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孫儷、羅晉領銜主演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安家》近日大火,在各個社交平臺刷足存在感,頻頻登上熱搜榜。
除劇情為人津津樂道外,劇中那些無孔不入的廣告也成功激起觀眾討論欲望。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安家》裡究竟植入了多少個品牌吧。
《安家》成行走的種草機
根據片尾陳列,加上細心網友統計,可以得出結論:在《安家》裡刷過臉的品牌約有20個。
為佔領觀眾心智,這些企業均使出渾身解數,不斷更新植入玩法,上演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品牌植入大戰。
道具植入
在眾多植入方式中,道具植入當屬最「潤物細無聲」的一種。
讓產品悄悄融於劇情,在各個場景中自然出現,既能達成吸睛目的,又不會使觀眾產生反感情緒。營銷之餘,也保護了品牌聲譽。
《安家》中,王老吉與維達紙巾就是選用的這種默默陪伴式植入。它們以道具形式出現在劇裡面,與劇情巧妙結合,可以說是毫無植入痕跡。
情節植入
作為聚焦房產行業的影視作品,《安家》吸引到不少與「房子」有一定相關性品牌的加盟,比如歐派。
劇中,導演設置了一套戶型雞肋,放在門店好幾年都賣不出去的「跑道房」。
就在不少觀眾以為這套房子永遠也賣不出去時候,歐派出現了。在它「全屋定製」助力下,原本難賣的「跑道房」瞬間變為「香餑餑」,成功出手。
在情節中插入產品,讓產品推動劇情發展,使觀眾在有意無意間便接收到品牌正面信息。歐派這一招,著實高。
臺詞植入
相比其他植入方式,臺詞植入風險較高,因為稍不注意就可能會被觀眾貼上「尬吹」「浮誇」標籤。
「有沒有那種女生喜歡吃的,心情不好的時候一吃心情就能好點的?」
品牌君發現,與部分品牌生硬的植入方式不同,良品鋪子在進行臺詞植入時考慮到了劇情與人物性格,將產品特點與主角性格進行結合,使得整個植入顯得「合情合理」不少。
當然,除上述三種植入方式外,《安家》裡還出現了諸如場景植入 、陪伴式植入、 代言人植入等多種營銷新姿勢。
「品牌植入」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影視劇中植入產品,於品牌而言,是件機遇與風險共存的事。
玩得好,品牌能藉助劇集IP熱度獲得流量、快速出圈,佔領用戶心智。
玩得不好,品牌則有可能會遭到目標消費者「嫌棄」,給企業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因營銷不當而口碑翻車的案例,在品牌圈並不少見。
想要靠「植入」提振業績,擴大影響力,品牌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 不要用力過猛
部分品牌,為宣傳自家產品,植入時拼命刷存在感,最終結果就是:招人嫌。
植入是個技術活,講究分寸感,對產品過多展示往往只會適得其反,降低消費者購買慾望。
2. 不要太生硬
生硬的植入容易分割劇情,影響劇集連貫性。因而在植入前,品牌方最好能熟悉劇情,了解人物性格,有針對地進行產品植入,切忌為了植入而植入。
3. 可與代言人深度綁定
《安家》中出現的多個品牌,包括超能、歐派、維達、水星家紡等,都有個共同點:孫儷代言。品牌與代言人深度綁定能增強觀眾代入感與信賴感。
你看《安家》了嗎?給裡面的廣告植入打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