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以「百餘載風雨同路,二十年時代同行」為主題的交通發展高峰論壇暨同濟大學交通學科創立106周年、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成立20周年慶祝活動,在同濟大學嘉定校區舉行。當日,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發起的「高校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思政研究聯盟」成立。
國家建設部原部長、全國人大環資委原主任汪光燾,中國鐵道學會理事長、鐵道部原副部長、中國鐵路總公司副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盧春房,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原校長鍾志華,重慶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公路學會副理事長唐伯明,華東交通大學副校長劉林芽,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校長陳杰、副校長呂培明、校黨委副書記吳廣明、副校長顧祥林,原副校長金正基、楊東援等出席慶祝活動。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吳兵主持。
方守恩與「高校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思政研究聯盟」常務理事單位代表共同啟動聯盟成立。方守恩在講話中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同濟大學以二級學院為主體全面落實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培養引領未來的社會棟梁和專業精英。希望「高校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思政研究聯盟」在今後的工作中,建立健全優質資源共享機制,促進優質資源在不同區域、類型的高校間共享共用;加強示範引領,面向不同高校、不同類型課程,持續深入抓典型、樹標杆、推經驗,形成規模、形成範式、形成體系。
陳杰在慶祝大會講話中表示,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手棋」,國家要強盛,交通須先行。我們要緊密圍繞「交通強國」、「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圍繞服務城市高質量轉型發展,繼續大力發展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要堅持立德樹人,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第一要務,以師資隊伍建設為發展關鍵,以人工智慧賦能升級發展,進一步彰顯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的品牌特色。要堅持開放共享,推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攻堅我國交通運輸轉型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面向未來的現代化交通、智慧交通的支撐理論和核心技術,為建設交通強國提供同濟智慧、同濟方案。
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院長劉曉波作為兄弟院校代表發言。世界交通學會前主席Yoshitsugu Hayashi、美國交通研究委員會執行主席Neil Pedersen,以及海外華人交通協會主席張磊,分別發來了祝賀視頻。
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院長凌建明以《憶百年砥礪路,譜交通新華章》為題,作了同濟交通學科、學院發展報告。他表示,百餘年來,一代又一代同濟交通人始終心懷濟世報國的歷史責任,為國家交通事業建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站在新起點,同濟交通學科將紮根祖國大地、面向世界前沿,立足同濟特色,強化戰略導向,實施智慧引領,突出綜合優勢,發展完善「大交通」學科,培養具有戰略思維的交通運輸領軍人才,推進基礎研究,進一步增強服務國家、區域經濟和交通運輸重大發展戰略的能力,打造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交通創新基地,提升學科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現場▼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左右滑動進行翻看)
姚祖康、楊東援、陳小鴻三位教授,分別作為學科前輩、退休教師和首任院長、以及教師代表發言,從不同視角回顧了同濟交通學科、學院的發展歷程,以及一代代同濟交通人在其中作出的貢獻,表達了對新一代同濟交通人肩負使命、接續奮鬥的殷切期冀。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獎獲得者、交通運輸工程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馬明傑作為學生代表發言,表達了要繼承同濟交通人精神,為加快推進交通強國建設貢獻青春力量的決心。上海市交通委員會總工程師、同濟大學1984屆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專業畢業生李俊豪,作為校友代表發言,表達了對母校的深切感恩之情。學院師生代表還向老教師們獻花,感謝他們為學科建設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汪光燾作報告
盧春房作報告
鍾志華作報告
唐伯明作報告
胡華清線上作報告
孫立軍作報告
在隨後舉行的交通發展高峰論壇上,汪光燾、盧春房、鍾志華、唐伯明,以及中國民航科學技術研究院民航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胡華清、同濟大學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孫立軍分別作報告,報告題目分別為《新時期城市交通需求演變與展望》《高鐵技術發展方向研究》《面向未來的交通工程科技發展與人才培養》《卡門渦街與科學家精神》《新時代民航發展戰略思考》《同濟路面研究20年:從經驗走向科學》。
論壇上,由汪光燾等編著的城市交通交叉學科叢書《未來城市交通預測——2035年願景》一書首發。該書面對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和基本實現交通強國的要求,從信息化發展新階段的未來城市交通、國內外科技研究與未來城市交通、堅持城市公共運輸優先發展戰略創新、新業態與城市交通發展、城市交通與環境以及未來城市交通洞見6個方面進行論述,展望2035年的未來城市、未來交通發展模式及新業態,旨在為城市現代化轉型發展和未來城市交通現代化協同探索路徑和模式。該書主要編寫單位包括同濟大學、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等。
當天,《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校友發展報告》發布。作為同濟大學交通學科先師紀念文集的第一輯,由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編著的《篳路藍縷》一書首發。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院史館開館。作為紀念活動的組成部分,11月15日還將舉行第一屆城市交通交叉學科論壇、第二屆城市軌道交通教學研討會。
同濟大學交通學科發軔於1914年設立的土木科,迄今已有106年的歷史。上世紀30年代,同濟交通學科初步形成。全面抗日戰爭期間,在顛沛流離中,經學科先輩、前輩的努力,學科日漸繁榮。抗戰勝利,學校回遷上海後,交通成為土木系的重要專業方向之一。50年代,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11所院校相關專業併入同濟大學,為同濟交通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國家建設需要,教學研究領域不斷擴展,在國內率先開啟了城市交通、路基路面及道路材料等領域的的教學和研究。70年代末,同濟大學成立國內首個交通工程研究室,領銜開啟了國內交通工程專業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新領域。80年代中期,同濟大學獲批我國第一個道路工程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2000年,同濟大學組建成立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覆蓋了道路與鐵道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載運工具運用工程等全部二級學科。20年來,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緊密對接交通強國戰略,在世界一流學科和上海市高峰學科建設的引領下,交通學科內涵建設不斷加強,學科實力穩步提升,在國內外學科排名躋身一流前列,已成為我國這一領域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領頭學科。
在同濟大學交通學科、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發展壯大的同時,廣大師生和校友緊扣時代脈搏,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川藏鐵路等一個又一個重大工程中大顯身手。在老一輩校友中,湧現出院士、勘察設計大師、重大工程總體設計師和建設指揮,以及大量科技領軍人才、黨政傑出人才和企業領袖人才;新一代的交通校友也已經在領導崗位、重大建設項目、高新技術領域以及企業發展中嶄露頭角,成為業界翹楚。
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負責人表示,成立「高校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思政研究聯盟」,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校交通運輸領域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為交通強國事業輸送大批德才兼備、專業精良、創新奉獻的人才。未來該聯盟將聯合開發課程思政精品課程,聯合開展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課程思政師資培訓,協作開展課程思政示範中心建設,聯合開展課程思政理論與實踐研究。聯盟第一屆理事單位由設有交通運輸類專業或相關學科的37所院系組成,其中16家為常務理事單位。
同濟大學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結合一流大學、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建設,全面落實「大思政」格局,已構建廣覆蓋、多層次、立體化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由專業課程向專業課程鏈、示範專業、學院及大類延伸,由點、線到面及體層層拓展。學校各二級學院結合專業和學科特點,實施了一系列有力舉措,包括健全工作機制,構建課程思政建設實施保障體系;層層拓展深化,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拓展方法路徑,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示範引領輻射,營造濃鬱課程思政建設氛圍;持續改進提升,完善課程思政建設評價激勵機制;凝練經驗成果,引領課程思政改革縱深推進。其中,交通運輸工程學院作為同濟大學入選上海市課程思政改革領航高校的核心力量之一,不斷先行先試,立標準、樹標杆,充分發揮領航學院示範引領作用,學院研製的《交通運輸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是國內首次圍繞專業門類研製開發的課程思政教學指南,已在今年9月召開的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工作推進會上發布。
11月13日晚,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還舉辦了學科和學院創立慶祝晚會。晚會上,師生校友們歡聚一堂,用原創詩歌、歌曲、音樂劇和舞蹈作品等多種藝術形式,生動演繹了學科學院發展歷程和學科精神。現場氣氛熱烈。
慶祝大會、交通發展高峰論壇、慶祝晚會等活動,還通過同濟大學各直播平臺進行了直播。「祝學院越辦越好!」「感恩母校!」未能來到活動現場的校友們紛紛送上美好祝福。
生日快樂
同濟交通
同濟人的驕傲
文:黃艾嬌
圖片/視頻:江平、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原標題:《生日快樂!同濟交通,同濟驕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