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能夠看到這種如此直擊心靈、觸動靈魂,看完之後讓人陷入沉思,久久不能平復心情的節目了」,有網友看完《大幕開啟》後評論到。
近來,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推出的節目《大幕開啟》播出後,就收到了來自觀眾及主流媒體的多方好評。
這些讚譽中,不僅有對節目品質的肯定,更有很多由衷的感悟,正如觀眾所說的那樣—— 「節目帶給我們的,不止是視覺上的無與倫比,更多的是來自心靈深處的震撼與感動」。
《大幕開啟》在節目形式展現和節目內容編排上都進行了深度的融合與創新。節目並非全程以展演為表達方式,而是採用交叉敘事的模式,以經典劇目展演為切入點,並將「實景沉浸式的訪談+戲劇片段展演」進行巧妙結合。
《大幕開啟》在為觀眾呈現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劇、舞劇的同時,更兼顧科普教育性和藝術觀賞性。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三位一體,或許是《大幕開啟》圈粉無數的根本原因。
【思想性】
滿足國民愛國主義文藝作品訴求
這是一堂「鮮活的思政課」
隨著國民文化自信的整體提升,當下觀眾對於民族文化傳承、愛國主義教育等文藝作品的渴求也越發強烈。面對市場訴求,多元化、精品化的藝術形式輸出無疑是解決之道。《大幕開啟》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優秀的參考模板。
聆聽一個故事,致敬一段歷史,《大幕開啟》將舞臺劇的幕前幕後創作搬上電視熒幕,通過一個個鮮活、有生命、有意義的展演,向觀眾呈現一段段刻骨銘心的英雄讚歌。
《大幕開啟》被譽為「鮮活的思政課」,節目在提升觀眾審美能力的同時,更加深了公眾對革命歷史的回顧,充分激蕩愛國情懷。可以說,《大幕開啟》浸潤式、體驗式的節目模式不僅創新力、感染力十足,更讓一部部革命歷史題材藝術作品有了更廣泛的落地可能。
比如在首期節目中,《大幕開啟》聚焦曾帶給觀眾無數感動淚水的原創民族歌劇《沂蒙山》,將鏡頭直擊《沂蒙山》的第一百場演出現場。
「沂蒙精神」「沂蒙文化」「沂蒙故事」在這臺歌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不少觀眾賞析過後都沉浸在激昂的紅色氛圍中感慨良多,久久不能釋懷。
第二期節目紅色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同樣讓觀眾看得熱淚盈眶,故事聚焦於上海解放前夜英勇犧牲的我黨情報人員李白烈士,再現了為解放事業而不惜自我犧牲的偉大英雄形象,帶領觀眾探尋了一場跨越70年的紅色回憶。
節目對「電波精神」的深度解讀,讓革命故事、英雄事跡得以鮮活再現。
對於絕大多數觀眾來說,《大幕開啟》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歌劇、舞劇的完美藝術形式,更是一場極具教育意義的「思政課堂」。
這個別具一格的「課堂」所折射出來的時代精神和人文價值,在現場環境的烘託下更具感染力,充分發揮了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在當代社會中的時代價值,增強愛國凝聚力。
【藝術性】
有溫度、有血肉、有靈魂
探索歌舞劇的創新藝術韻味
百姓的生活雖然柴米油鹽是基礎,但精神上同樣需要藝術養分的補給,《大幕開啟》剛好擔綱了這樣一個文化藝術養分供給的角色。
中國民族歌舞劇從誕生到蓬勃發展,短短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深度吸納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緊密結合現實基礎,海納百川,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尤其真實而鮮活地反映了中國人民為自由和幸福生活而奮鬥的歷程。
《大幕開啟》更是精益求精,在眾多中國民族歌舞劇中挑選了最能夠體現中國民族藝術特色的代表作進行解構。
比如第一期民族歌劇《沂蒙山》就取材自抗日戰爭時期,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發展壯大的真實歷史。
「為掩護八路軍而壯烈犧牲的樸素村民、用鮮血哺育孩童的偉大母親、為了革命事業鼓勵孩子投身戰場的民間英雄……」歌劇中的很多情節都是基於歷史現實的升華,讓觀眾在賞析的過程中同樣能得到思想精神的提升。
在第二期紅色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也同樣讓我們看到了現實和藝術碰撞所帶來的魅力和感動。
在還原歷史的基礎上,舞劇更融入青春色彩、紅色記憶、浪漫情懷、諜戰氛圍等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元素,讓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得到更為立體的塑造。
從戲劇結構和人物刻畫來看,《永不消逝的電波》並沒有直接展開地下工作者身處的險境,而是從看似安寧和平的生活狀態中切入,這種表面上的平靜和現實背後的波濤洶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強烈的戲劇反差讓人緊張不已,賦予了舞臺極高的藝術感。
運用常態生活場景對接歷史與現實的嶄新藝術創作思路,讓《永不消逝的電波》從60多年前的經典電影有了走近新時代、被當下年輕人接納的機會,無論是對美學表達,還是藝術傳承都起到了積極助力。
《大幕開啟》將各個歷史階段中國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精神面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友情、親情、兄弟情,同胞之間的團結友愛、共同為建設國家而奮鬥的感人事跡雜糅入藝術表演中,呈現給觀眾看,讓每一部作品的溫度、血肉、靈魂都得以被看到。
舞臺上的強震撼力、感染力和表現力已經不足以概括《大幕開啟》給觀眾帶來的體驗,這種飽含情感積澱和文化內涵的表現形式,更能夠讓觀眾感受到文化藝術所帶來的精神慰藉,從而得到心靈上的滿足。
【觀賞性】
全新升級內容打法
打造沉浸式新體驗
《大幕開啟》除了極具思想性與藝術性外,觀賞性也當屬同類節目的佼佼者。
為了能讓節目環節更充實、內容層次更豐富,《大幕開啟》採用「精品劇目展演+真人秀式幕後記錄+實景沉浸式圍爐訪談」的方式推陳出新,增強了節目的趣味性與觀賞性。
「精品劇目展演」部分真實感人,現場感極強。如第一期歌劇《沂蒙山》,舞美團隊在舞臺上立起9米高的「沂蒙山」道具,演職人員們身著山東特有農民抗戰服裝、頭飾,口說流利的山東特色方言深刻營造了歷史的真實感,仿佛讓觀眾置身於當年沂蒙山的氛圍中,充分提升觀眾的共情能力。
第二期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演職人員整齊劃一的舞蹈,以及充滿信念力的肢體表達讓人深深感受到了那個時代下英雄先輩們的信仰與力量。
「真人秀式幕後記錄」環節則深挖舞臺背後的創作故事,節目用寫實的鏡頭記錄演職人員們幕後的點點滴滴,烘託節目氛圍,讓節目內容多了幾分骨架支撐。
例如第二期節目,為了揭秘《永不消逝的電波》走過全國23個城市,演出超過150場,多達15萬人觀看的爆紅秘密。央視主持人張蕾與《大幕開啟》節目攝製組專程去到上海,用鏡頭記錄下了諸多珍貴的幕後秘莘。
《漁光曲》中最難的舞蹈動作是什麼?「梔子花、白蘭花」叫賣聲出自誰的配音?李俠在舞劇中為什麼成了報社編輯……,從多個層面對作品進行剖析,對細節精益求精的探索,既表達了節目組專業化的視角,又彰顯了藝術工作者對精品的追求與匠心。
不僅如此,《大幕開啟》的「實景沉浸式圍爐訪談」環節更為節目起到了畫龍點睛的功效。
在圍爐訪談環節中,主持人邀請臺下的觀眾上臺與演員、主創進行零距離交流,真實情感的表達傾訴、多元化的觀點視角,為藝術作品延展出了新的生命力。
「他盼著自己也有一個孩子,最好是1949年出生。到那個時候,他將用這雙發送了無數情報的手抱抱孩子。他是新中國的孩子。每次想到這些,他忍不住地笑出聲來……」
當倪萍難抑激動的顫音,深情講述《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故事時,偷偷抹眼淚的除了舞劇總編導韓真、周莉亞,主演朱潔靜外,更有圍爐的上百位觀眾。
有觀眾起身分享體會——她一想到地下工作者身負民族重任,在險境中依舊堅定意志,就控制不住激動的情緒。現場的其他觀眾也寄情於此,幾度淚溼眼眶。這是藝術的共情,更是人性的共情。
《大幕開啟》中,既有對英雄熱血的燃情敬仰,又有對藝術工作者匠心的衷心讚頌,節目打破了舞臺、主創、觀眾之間的壁壘,讓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得以在對藝術的解讀碰撞中浸潤、傳播。
兼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大幕開啟》不僅為我們奏響了值得傳唱的英雄讚歌,更讓那段不可被忘懷的歷史歲月被看到、被銘記、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