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水泊梁山在哪裡
本報記者走訪山東五大發源地
一部《水滸傳》,讓水滸故事家喻戶曉,體現的正義、仁和、豪俠與忠孝精神,已成中華民族共同文化遺產和寶貴精神財富。
4月17日,濟南舉行山東省水滸文化座談會,山東民間流傳的水滸故事傳說,今年將統一申遺,爭取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消息在海內外立刻引起廣泛反響。
水滸為何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申報文物保護單位?水滸到底在哪裡?北宋末年108位好漢聚義的水泊梁山,今天還能找到嗎?日前,本報特派記者走進作為水滸發源地的山東5個縣,撩開水滸的神秘面紗。
1 水泊梁山如今不見水
濟南以西140公裡外的濟寧市梁山縣的梁山,山東方面介紹就是當年梁山泊所在地。客車駛過一馬平川魯西大地,三小時後,停在梁山腳下,施耐庵高大塑像屹立山門前廣場,「水泊梁山」四個紅漆大字,鐫刻在山腳石崖上。梁山寨倒是一應俱全,但當年水泊和連天蘆葦,早已蕩然無存。
《水滸傳》第十回、第十一回這樣描述梁山水泊:「山東濟州管下一個水鄉,地名梁山泊,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圓八百裡……山排巨浪,水接遙天……阻當官軍,有無限斷頭港陌。遮攔盜賊,是許多絕徑林巒。鵝卵石迭迭如山,苦竹槍森森如雨,深港水汊,蘆葦蕩蕩……斷金亭上愁氣起,聚義廳前殺氣生……」
僅僅九百年時間,八百裡「滄海」就變成了「桑田」?記者不禁對此地是否為「梁山水泊」原址產生了懷疑。
當地文史家解釋,梁山原本叫良山,因漢劉邦孫子梁孝王劉武於公元前161年病死並葬於此,自此改名梁山。梁山泊是梁山地區一座大湖,因黃河泛濫,河水注入湖泊,使湖面擴大,形成方圓八百裡的一個大水泊。宋、元、明、清以來,黃河多次決口,河水入湖,泥沙沉積,湖底升高,水面退卻,當年「滄海」終成今日「 桑田」。
山東省水滸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韓之波介紹,水滸傳說故事主要依託地今有梁山、東平縣的東平湖,陽穀縣的武松打虎的景陽岡,鄆城縣宋江、晁蓋故裡,高唐縣柴進府等地方。由於年代久遠,當年建築府邸等早已不在。
山東省博物館文物陳列保管部主任王之厚說,去年該博物館曾計劃辦一個水滸文物展,想方設法努力,卻沒發現一件相關文物。山東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確實沒有發現水滸文物,正進行的國家第三次文物普查,也沒有發現水滸相關文物的報告。
2 史料並無108位好漢記載
如今,梁山寨已是一家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天天有懷揣水滸夢的遊客,絡繹不絕地從天南海北趕來。
導遊介紹,梁山遠觀如一頭臥虎,由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青龍峰四大主峰和騎山、黃山、狗頭山等七座支峰組成,海拔197米。梁山寨是以農民起義遺址、遺蹟修復建成。宋江馬道、斷金亭、黑風口、中軍寨等《水滸傳》裡能讀到的場景和設施,一應俱全。
山寨黑風口關南端,一尊6米多高的李逵塑像,面北而立,威武逼真,雙目圓睜,手持兩把板斧,虎視來來往往的遊客。當地老人介紹,20年前,梁山一片荒蕪。現在的景觀、建築都是依據《水滸傳》所設計建設。同樣,東平水滸文化旅遊區、武松打虎的陽穀縣景陽岡公園、鄆城水堡宋江街、高唐縣柴進府等地,也都是近年開發建設。
水滸和水滸故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中國水滸研究會研究表明,《水滸傳》所涉及地名幾乎都是真實的,但故事情節基本都是虛構的。部分史料有零星記載,北宋後期,在今梁山縣、東平縣一帶,確有一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領袖也名叫宋江。但起義規模、過程,與《水滸傳》描述迥異,義軍並未大勝官軍,更查不到有關梁山108位好漢的記錄。史料記載還相互矛盾,如宋江結局有被官軍用計討捕招降、戰敗被擒、鎮壓等多種說法。
不少學者認為,《水滸傳》中經常出現一些常識性錯誤,例如,小說中經常出現好漢暢飲酸梅湯、吃枇杷的場面,實際上地處北方的梁山泊一帶根本不產梅子和枇杷等水果。《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生於江蘇省,有學者推斷他可能根本沒去過梁山泊一帶。
據悉,梁山寨曾建了一座博物院,展出古瓦片、古兵器、古農作物等,稱是宋江起義軍所留。在東平縣銀山鎮、陽穀縣景陽岡等處,相關人士也宣稱發現宋江聚義碑、武松打虎碑,但都未得到學界承認。
3 水滸故事有很多版本
乘車進入魯西大地,沿途視野內「水滸」二字成為絕對的主角——水滸駕校、水滸武校、水滸藥房、水滸酒業、水滸運輸公司……與當地人擺談,水滸故事傳說無窮無盡。
4月21日,記者輾轉來到鄆城西北20公裡外的水堡鄉——文史家根據小說、傳說和雜劇綜合考證出的宋江的老家。小街冷冷清清,百餘米長,兩旁都是仿宋建築,當地人稱為「宋江街」。
據世居水堡的老人說,水堡過去確有很多宋姓人家,因常與官僚作對,陸續流亡他鄉。解放前,水堡僅存一戶宋姓,也因與鄰裡不睦而下了關東。水堡趙莊村一老人說自己見過《宋氏族譜》,記載宋江原籍淮南,從祖父起遷居山東,落戶鄆城西北的宋莊,即現今水堡東南隅「宋江街」這個位置。
當地人傳說宋江兄弟四人,宋江排老三。宋太公熟讀經史,精通醫術,常向鄉人施捨藥劑,曾闢義地18畝供鄉民作殯葬之用。但隨著最後一戶宋氏後裔遠走,《宋氏族譜》在鄆城不復存在。
數百年來,水堡風行一種自製水滸字牌遊戲,玩法與打麻將類似。字牌牌面繪有宋江、李逵等108位好漢形象,以官府抓捕賞銀數目為大小,如萬萬貫呼保義宋江、千萬貫行者武松、百萬貫阮小五等。看當地人打牌,常會聽到「終於抓到李逵哥」之類的歡呼聲。
《水滸傳》在水堡一帶影響極大,但當地人只愛看梁山好漢造反的章節,不願談及招安。水堡鄉兩千多人,農閒時青壯年多外出打工,鮮有人提及自己與宋江同鄉,原因是宋江接受了招安,當地人至今不願接受,他們因此覺得自卑。
在鄆城、陽穀等水滸發源地,傳說故事還有很多,有的與《水滸傳》完全不同。比如,清河縣有一座武大郎和潘金蓮夫婦墓,今有自稱武大郎的後人在守墓,他們說武大郎不是賣炊餅的,而是陽穀縣縣官。潘金蓮舉止端莊,秀外慧中。還有一些關於黑旋風李逵的傳說,甚至講他曾教書育人,溫文爾雅,知書達理。
專家介紹,《水滸傳》只是根據水滸故事傳說加工而成的一部小說,遠不能涵蓋水滸故事傳說全部內容,能搜集整理的水滸傳說故事幾乎無窮盡,有的內容情節與《水滸傳》比較也是完全不同。
搜集民間水滸故事 山東五縣聯手申遺
4月20日上午,濟南歷下區文化西路10號8號樓韓之波老先生,興奮地對本報記者說:「多少年了,水滸故事傳說終將從一棵樹變成一片林。」
韓之波是山東省水滸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他說,17日舉行的水滸文化座談會聚集了國內研究水滸文化的知名專家學者,山東省文化、旅遊相關部門負責人,水滸故事傳說涉及的山東梁山、鄆城、東平、陽穀、高唐五縣的縣領導。會上,多方籤署《關於申報水滸故事傳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決議》。
水滸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山東大學歷史與新聞學院教授王平介紹,有關水滸的傳說故事在發祥地鄆城、梁山、東平、陽穀、高唐等地,生生不息。聞名於世的《水滸傳》,就是在水滸民間傳說基礎上成就,千百年來積澱形成的水滸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寶貴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
據介紹,此前包括鄆城在內的縣級單位申報過水滸傳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故事單一,不具廣泛代表性而數次被拒。韓之波說,該中心將聯合鄆城、梁山、東平、陽穀、高唐五個縣,成立聯合申遺領導小組,共同申報。集體申遺已經啟動,計劃年底前結束資料搜集整理,爭取趕上全國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
韓之波說,今後,關於水滸傳說故事,將是一片林,而且內容和數量將遠超《水滸傳》。
□記者手記
水滸就在每個人身上
出發前,我最關心的是山東為啥要申報水滸為非遺而不是申報文物?歷經四日採訪,我終於找到了答案。
走遍水滸發源地,見到的只是仿古建築。查史料發現,北宋末年梁山泊的一場農民起義,無論規模、過程與結果,與《水滸傳》描述完全不同,更查不到梁山108位好漢的記載。《水滸傳》中的故事,雖然能和現實中很多地名對上號,但梁山寨等最多只有原型。
儘管沒有找到地理概念的水滸,但我發現,水滸已在魯西大地烙下印記,每個人都有著梁山英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性格,氣概豪壯,待人熱情,從不轉彎抹角。我要找的水滸,或許就在每個梁山泊人身上。
首席記者 丁香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