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片
導演: 加雷斯·埃文斯
編劇: 加雷斯·埃文斯
主演: 伊科·烏艾斯 / 朱莉·埃斯特爾 / 雅彥·魯伊安 / 阿里芬·普特拉 / 唐尼·阿蘭西亞 / 更多...
類型: 動作
製片國家/地區: 印度尼西亞 / 美國
語言: 印度尼西亞語 / 日語 / 英語 / 阿拉伯語
上映日期: 2014-01-21(聖丹斯電影節) / 2014-03-28(美國) / 2014-03(印尼)
片長: 150分鐘
又名: 突擊死亡塔2:黑金任務(港) / 全面突襲2:拳力進擊(臺) / 突襲2 / The Raid 2
劇情
Only a short time after the first raid, Rama goes undercover with the thugs of Jakarta and plans to bring down the syndicate and uncover the corruption within his police force.
精彩影評
(1)--by davekoz
自1928年張石川導演的《火燒紅蓮寺》至今,武俠/動作電影已走過八十餘個年頭。作為一種類型電影,廣義上的動作電影(Martial Arts)類型片歷經多年,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類型敘事結構和電影風格;而觀眾也由於長時間的觀影經歷,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認知體驗。這樣的好處是:若能一筆一划依葫蘆畫瓢,只要不搞砸成《無極》那個樣子,在今天這樣一個「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的電影市場,總能穩賺一筆;壞處是,如何讓已經審美疲勞的觀眾看到新意和驚喜,只能讓諸多電影人有黔驢技窮捉襟見肘之感。
從狹義的武俠片類型看,無論是五六十年代李小龍為代表的動作電影風潮,還是90年代徐克引領的新武俠風格和吳宇森引領的槍戰武俠片,或者是以李安的《臥虎藏龍》為代表的2000年代的大片武俠時代,乃至2010年後諸如《畫皮》和《西遊降魔》這樣的魔幻化的動作電影風格。無不解釋了一個真理:隨著時代發展,觀眾也對類型電影越來越挑剔。早已審美疲勞但又對類型電影有期待的觀眾需要在一個網際網路和大工業的時代能夠接受但一定要有新意的動作類型電影。
若是不僅局限於為了錢吃相難看到慘不忍睹的國內動作類型電影創作,而願意放眼看看世界範圍內廣義的動作類型片的創作的話,昆汀塔倫蒂諾的《殺死比爾》、沃卓斯基兄弟/姐弟的《黑客帝國》系列、乃至保羅格林格拉斯的《諜影重重》系列,都為類型電影的發展做出了諸多有益的嘗試:巧妙敘事、哲學反思、快速剪輯、手持攝影、追逐拍攝等都是讓觀眾眼前一亮的創新。
在這樣一個動作電影前途充滿各種可能的時候,2014年的印尼電影《突襲2》則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讓所有動作電影的擁躉吃驚地掉了下巴。《突襲2》全片以一種幾乎是「動作片原教旨主義」的創作態度,在電影工業過度剪輯、到處替身、濫用特效、CGI泛濫的今天,固執到驚人地保持了對拳拳到肉打鬥方式的執著和熱愛:從不吝嗇於每一個打鬥的細節和任何能夠噴濺的鮮血(口味遠遠重過昆汀);摒棄了任何可能影響觀眾腎上腺素爆棚的花樣繁多的技術手段。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同理,對目前很多動作片的觀眾來說,他們真的已經將標準降低到「故事只要能將就著把幾段打鬥戲串起來不出現太多的穿幫」就可以了,而遺憾的是,現(ji)在(hu)很(suo)多(you)國產類型電影都達不到這個起碼的要求。而在《突襲2》中,眾多令人驚掉下巴的動作戲總能不斷讓觀眾感到新意。
比如開篇不久的鑑於廁所裡的打鬥片段,氣氛渲染(螺絲釘鬆動到掉落)和動作設計(空間窄小)都精妙無比;同時攝影機位置的運用由內到外,在由外到內,然後鏡頭側過身子從裡向外,直到最後標準俯視鏡頭。剪輯流暢自然,身臨其境的觀眾仿佛就像擠在廁所的的小格子裡見證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打鬥;又如監獄暴雨過後泥沼裡的一場群毆場景,先從大雨落下的環境和雙方人物鏡頭的描述講起,隨著配樂緊張,反派拿起傢伙走向主角方向,主角則開始卸下拖把杆。而當衝突升級時,先後進來兩撥防暴警察,直到最後狙擊手開槍。令人嘆為觀止的鏡頭運用連接起來,最後形成了一個超級廣角的長鏡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主角被一輛SUV押送的雅加達街頭追逐場景。兩條動作線,一條是主角在狹窄的SUV前排後排空間裡搏鬥,另一條是同夥在後面開始和追殺的敵人搏鬥。兩條線剪輯得並行不悖而不時交聯,鏡頭從SUV車裡繞道窗外再接上後面的車再繞回SUV。最後當主角爬進飛奔的轎車時,在座的現場內USC電影學院學生全場歡呼起來(不知道這一段導演到底拍了多少遍)。諸如這樣優秀的打鬥場景片中接連不斷。導演加雷斯·埃文斯對鏡頭令人髮指地儘可能接近主角,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再加上拳拳到肉的質感,流暢的剪輯和自然的鏡頭運用。電影《突襲2》的確無可爭議地樹立了動作電影的全新標杆。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突襲2》一改前作相對單薄的故事,在較短的時間裡(因為動作戲佔了很多時間)完整紮實地講述了一個黑幫之間復仇火併的故事。男配角(或者主角?)努力試圖擺脫父親的陰影開創自己的事業,最終反目的情節連貫自然有說服力;相較之下,即便主角打遍所有角色無敵手而演技不夠突出,本身那副眉頭緊鎖的樣子就已經很契合角色的設定了。
在動作電影日益模式化,創新越來越難的時候,2014年來自印尼的影片《突襲2:暴徒》無可爭議地以誠懇的態度,炫目的打鬥,嚴謹的故事,流暢的節奏,獨樹一幟的影像風格為類型電影的新創作樹立了標杆。無愧於本年度(乃至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最優秀的動作電影,沒有之一。
(2)--by 風間隼
算上《出走》和《突襲:救贖》,《突襲2:暴徒》是導演格雷斯•伊文斯與演員兼動作指導伊科•烏艾斯和亞言這一「鐵三角」組合的第三部作品。依舊是印尼傳統武術「班加西拉」,依舊是血漿四濺的暴力場面,依舊,印尼影人站在了世界動作電影的最前沿。
《突襲2》的故事發生在第一集劇情結束的兩個小時,一直發展到兩年後。主角刑警拉瑪為了替兄弟報仇,受命打入黑幫內部臥底。在父子兩代黑幫首領與日本幫派分子的對壘中,他一面要面對情與法的糾結,一面要迎擊更多更強的對手。導演加雷斯•埃文斯在片中安排了多達11場的動作戲,論精彩程度,不遜於上一集。
觀眾對於主打拳腳動作的影片,總有個美麗的誤會,以為拼的是「真功夫」,喜歡談論成龍和史泰龍誰更「能打」。其實任何一部動作片都是技術與藝術結合的產物,是電影各部門密切合作的結晶。新動作片更好看不是因為新人更「能打」,而是因為他們站在了以往所有動作片奠定的基礎上,並藉助了新的拍攝技術。《突襲2》也不例外。
《突襲》系列的動作基礎是印尼傳統武術「班加西拉」。這種功夫以近距離搶佔中線,重點擊打對方關節,使對手失去戰鬥力為特點,糅合了棍和匕首等多種器械,泥地混戰一場,伊科•烏艾斯為我們示範了從長棍到短棍的種種威力。「刺客」使用的「爪刀」則是印尼傳統的隨身兵刃。最有趣的是「錘妹」和「棒球男」的兵器,都是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器械,但重心遠離手腕,威力強大卻失之笨重,於是動作指導給二人加了一些長兵短用的技巧,往往打人一個措手不及。這些都可以說是融合了傳統武術與現代理念的設計。
據說為了磨合動作班底,演員們在開拍前半年就開始了訓練,其中也包括毫無動作基礎的朱莉•艾斯戴爾(飾演「錘妹」)。而三大殺手中的「棒球男」則是一位貨真價實的棒球教練,他和動作指導一起設計了極富特色的棒球招數。
導演格雷斯•伊文斯本身是動作片的骨灰級粉絲,對於動作場面有高水準的鑑賞力和花樣百出的拍攝手段,對每一場動作戲的節奏和氣氛都有精細的拿捏。拉瑪痛擊22個囚犯前,用慢鏡頭特寫交代門栓上彈出的螺絲,殺手舞廳混戰前,用一個長鏡頭交代全場的空間關係,這些都在感官刺激之外營造出了影像特有的韻味。影片最值得稱道的段落無疑要數三殺手分頭殺人一段,由血濺甘蔗葉開始,「刺客」、「球棒男」和「錘妹」三個變態殺手一一上場,交叉剪輯配上疏密有致的構圖,將暴力和電影之美成功融為一體。
《突襲2》的動作攝影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看得出,攝影方案根據動作設計精心制訂,用手持攝影死死「咬」住演員的關鍵動作,既拍出了動作的真材實料,又最大限度萃取出了其中的刺激因素。一個精彩的例子是拉瑪把黑幫分子從窗口摔入室內的鏡頭,先仰角搖入,再水平旋轉,然後搖拍拉瑪跳入,清楚交代了動作之餘又有種令人目眩的失重感。而最後7分鐘的決鬥則由196個鏡頭組成,整整拍了10天。
在監獄泥地群毆中,攝影師巧妙地利用甩鏡頭三次跳接,製造出了一個長達一分半鐘的長鏡頭,手段令人嘆為觀止。影片中最有趣的一個長鏡頭出現在飛車場面中,鏡頭在18秒鐘之間匪夷所思地穿過兩輛車的三扇車窗,仿佛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背後操縱。真相如何呢?原來這個鏡頭是由三位攝影師接力完成,其中第二位攝影師裝扮成了座椅,第三位潛伏在後座下,這才讓鏡頭得以帶著觀眾的視覺完成了一次不可思議的旅程。
走廊打鬥中,在拉瑪一棒打死棒球男之後,鏡頭又利用跳接順著動作的餘勢旋轉360度,為這場令人窒息的打鬥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突襲》系列的寫實風格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被大量運用的電腦特效。各種飆血鏡頭大多由CG完成,包括赤裸裸地在人體上狂戳出無數個血口,其實實拍的時候只需拿道具比劃一下即可,各種嚇人的傷殘效果都是後期合成,並不困難。說到這個不得不提特技化妝,《突襲2》中各種斷肢、斷頭和燒傷場面猶如恐怖片般真實,極大地渲染出了拳腳的威力。據說每次拍到這種場面時都需要停下20-30分鐘,好給化妝師留下時間大顯身手。
時下的動作片攝影都喜歡毫無節制地濫用慢鏡頭,《突襲2》完全戒絕了這個毛病。僅有的幾個慢鏡頭都發生在大戰之前,為的是蓄勢和渲染氣氛,一旦開打,動作都是與觀眾同步的真實時間。既沒有慢鏡抒情,也沒有加快動作和「偷格」現象,這讓打鬥場面有了一種逼人的真實氛圍,在當下尤其難得。
可以說,《突襲2》的勝利是動作場面的勝利,而動作場面的背後,又有著先進電影理念和技術手段的支持。其實單純看動作的話,伊科和亞言的身手固然漂亮,但要說強過全盛時期的成龍和甄子丹,卻也未必。影片的很多動作場面中,套招的痕跡很明顯,一腳就能踩死一個罪犯的主角居然往往跟幾個小兵纏鬥半天,也實在說不過去。但在編導、攝影、美術等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下,呈現出來的效果卻已經走在了港片的前面。應該說,《突襲2》的成功是在以往動作片經驗的基礎上的又一次大膽探索。時至今日,以動作片聞名世界的華語電影確實不能再固步自封了。
與動作場面的用心相映成趣的,是電影劇情的拖沓平庸。身兼編劇的格雷斯•伊文斯最大的問題是不擅長營造戲劇衝突,影片所有的峰迴路轉都似曾相識,有影像手段而無充實的情節和敘事技巧。雖然打鬥夠血腥,背後卻沒有能真正激動人心的動機,每一個段落都只有動作懸念而無故事懸念。《突襲2》的這個毛病其實與《出走》相同,《突襲》不重情節,反而好看。從這個角度來衡量,格雷斯•伊文斯比起昆汀•塔倫蒂諾和奉俊昊等導演來還是差了一個檔次,我們可以回憶《解放的姜戈》中瓦爾茲槍擊迪卡普裡奧一場戲,劇情張力營造到極致時,並不需要打生打死,一槍就足以讓觀眾的情緒得到極大的釋放。《突襲》系列如果想從B級片邁向真正的經典,在這方面無疑還需要多加努力。
最後,導演格雷斯•伊文斯顯然有著深重的日片情結,不但把拉瑪的監獄編號設定成KSC2-303,與北村龍平的新世紀邪典《千年決鬥》中的主角編號相同,還從日本請來了松田龍平和北村一輝等異色男星,可惜直到最後也沒有讓他們捲入打鬥。不過據導演說,第三集的劇情將開始於第二集結束前的3個小時。或許結尾主角與日本黑幫之間的談判預示著,下一集將是印尼武術大戰日本武士吧。
提名及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