價格低廉的大眾食品。就是這種普通的點心,在舊社會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大興號京餜雜貨鋪,每到臘月,店門口地下鋪著蓆子,油布袋堆在蓆子上面,人們買幾斤回家過年。
灶糖:
宣化民間有祭灶王爺的風俗。灶王爺又叫灶神、灶君,傳說他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一家之主」,職責是了解人間善惡。在每年臘月二十三那天,上天庭匯報,為玉皇大帝提供獎善罰惡的依據,即所謂「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因此民間把祭灶王爺作為保佑家庭平安興旺的大事,家家這天「過小年」,買上灶王爺貼在灶臺上,擺上灶糖供獻,頂禮燒香,還要焚燒黃色的「紙馬」,供灶王爺升天騎馬,祈盼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宣化早年的灶糖有「鞋底糖」、「豆面卷」、「麻籽屹紐」、「白糖墩」、「打牙棍」幾種。製作灶糖的方法是:先把小米淘淨蒸熟,拌上大麥芽打成的漿,裝入缸中加熱進行酵化,再將糖水放入鍋中熬製蒸發水分,熬成飴糖。然後用飴糖包上麻籽和核桃仁,捲成卷,切成片,叫鞋底糖;將飴糖裹上黃豆面,就成了豆面卷;拌上麻籽擰成屹紐,就是麻籽屹紐;白糖墩和打牙棍,就是什麼也不摻的麻糖球和麻糖棍。
現在每年冬天,宣化街上也有賣麻糖的,一些老年人仍把它叫做「灶糖」,只不過再不供灶王爺了。
峰糕和幹卷子:
這種點心實際上就是現在街上賣的饃幹。
在山西、陝西、內蒙古一帶,人們習慣把饅頭叫做饃饃,把饃饃切片烤乾就是饅頭幹,也就是過去的峰糕。幹卷子因形狀不同共分三種,一種叫破頭幹卷子,一種叫盤辮幹卷子,還有一種叫馬鞍幹卷子。
這兩種點心的做法大致相同:將白面發好加鹼揉勻,加入適量白糖,大火蒸熟。峰糕蒸成饅頭狀,熟後用刀切片;幹卷子是單個的,放入烤爐中烤乾,便可出爐。
過去宣化不生產餅乾,外來的餅乾也很貴,峰糕和幹卷子就相當於現在的低檔餅乾,峰糕和幹卷子表面呈金黃色,也有乳白色的,口感酥脆,久藏不壞,且經濟實惠,一斤買一大包。因為是發麵的有利於消化吸收,拿兩塊哄孩子,也能讓孩子嚼半天。現在的成年人再吃兩塊饅幹,會引起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也會對自己的孩子說:「我們小時候能吃上兩塊峰糕就高興得不行了!」
糖耳:
是一種清真小吃,因其形狀酷似人耳模樣而得名。
糖耳的製作工藝是:以1斤白糖加3兩油的比例,再加適當的水和成面待用;另外用油和面製成油酥,包在水油皮子中(糕點行業把油、水和成的面稱為水油皮子),擀成片,捲成圓筒,拿刀切成片,用手掌搓成耳朵形狀,形成一層面夾一層酥的耳餅,放入烤爐中烤熟。然後將烤熟的耳餅放入糖稀中,把糖稀灌透後撈出,放入芝麻研碎的芝麻茸中,兩邊都沾上芝麻茸,使外觀上毛茸茸的,即可上市出售。
糖耳呈黑紅色,具有綿軟、香甜、酥脆的特點,非常可口。過去宣化惠民糕點鋪常製作這種食品。
朝陽樓的蕎面餄餎:
早年,朝陽樓的蕎面餄餎,是宣化的一道著名小吃。蕎面餄餎價格便宜,素湯的6分錢一大碗。碗是過去飯店裡用的藍邊草帽碗,比現在的碗大的多,一碗相當於現在的兩碗。一碗蕎面餄餎連湯帶水,吃的又飽又熱乎。想吃肉的再加6分,1角2分錢能吃到羊肉臊子,更是湯鮮味美。所以朝陽樓的蕎面餄餎作為一種經濟實惠的湯麵食品,是很適合大眾的需要。
朝陽樓的餄餎是將蕎面合好,用餄餎床壓制而成。蕎面與其他雜糧相比,顆粒較硬,黏性差,在和面時必須少加一點鹼。朝陽樓的灶房裡有一口大鍋,鍋裡燒開水,水中有一個裝著石膏的小布口袋,是為了防止餄餎煮得多了糊湯。鍋上架著一個大的餄餎床子。有客人來吃餄餎時,夥計拿一團蕎面劑子,放入餄餎床內,跳上灶臺,坐到餄餎床上,壓上一劑餄餎,挑在碗中,澆上調料菜碼,端給客人食用。如果來吃餄餎的人多,壓餄餎的夥計就在灶臺上一股勁的壓,動作非常熟練。
煮大豆:
是宣化傳統的清真小吃,久盛不衰,如今街上仍有走街串巷賣「煮大豆」,「爛糊豆」的小販。
煮大豆系用壩上出產的大豆,在水中浸泡5~7天,待大豆發芽之後加入茴香、鹽和其他作料,以小火燜制而成。煮大豆呈灰白色,有大豆和茴香的香味。魯迅先生在他的著名小說《孔乙己》裡,對鹹亨酒店和孔乙己下酒菜茴香豆細膩而生動的描述,使茴香豆名揚四方。宣化的煮大豆,其實就是茴香豆,只不過老宣化人樸實忠厚,不善修飾,沒有把「茴香」兩個字加在大豆上罷了。
煮大豆經濟實惠,老少皆宜。能當早點,也能當宵夜,肚子餓了能當飯充飢,菜不多時能當菜下飯。年輕人吃它為調劑生活,老人牙口不好吃它咬得動,這也是煮大豆久盛不衰的原因吧。
拔絲葡萄:
是宣化宴席上獨一無二的佳餚。宣化牛奶葡萄,皮薄肉厚,甜如醇蜜,刀切葡萄不留汁,故可做成各種葡萄佳餚。
拔絲葡萄的烹製方法是:將牛奶葡萄1斤洗淨,剝去皮,挖掉核,拍上一層粉面,拌入蛋清加入玉米澱粉的糊中,放入油鍋中炸脆待用。在用白糖3兩,加水少許,在炒勺內不停翻炒,炒至淡黃色無泡可拉絲時,放入炸好的葡萄粒,快速翻炒,使糖汁將葡萄粒裹勻,即可出勺。
吃時需備一碗涼開水,用筷子夾住葡萄粒在涼開水中略蘸一下。拔絲葡萄外焦裡嫩,香甜可口,營養豐富。唯獨宣化葡萄可以烹製這道菜,其他地區出產的葡萄均不能製作,堪稱宣化一絕。故早年每到秋天葡萄成熟的季節,很多外地來宣的客商,紛紛慕名到飯館去吃拔絲葡萄,一飽口福。
===== 吃飯不積極,思想有問題!=====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好友分享。
*點擊右上角-查看官方帳號-查看歷史消息,能看到往期美食分享。
*訂閱我們:
點擊題目下方[張家口吃貨小分隊]
或搜索[張家口吃貨小分隊]或者zjkchihuo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