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在影院,偶然看到一張海報,兩位白髮老人相擁海邊,極目遠眺,海報上的幾個字《愛在記憶消逝前》,浪漫而溫馨,於是瞬間被打動,記住了首映時間:2018年2月23日,大年初八。
首映日的晚場,如期觀看了這部讓我念念於心的關乎生命和愛的影片。但是放映結束走出影院,內心卻是落寞、悲觀、甚至是遺憾的各種交集,胸悶得很!此刻,慢慢回憶著片中的細節,依然感覺原本故事的戲劇設置、脈絡走向都是一個上揚的曲線,即便當中偶有低徊,但是曲折之後會繼續走高。也就是說,直到結束之前,觀眾都會被一種輕鬆、幽默、溫情和感動的情緒氛圍所浸染,影片整體傳達的也是一種樂觀豁達,積極自信的生命態度。但是,在缺少合理的邏輯性支撐和必要情感鋪墊的情況下(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結局的急轉直下讓人感到異常的突兀和牽強。
本片改編自麥可·薩度裡安的同名小說 The Leisure Seeker(《求閒者》)。丈夫約翰是一位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人,妻子艾拉不幸患癌且病入膏肓。兩位幾乎喪失了自主生活能力的老人,卻在妻子艾拉一個近乎瘋狂的決定之後,發生了改變。約翰和艾拉在一個清晨,瞞著兒女和鄰居,駕駛著名為「求閒者」的老爺級房車,從麻薩諸塞州出發前往海明威的故居,開始了二人近乎冒險的旅行。影片開始,是這對老夫婦的兒女瘋狂打電話尋找父母的情景,簡短的幾個鏡頭和對話,便清楚了二位老人狀況。隨後,鏡頭便跟隨約翰和艾拉一路前行。
記憶衰退不認路的約翰和不會開車的艾拉,卻配合默契,約翰負責開車,艾拉負責指路。這對奇特的組合開始了一段奇特的旅程。曾經是大學教授的約翰忘記了很多事情,點餐時只會反覆說著「我要吃漢堡」,而且經常忘記自己在哪裡,甚至有時連兒女的名字都想不起來,卻可以大段完整背誦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只要有機會,就會和別人分享他對於海明威的感悟;在旅途中,艾拉一覺醒來,會發現約翰不知所蹤而焦急地到處尋找;夜幕降臨,二人在露營地播放老照片回憶往事,溫馨和甜蜜引來圍觀;房車在公路上拋錨,等待救援的時刻遇到劫匪,艾拉拿出藏著的獵槍化解危機;約翰什麼都不記得,卻對艾拉的初戀男友「丹」耿耿於懷,當二人終於在一家老人院見到「丹」的時候,「丹」卻根本不記得艾拉是誰;糊塗的約翰無意中爆料自己年輕時曾出軌鄰居莉莉安,艾拉一怒之下將約翰送到老人院,但是也在傷心和暴怒了一夜之後原諒了丈夫,將他接回房車……在這些時而溫暖、時而逗趣、時而驚險、時而危機、時而糾結、時而混亂的旅程奇遇中,觀眾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相濡以沫,什麼是不離不棄,這樣的愛是任何其他的情感無法取代的。
看電影的過程,我不斷想到裡根和南希的故事,也不斷想到身邊很多受到阿爾茲海默症困擾的老人們。在尾聲之前,我都很佩服導演能夠以一種舉重若輕的姿態,來關注現代社會的養老和阿爾茲海默症對人類困擾的問題,那種在笑聲中熱淚盈目的體驗著實讓人難忘!
然而,隨著戲劇的發展,艾拉病情的急劇惡化,約翰的失憶和痴呆症狀也日益嚴重,當二人終於到達旅程的目的地,約翰一直神往的海明威故居時,艾拉終於因勞累過度、體力不支昏倒,被急救車送往醫院救治。歡樂中的約翰找不到妻子,想問別人卻又忘記自己要問什麼,突然看到了掉落在地上的妻子的手包,才說出要找的是妻子。約翰坐出租來到醫院急救室,和艾拉一起偷跑回房車,別後的重聚讓衰老的約翰重又找回了青春的感覺,帶著與妻子相愛後的自信和滿足,約翰安靜地睡著了,而艾拉卻開啟了房車的引擎,關好門窗,讓尾氣進入車廂,然後躺在約翰身邊,與約翰相擁,永遠地睡去……
養老問題確實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非常嚴峻的問題。當一個人邁向老年,逐漸神志不清、生活難以自理的時候,他(她)在這個紛擾的世界如何自處?如何有尊嚴地走完自己的一生?這無疑是一個相當沉重的話題!然而,即便如此,我也不希望在影片的最後看到那麼決絕的場面。電影是最廣泛的藝術傳播形式之一,看電影的不僅有中青年人,同樣也會有老年人。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價值判斷與年齡有時是倒置的,事實上,即便是我這樣的中年人,看到結尾的慘烈都會有極度悲觀失望的心態,若是更年長的人,看到這樣的結尾,難免不會自我觀照,進而自怨自艾,產生極端不健康的心理暗示,我認為這是對社會的一種非常危險且負面的引導。影片中,約翰和艾拉夫妻恩愛,兒女孝順。約翰夫婦出走後,一雙兒女無時無刻不在惦記著他們、盼著他們平安回家。於是,有些觀眾難免會想,這樣的家庭,老人都會用自殺來結束生命,那麼,沒有他們幸福的家庭,老人們又該做什麼樣的選擇?
人的衰老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如何面對這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是消極還是積極,態度很重要。這部影片的五分之四,傳達的都是積極樂觀的信息,即便艾拉放棄治療,也沒有人認為她放棄了生命。相反,正是因為她太熱愛生命,所以才不願意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用的治療和時間當中,艾拉那種對生活的熱情和熱愛感染著每一位觀眾。但是,結尾,艾拉卻做了和她之前的種種表現完全相悖的決定,她不僅放棄了自己,也剝奪了約翰生的權利。雖然之前約翰曾經說過,一旦自己徹底失憶,就給他一把槍,然後像海明威一樣,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約翰對於自己未來的安排,前提是自己的生命由自己結束。他從來沒有說過他要與艾拉共同赴死。所以,無論艾拉有什麼樣的理由,即便是以愛的名義,也不擁有對他人生殺予奪的權利,哪怕是自己最親近的丈夫!
雖然我對影片結尾的處理極端不滿意,但並不影響我為這部片子打一個比較高的分。因為除了結尾,這部影片總體來說還是相當成功的!
本片是義大利導演保羅·維爾奇第一部英語對白的電影。從未想過會在義大利之外拍攝電影的保羅·維爾奇,卻在看到了麥可·薩度裡安的短篇小說之後被深深打動了,他不僅為美國片商寫了劇本,還表示只要請到海倫·米倫和唐納德·薩瑟蘭來主演,他就會執導這部「美國」電影。
事實證明,保羅·維爾奇確實慧眼識珠,海倫·米倫(飾演艾拉)和唐納德·薩瑟蘭(飾演約翰)兩位老戲骨的表演生活自然、細膩傳神,非常到位,讓人仿佛就在他們身邊,或者他們的情感已經嵌入了觀眾的神經,讓人不由得隨著他們去體驗身臨其境般的喜怒哀樂!導演保羅·維爾奇也說:「兩位主角是當之無愧的傑出喜劇大師。唐納德熱情莊嚴的同時又不失搞笑,讓人捉摸不透;海倫精準、聰慧,十分詼諧,但轉瞬間又充滿激情、憤怒與哀傷。」正是兩位老戲骨自然散發的喜劇元素,讓這段愛之旅充滿了輕鬆歡樂。所以,這部影片,只單單看兩位大師的表演,就已經是極大的滿足和享受了!
海倫·米倫和唐納德·薩瑟蘭
影片的故事有些傳奇,現實中很難發生,但觀眾卻欣然接受,為什麼呢?因為,對於每個人而言,衰老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積極樂觀地走向終點的心態是我們樂於看到的。越是沉重的話題,越是能用輕鬆的手段體現出來,才是最高明的。養老這一異常沉重的話題我們必須正視,但是作為藝術作品,還是應該在現實的陰暗處,多賦予一些陽光,不是粉飾,而是積極樂觀地應對。《愛在記憶消逝前》,是一段奇特而難忘的愛之旅,但旅程的終點是個遺憾!如果片尾能夠不似現在這般處理,不要明確結局,留給觀眾想像和思考,可能會更加完滿。
海明威故居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藝笳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