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是什麼?
它僅僅是一種特殊的電影、小說的門類、一種來自虛空的暢想、亦或是一種遙遠而頗有距離感的事物麼?對於科幻愛好者而言,或許科幻正端坐於生活之中。
01幻想藝術家
從科幻誕生的那一天起,它似乎就像世界發出了預告,它不必拘泥於任何形式,可以是影視劇、小說、插畫或文創產品。就像我們所熟知的那樣,文字啟發無盡的想像空間,圖像賦予其形而上的實體輪廓。讓我們可以在藝術家的未來世界裡,感受光怪陸離的故事和奇妙體驗。
貝特·佩克梅齊(Berat Pekmezci)是一位定居在倫敦的土耳其藝術家。他在伊斯坦堡長大,這段不一樣的生活經歷使他受益良多。他曾在一家創意公司做藝術總監,幾年後,辭掉工作,順應心意成為了一名獨立且自由的插畫師。貝特非常熱愛繪畫,也喜歡為書籍、活動繪製封面和海報。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將於2021年上映的DC漫畫小說《堅不可摧》的部分場景插畫師,主要描繪雷德利·皮爾森所設想的科幻類場景。
貝特是一位富有想像力的超現實主義畫家,也是當代最重要的幻想藝術家之一,很多科幻、奇幻文學都會選用他的插畫作品作為封面,譬如,由本·哈伯德撰寫的《生態故事:給那些在乎的人》等等。
貝特的插畫作品不僅色彩豔麗,還喜歡為故事加入些許魔幻的元素。比如下面這副作品的故事是這樣的:在太空中旅行的瑞克和莫提遇到一顆長著觸手的恆星怪物、八爪魚的午夜食堂,以及坐在屋頂上看書的小怪物。雖然單幅作品的敘事效果有限,但貝特的創作卻可以給予觀者極大的想像空間,讓人意猶未盡。
02幻想大爆炸
這個世界充滿了無限可能性,它可以是空間的疏離,也可以是時間的遊弋,它可以在人造的美麗世界中踟躕或求索,也可以在心靈的烏託邦裡囈語或迷失。科幻對於貝特來說是一種信仰。這種信仰在於創造一個想像中的世界,是人類創造美好未來宏大努力的一部分。可以說,貝特的作品不僅是一場場幻想的大爆炸,更是在用幻想爆炸的方式感受著生命與生活。
科幻藝術不單單是形式問題,也不單是內容問題。在藝術家的世界裡,科幻是生活的目標、是建構未來通路的過程。要知道,科幻的核心是想像力的放飛自由,而科學讓我們更尊重規則,但獲取規則不是為了成為規律的奴隸,而是要成為超越規律的願景釋放者。就像貝特給予自己的那段自述中寫道:「任何幻想都不能脫離現實,但一定要有探索精神。在科幻藝術的實踐過程中,每一位藝術家本身就具有引航者的身份,需要用科幻思維為人類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
科幻是理性的想像,藝術是感性的抒發,二者看似沒有關聯,卻交織碰撞出了朝向未來、跨越科學與人文實踐的科幻藝術。對於插畫師而言,只要他所描繪的內容跟現實空間存在某種差異點,一個他者的世界便被建構起來了。在黯淡的星空下,未來的宇宙可能會有多種可能發生,暮年的上帝文明,飛翔的空中建築 、跌落的三維空間。如若將所有三維空間的層次、體積都轉化為平鋪排列的元素,這個原本熟悉的世界會怎樣,是否會像貝特畫中描繪的那樣魔幻而富有生活氣息呢?
03所有的科幻,最後都變為生活的日常
科幻到底是什麼,可以表達什麼,又意味著什麼?或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與回答。然而所有的作品與敘述,一切的幻想都是建立在人類的歷史之上。在科技的洪流不斷邁進時,科幻是物理與技術幻想的試驗場,是人類精神情感的投射與映照,也是對於科技哲學的反射與反思。
很多人說科幻藝術家是預言家,其實,他們只是在科學技術允許的範圍裡,根據科學發展的規律與必然的趨勢,做出了種種在當時看來奇妙無比的構想。因為這些構想是符合科學發展趨勢的,故此,所有的科幻,最後似乎都變成了我們的生活日常。譬如,影印機、傳真機、國際通訊網絡等等,這些在19世紀純屬幻想的幻想科技,在100年後的現在都逐一精準地出現了。
科幻或許並非遠在星空之上,也蘊藏在懷抱著它的人們的心中。或許你會問,究竟是科幻藝術引領了科學發展的軌跡,還是科學發展激發了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這其實是一個雙向發展的過程,數位技術的發展已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就像貝特畫中描述的那樣,「懸浮在空中」或許並不只存在於幻想中,而是會在將來的某天由不可能變為生活的日常。
眼緣藝志 第621篇獻給生活的藝術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