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軌、小三、懷孕、自殺、復仇,情感與事業淪陷,欲望與權力交織。最近大火的韓國電視劇《夫妻的世界》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
《夫妻的世界》運用驚險、緊張、刺激、緊湊的影視語言將夫妻之間由愛到恨、由合到分的情路歷程和內心掙扎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對家庭成員的人格塑造與心靈成長予以適當追問,對愛情、婚姻、家庭的真相與真諦進行旁敲側擊。
該劇中有三個男人出軌,男主李泰晤,次男主孫濟赫,配角崔會長。那麼已婚男人為什麼會出軌?我想通過對李泰晤角色的深度剖析,談談一般男人出軌行為背後的兩大心理機制:「感覺尋求」和「原型依戀」。
李泰晤的家庭看上去不錯,自己是一名導演。妻子池善雨是醫院的副院長,知性能幹,經濟殷實,身姿卓然。兒子英俊清秀,善解人意。一家三口看似其樂融融,恩愛滿溢。
其實一切只是表象,李一邊維繫顧家好男人的「偉岸」(偽暗)形象,一邊暗中出軌24歲年輕貌美的會長愛女呂多京。
呂多京懷孕三月後,池才發現了丈夫的出軌行為,而圍繞著她的同事好友早就清楚李的行徑,唯有池是最後一位知曉者。池得知真相後悲痛欲絕、崩潰無比,一度想殺死李。
經過幾番裝聾作啞、明爭暗鬥、處心積慮、肝腸寸斷之後,在律師的協助下,池終於與李離婚。李淨身出戶,並失去兩年時間的孩子探視權。
接著,李與呂多京離開原住地高山後結婚生女了。其間,李的事業突飛猛進,大獲成功。兩年後,李高調回歸。在高山購置了豪華別墅,生活水準與社交圈子都今非昔比。
新家安頓不久,他便開始騷擾糾纏池,最後出軌於池。呂多京得知後,憤然離婚,呂會長帶著女兒及一家人遠走他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文·朱克曼最早提出「感覺尋求」概念,他將「感覺尋求」描述為:
個體對變化的、新異的、複雜的、強烈的感覺和體驗的尋求,並通過採取生理、社會、合法和經濟的冒險行為來獲得這些體驗的願望。
簡單說,有一類人群,他們人格中的「感覺尋求」特徵明顯(得分較高)。他們樂於接受與刻意追求一種身心刺激的強烈感受,喜歡挑戰與激情,喜歡新鮮與非常規的生命體驗。最常見的情況是渴望參與充滿速度、危險、刺激的運動項目,比如跳傘、潛水、蹦極、登山、賽車、拳擊等。
朱克曼確定了測量「感覺尋求」的四個維度,簡單概述為:刺激冒險的運動;生活探奇;渴望釋放;厭惡無聊與乏味。
為了測量「感覺尋求」,朱克曼依據四個維度構建了《感覺尋求量表》(sss),通過此表我們可以分析判斷不同個體是高「感覺尋求」者還是低「感覺尋求」者。
資料來源:《人格心理學:全面、科學的人性思考》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般情況下,男人比女人、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傾向於尋求冒險以及新異的經歷。大部分出軌的男人都是高「感覺尋求」者。他們在工作、學習、婚戀、社交、價值觀、認知、興趣、愛好、習性等方面有著顯著的共同特性。
①行為表現
高「感覺尋求」者喜愛具有挑戰並帶有一定危險的行為,得分越高者對這些行為的興趣越濃。根據對相關群體的研究,高「感覺尋求」者更易抽菸喝酒、吸食毒品、超速駕駛、紋身穿孔、沉迷網絡、暴力暴躁、偷盜等。性取向與性行為比較冒險、大膽。
從劇中李泰晤的行為表現看,我們可以判斷其為高「感覺尋求」者。李抽菸喝酒,很多畫面中他杯不離手,經常出入酒吧,有超速駕駛經歷。
當池不說出兒子的蹤跡時,他對池暴力相向,縛纏打鬥,勒住妻子脖子,像瘋子似的狠狠地把妻子摔到電視機上,妻子倒地不能動彈,滿臉流血,昏厥過去,他在一旁冷眼靜觀,沒有絲毫地救助、扶攜之意。
②職業選擇
因為高「感覺尋求」者對刺激和多樣化體驗有更大需要,所以他們會比低「感覺尋求」者更多選擇不同的工作類型或者選擇那種充滿變化、幻想、創新、挑戰、可塑性和可能性大的職業。
研究表明高「感覺尋求」者與科學興趣正相關,與事務性興趣負相關。
高「感覺尋求」者樂意從事醫療、藝術、心理學、科學、財務、警察、管理等職業,低「感覺尋求」者則偏向於選擇教育、家政、物流、護理、加工、行政、宗教、服務(含公益)等行業。
李泰晤的職業即是高「感覺尋求」者人格特質的反映。李泰晤是一名導演,職業的特性需要他具有靈活大膽的想法、層出不窮的靈感、豐富多彩的人生經驗。這種人格潛質與職業需求很容易造就出軌行為。
《夫妻的世界》次男主孫濟赫,以出軌為樂,對家中妻子毫無性趣,在外沾花惹草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其亦為高「感覺尋求」者。他的職業是會計事務所管理人員。如果沒有外在的刺激,他可能會覺得自己就如同行屍走肉。孫濟赫屬於嚴重人格障礙形成的畸形性取向。
③情感體驗
若在物質層面追求刺激、驚險、豐富的感覺淡然乏味後,高「感覺尋求」者會在情感領域開展探索、獵奇或出軌行為。
馬文·朱克曼說,
「一個人對感官享受的內在需求在一段感情的初始階段未必明顯,因為這個時候愛情本身就是新鮮的,帶有刺激性。但當性生活已經變成習慣,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
作為高「感覺尋求」者,他們厭惡單調、乏味、重複、一成不變、固定與模式化的東西,這樣的生活會讓他們不安。他們需要不同以往的情感對象、情感感受和情感環境,以滿足他們的「蠢蠢欲動的心」。
李泰晤隱瞞出軌兩年的真相(呂多京自述交往兩年),面對池,他依然卿卿我我,愛不釋手;面對呂,他情深意切,信誓旦旦;在婚內婚外,他都遊刃有餘、樂此不疲,盡情享受著這份緊張、刺激、新奇。在李看來,這種體驗帶來的愉悅感、滿足感、成就感超越了婚姻與情感的責任感、道德感、性福感。
當李再婚兩年後,他高「感覺尋求」的性格內驅力又開始異動,他不斷的騷擾、跟蹤、糾纏池,以期實現更大的刺激——出軌前妻。這樣的新異舉動,對他而言是更澎湃的驚豔,是更極致的經驗刷新。
④遺傳因素
英國心理學家,《人的人格結構》的作者艾森克的一項研究指出,「感覺尋求」人格具有很強的遺傳基礎,這種特徵有58%的部分可以用基因解釋。
從李泰晤母親的講述中,我們可以得知李的父親當年也曾是一名出軌者,而且其出軌後離棄家庭和妻兒,失蹤多年,一直未歸,杳無音信。
再看李的兒子俊英,俊英在父母離婚前後已經表現出荒誕、異常的行為,比如一直偷竊同學物品,直到被母親發現。與同學打架,導致同學住院。劇終,他憤然離家出走。
俊英和李泰晤都喜歡棒球運動,喜歡精彩刺激、令人亢奮的場景。李泰晤不太注重孩子的學習,他經常帶孩子去遊樂場放縱、玩耍、享樂。
這些行為完全與其家族中父系的性格特徵有關。李遺傳了父親的特質,俊英又承接了李泰晤的習性。很顯然,高「感覺尋求」的人格在一代一代之間默默傳承著。
李泰晤的人格特徵決定了其出軌是大概率事件。也正是因為看到這一點,池後來斷然拒絕了李的複合懇求,她已經清晰深刻洞察李的心理人格很難短期改變,李對婚姻情感的深層次態度和需求始終是家庭的「定時炸彈」。
「原型」概念是由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最先提出來的,其指的是,
集體潛意識中所包含的普遍經驗的意象。
「原型」的本質是共同的經驗。榮格提出的「原型」有英雄、母親、兒童、上帝、權力及智慧老人等。只有極少部分「原型」能夠得以全面地發展,並更加一貫地影響心靈。
榮格還認為,人本質上是雙性的認可。每一種性別都會顯示並包含另一種性別的特徵、氣質及態度。
女性會包含男性化的方面——「阿尼姆斯原型」;男性會包含女性化的方面——「阿尼瑪原型」。
內在的「原型」力量會影響人們更傾向於喜歡異性的某些特定的特點。這種影響的強度過大或過小,都會導致人格的片面性。
「依戀」理論最初是由英國精神分析師Bowlby(1969)提出的。她發現幼兒與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影響個體和依戀對象將來在生活交往中的人際模式。後來許多心理學家對依戀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各種依戀模型。慢慢的依戀理論延展到成人關係(尤其親密關係)研究中,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這些研究中,我們發現依戀是對某一特定的個體(屬性)或事物長久持續的情感聯繫與情感需求,是一種常見且重要的心理能量和心理機制。
李泰晤的前後兩次婚內出軌,針對「原型」的心理依戀的驅動可謂「功不可沒」。李與池的戀愛、結婚、生子,我們相信是愛情的力量。池身上的特定的某些特徵深深吸引著李,使李心甘情願地愛著池。
可是當呂出現時,李同樣看到了吸引自己的東西,而這個東西是與池共有的「原型」特徵,也是他潛意識中渴望的、喜愛的「原型」特徵,只不過出現在更年輕的人的身上。所以,正如李與薛醫生的對話所言,他確實是同時愛著兩個女人。對呂,李同樣「義無反顧」地愛了上去。
李與呂結婚生女、事業成功之後,為什麼李還是念念不忘池呢?
李回歸高山是不是為了更多地與池碰面?李多次與孩子交流、付出親情,是不是想借孩子之由頻繁接觸池呢?
答案是肯定,因為在李的心中,他依然保持著對「原型」的極度依戀,他需要滿足這種深層的依戀情結——就像他早前出軌呂一樣,一樣的誘因,一樣的做派,只不過是重新上演一遍。兩年時間裡面,他覺得他對此份依戀「虧欠」太多了。
劇中的情節向我們透露出李「原型依戀」的證據:求婚呂時,李說出的話語和播放的背景歌曲與求婚池時是一致的;李為呂購買的睡衣、裙子與池的是同樣的品牌、同樣的款式、同樣的顏色;呂的某張照片與池年青時候的形象十分相像……
這些細節暴露了李一直對某些「原型」戀戀不忘,他愛的並不是某個具象特定的女人,而是潛意識中的「原型」特徵。如果再出現第三、第四、第五個……符合其「原型」特點的人,李都會愛上或出軌。這其中暗含著一定的必然性。
那麼,李的「原型」到底是什麼呢?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們從片中透露的信息分析,李的「原型」可能首先來自於自己幼年童年時期的母親或家族中的與其親近的女性形象。因為從小李與母親相依為命,父親失蹤,父愛缺失。所以有理由相信,李與母親之間情感很深,母親的一些細微的特質在小時候的李的心目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甚至會覺得類似具有母親這樣特質的人才是值得愛的女人,才是善良美麗的女人。如此家庭境遇直接影響李成人後的擇偶觀、審美觀、人際觀。
除了上述由來外,「原型」的確立還有其它可能,比如:青春期的暗戀對象,對自身人生觀、價值觀造成重大影響的影視書籍中的女性形象等。
「原型」特徵包括髮型、膚色、體味、步姿、眼神、神態、語言、身材、音色、氣質、習慣動作、服飾、唇形、觸感、職業等等,任何一個細小的局部特徵都會被有意識地納入「原型」的視野。並且「原型」的內容一旦進入潛意識,就很難改變,就會成為個人喜好的堅定支撐力量。
如果我們對某一方面的「原型」過分執著,還可能形成戀物癖、性變態、強迫症等偏執性心理問題。
總之,李泰晤因對潛意識中「原型」的依戀、迷戀、痴戀,造成對相關女性的傷害,對婚姻的褻瀆和對家庭責任、社會責任的漠視,最終他事業頹廢、獨自居住、親人遠離,生活每況愈下。
「感覺尋求」和「原型依戀」是導致李泰晤出軌的兩個主要原因,但也不排除其他次要原因,如尋求經濟支持,貪圖呂家的財富與權力;如借出軌緩解事業焦慮,彌補內心匱乏,尋找創作靈感,激發創作熱情等。
不管男人還是女人,都或多或少具有「感覺尋求」和「原型依戀」的心理特性,強度高出軌可能性大,強度小出軌可能性小。那麼高強度的人如何降低這種可能性呢?(本文所述出軌是指以投入感情為基礎的較長時間的兩性關係,非指偶然的一夜情。)
①轉移與替代
學會將尋求刺激的渴望適當轉移到物質生活或藝術創作中。如積極參與有益的體育運動、健身運動、競技活動中,如培育多樣化的興趣愛好,唱歌、舞蹈、書畫、遊戲、寫作、旅遊、棋牌、組建社團、飼養寵物、參加公益行動等。這些活動既能瓦解固有模式,獲得刺激快感,舒緩緊張壓力,又能夠釋放生命活力,豐富生命經驗,提升精神滿足感。
②抑制與自律
在豐富生活、擴大視野的同時,我們要有意識地抑制情感衝動,確立社交邊界,尤其是面對符合「原型」特點的人、事、物儘量保持警醒和覺知,克制欲望,約束言行,主動強化對彼此的尊重、對家庭的呵護、對親情的維護。朱熹曾說:
不奮發,則心日頹靡;不檢束,則心日恣肆。
將自律作為陪伴我們一生的生活目標和精神皈依,能夠防範與減少出軌。
③覺察與療愈
努力觀察生活,善於認識自我,釐清個人心理傾向或人格特徵,經常覺察自己的心理、思維、情感、行為模式,學會分析自心理結構、價值取向、生命狀態的內外部肇因,破除執念,減少私慾,在深刻寧靜的生命體驗在領悟自性,享受愛、溫暖與自由。
面對自我難以釋放的情緒、無法化解的矛盾和排解的糾葛,主動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探索診治與療愈的路徑、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努力愛自己,對自己人生全面負責。
現代都市情感劇《夫妻的世界》劇情跌宕起伏,演員演技精湛,藝術表現震撼感人,該劇對夫妻情感的刻畫深入、細膩、真實,同時又形象演繹了男人出軌的全部圖景,對於解析出軌成因、更好建設夫妻關係、調適心靈情態、疏導化解心理問題很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