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捐的東西現在到哪裡了?」這是廣大愛心人士問得最多的問題,尤其在這次抗擊疫情的捐贈工作中。這個問題有兩個核心詞「現在」和「哪裡」,「現在」是指時間,「哪裡」是指空間,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就能實現物資的捐贈流程可視化,換句話說,就是要求物資實時可追蹤。
日前,杭州市紅十字會杭州城市大腦·杭紅捐贈平臺(以下簡稱捐贈平臺)正式上線,這是全國紅會系統首個網絡物資捐贈平臺。捐贈平臺發揮「網際網路+公益」的優勢,實現了「供需精準對接、一鍵快捷捐贈、全程透明可溯」,讓物資捐贈全程可視、可跟蹤、可體驗,通過信息技術的驅動讓捐贈工作更有溫度。
17個步驟減少至2個
「網際網路+公益」模式實現一鍵捐贈
「一般人覺得物資捐贈僅需兩個流程,市民把物資捐給紅十字會,紅十字會把物資送到需要人的手中。事實上,紅十字會完成一筆物資捐贈共需經過17個步驟。」市紅十字會副會長馬志清表示,「這個平臺上線後能實現『一鍵捐贈』。」
捐贈平臺通過「網際網路+公益」的模式,優化了捐贈流程,將傳統線下的15個步驟整合到線上,從捐贈意向確認、物資核檢入庫、配送指令發送、電子開票,全部實現網上操作。
變「事後公示」為「實時跟蹤」
讓物資捐贈更加公開透明
「以前,紅十字會常規做法是按階段梳理相關物資捐贈和分發情況,集中進行公示。捐贈方可以在公示平臺查詢到相關捐贈物資的去向情況。這個過程等待時間長、體驗差、缺少參與感。」馬志清說。
傳統的捐贈模式捐贈端和需求端存在脫節,往往根據捐贈方匹配合適的受捐方。一是容易造成需求端把握不夠精準,真正的需求沒有得到優先解決;二是在時間上有個跨度,讓社會的愛心送達有時間延後。捐贈平臺上線以後,打通了杭州銀行財資管理平臺和郵政物流信息平臺,能夠實時顯示各個項目物資的出入庫和物流信息,變「事後公示」為「實時跟蹤」,真正實現物資捐贈像快遞一樣全程可視、可跟蹤。同時,愛心人士和企業在平臺上直接參與公益項目,減少了中間環節,讓愛心和困難群體的實際需求快速、精準達成匹配,不造成社會愛心的等待和浪費。
平臺完全對外開放,任何人和機構都可以登錄平臺,查看項目相關進展和執行情況。
「硬核」回應捐贈物資
「現在」和「哪裡」兩個問題
平臺用信息化手段解答了「現在」和「哪裡」這兩個根本性的問題,為社會各界提供了公開、透明、高效的公益捐贈體驗。市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魏丹英說:「公開透明,是紅十字會最核心的理念,也是我們的常規操作。」
在這場戰「疫」中,杭州市紅十字會的表現相當「硬核」:1月27日晚,杭州市紅十字會發布《杭州市關於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接受社會捐贈公告》,於1月28日正式開始接受社會捐贈。1月29日一早,杭州市紅十字會就在當天的《杭州日報》第四版上公示了截至28日下午5時接收的所有大額捐贈(個人捐贈1萬元以上,企業捐贈10萬元以上)總明細,捐贈資金使用和接受捐贈物資及分配情況同步公示。同時在杭州市紅十字會網站公示所有捐贈款物的接收和使用明細,接受社會監督,堅持每天公示一次。「杭州市紅十字會」因信息公開及時,捐贈款物調撥高效上了微博熱搜,網友紛紛點讚。
疫情發生以來,杭州市紅十字會捐款和捐物的數量增加都比較快,尤其是通過微信和支付寶的捐款增加了很多。相比捐款的流程,物資的捐贈會更複雜一點,此前國內還沒有物資捐贈全流程公開的平臺,而此次杭州紅十字會聯合城市大腦,在這一方面作了突破。「全程透明可溯是愛心力量最放心的託付,我們要利用數位化,凝聚和鞏固這樣的力量。」魏丹英說。
據了解,目前已經有兩家企業通過平臺捐贈了13萬隻兒童口罩定向捐贈給杭州的18所隨遷子女學校。未來,平臺將根據最易受損群體的需求設計更多項目,面對公眾開放物資捐贈。(本站編輯 祝婷蘭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