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藍牙耳機的佩戴方式主要有三種,分別是頭戴式、入耳式和半入耳式。其中使用頭戴式耳機的人還是佔少數,一般是音樂超級發燒友。很多人還是傾向於選擇入耳式或者半入耳式耳機,其小巧輕盈的優勢更符合隨身攜帶的使用場景需求。
入耳式和半入耳式最明顯的區別,就是耳塞設計的不同,一個有延伸的耳殼腔體,而一個是平頭的。入耳式耳機一般為豆豆式設計,整體短而粗大,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比如蘋果最新推出的Airpods Pro則是長柄款的入耳式耳機。半入耳式就幾乎清一色全是長柄式設計了。
除了外觀上的差異,其實入耳式和半入耳式的耳機在使用體驗上也大有不同,包括佩戴感、音質、降噪等。
佩戴舒適度跟佩戴時長有關
首先來看佩戴舒適度,入耳式耳機可以深入到耳道裡,佩戴更牢固,不易脫落,但是長時間佩戴會不舒服,所以入耳式耳機要想佩戴更舒適,還是挺考驗廠商在人體工學方面的本事的。半入耳式耳機是平頭塞設計,基本都在耳道外,佩戴時會更舒服、輕鬆,長時間使用也不會有不適感。
腔體設計影響音質、降噪表現
而在音質和降噪上,兩者也是有著不小的區別。
半入耳式耳機的發聲單元比較大,聲音是在外耳道發出的,導致大部分聲音會「堵塞」在外耳道,還有一部分會經過反射跑到外面,通俗理解也就是漏音,密閉性比較差,隔音效果和低頻表現就沒那麼好。
入耳式耳機的耳殼前腔可以伸入耳道,密閉性高,音質保真度當然更好,聽感上比較容易感受到低音的衝擊感,隔音效果也好很多,不容易受外界的噪音幹擾。即使是在環境噪雜的地鐵、公交車或馬路上,都可以不受影響地享受音樂。
同時,入耳式耳機的聲音是直接從導嘴傳入耳中,可以最大程度減少漏音的情況,聲音也比較細膩、自然,即使音量開得很小,但傳到耳朵裡的聲音卻很大很清晰。
入耳式耳機會導致失聰嗎?
說到這裡,筆者想起之前網上有很多標題黨文章,說長時間使用入耳式耳機會導致失聰,在這裡有必要為它正名。
耳機業內有這麼一句話:長時間戴耳機聽歌,可導致耳聾提前30年到來。其實,不管你用的是哪種耳機,使用時間太長、音量過大,都是導致聽力下降的因素。
使用耳機時,音量最好不要超過85分貝,可以簡單理解為平時與人說話聲音的大小,戴耳機時間不要超過4個小時,對耳朵的傷害就可以降到最小。
選購建議
如果你對耳機的音質和降噪需求比較大,使用場景偏噪雜,比如地鐵、公交站等,連續使用時間不會超過3小時,建議最好是選擇入耳式耳機,會給你更舒適的音頻體驗。當然了,開車時或走在馬路上時,佩戴入耳式耳機的朋友最好只戴一隻耳機,避免接收不到外界的危險信號。
目前入耳式耳機的選擇已經非常豐富了,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算和需求側重去選購。我平時經常購買的數碼品牌綠聯,最近看到他們的官方渠道經常在科普TWS耳機相關的知識,我猜他們肯定是準備要出耳機了,向小旋風打聽到他們第一款將會是一款綜合表現不錯的入耳式耳機,是不是「真香」系列,就拭目以待了。
如果你是耳機重度使用者,聽音樂、接電話、看電影時隨時都戴著耳機,連續使用時間超過3小時的話,對降噪沒有太大要求,你可以考慮選擇半入耳式。
說到底,耳機並沒有優劣之分,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用的,最後還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使用時間不要太長,保護好自己的聽力啦!關於耳機,你還有哪些想說的?歡迎來評論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