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尖碑」是譯林出版社旗下歷史品牌,於2020年在整合部門內原有歷史類選題的基礎上成立,我們致力於開發優質的引進版非虛構作品,歡迎關注我們,一起
【探知新視界】
1.《新月與薔薇:波斯五千年》
內容簡介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最輝煌的文明之一,波斯在五千年的風雲變幻中,先後與希臘、阿拉伯、蒙古等多個文明發生碰撞與交流,近代以來又多次發生激烈的變革。作者從波斯文明自身的視角出發,將文學與政治交織,文化與社會相融,既展現了「新月」上的殺伐糾葛,又流露出「薔薇」下的溫婉柔情。這是一部文明衝突與更迭的歷史。從古代波斯到現代伊朗,這片土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這本書裡栩栩如生。
作者簡介
霍馬·卡圖贊,歷史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生於伊朗,曾在美、英、伊等多國的高校中任職,並擔任國際組織顧問。他長期致力於經濟與社會科學研究,現任職於牛津大學,講授伊朗歷史與文學,此外還擔任《伊朗研究》編輯,著有《21世紀的伊朗》等許多與伊朗有關的專著及文章。
2.《威尼斯史:向海而生的城市共和國》
內容簡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裡奇的經典敘述史著作,將威尼斯共和國的歷史娓娓道來,從古典時代末期建城,到中世紀與拜佔庭、義大利其他城邦和東方各國的關係,生動地記述了威尼斯共和國通過商業和海權崛起,一度成為地中海霸主,最終又在工業化、近代化中落後的過程。詳盡介紹了威尼斯在政治、軍事、金融、文化、殖民開拓等方面的諸多創新,以及諸多英雄、惡賊、天才的故事,構成了一部篇幅適當、文筆優美、情節明快的威尼斯共和國全史。
作者簡介
約翰·朱利葉斯·諾裡奇,英國皇家文學院院士、皇家地理學院院士、文物研究協會成員,歷史學家、外交官和遊記作家,著有《教皇史》《拜佔庭史》《四君王》等二十多部歷史著作。
3.《第三共和國的崩潰》
內容簡介
本書藉助對歷史背景的展示,補充並完善了《第3帝國的興亡》的戲劇性敘述,還原了1940年法國面對希特勒軍隊時的潰敗,充滿了令人震驚的史實。除了戰爭之外,夏伊勒耐心地研究了滋長著困惑、無奈和玩世不恭情緒的人民、他們無能的領導人和將領,以及已經消耗了一個偉大國家的實力與強盛的古老而不可思議的腐化墮落。
作者簡介
威廉·夏伊勒,美國作家、戰地記者、歷史學家,曾供職於《芝加哥論壇報》《先驅論壇報》、環球通訊社、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知名媒體。著有《第3帝國的興亡》《第三共和國的崩潰》《柏林日記》等作品,其中《第3帝國的興亡》曾獲美國國家圖書獎。
4.《極北之地:西伯利亞史詩》
內容簡介
本書以時間為線索,全面展現了上訖十四世紀、下至二十世紀末,俄國各個政權對西伯利亞及遠北地區進行徵服與開發的歷史。從沙俄早期對西伯利亞地區的探索,到俄國規劃及建設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過程,從西伯利亞地區自十九世紀以來作為流放地的歷史,到戰後對該地區油氣資源的大規模開發,本書以厚重的篇幅,詳實的資料,生動、全面地還原了這片「極北之地」的歷史。
作者簡介
埃裡克·厄斯裡,瑞士知名記者、作家,在超過三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曾擔任瑞士多家主流媒體的主編。2014年,他先後成為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和日內瓦大學的客座教授,負責一項俄羅斯研究項目,從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語言學等視角對俄羅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進行了全景式的回顧與展望。2006出版了《徵服高加索》一書,廣受好評。
5.《巴黎:法蘭西的縮影》
內容簡介
本書以時間為線索,對巴黎的歷史變遷進行了全面而又細緻的描寫和論述。同時,在寫作巴黎歷史的過程中,作者還把法國歷史融入其中。從巴黎和法國的政治變遷到生活變化,從城市建築的改造到藝術地位的確立,從巴黎和法國的對外交流到它們國際地位的改變,都描繪得淋漓盡致,既是一部巴黎城市史,也能從中看到法蘭西的縮影。
作者簡介
科林·瓊斯,瑪麗王后大學教授,歷史學家,長年致力於法國史、城市史研究,因在歷史學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於2014年獲大英帝國勳章。著有《劍橋插圖法國史》《凡爾賽》等歷史作品。
6.《刺殺斐迪南》
內容簡介
本書將皇室的歷史、感人的愛情和政治謀殺結合在一起,生動地描繪了一個時代的終結。本是一對深愛著孩子的夫婦,一個決心將奧匈帝國帶入現代世界的新一屆繼承人,卻被冷血殺害,他們的帝國被毀,他們的孩子註定要從宏偉的城堡走進納粹統治下的集中營。作者用一種類似於甘迺迪遇刺案的紀錄片手法,揭露了1914年那個災難性的周日早晨以及導致他們死亡的隱藏力量和致命環境。本書包含了眾多未出版的信件和稀有的第一手資料,講述了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悲慘浪漫和殘酷暗殺背後的真實故事。
作者簡介
格雷格•金,《歐洲皇家歷史雜誌》總編,歷史傳記作家,致力於研究歐洲皇室的歷史,著有十幾部享譽國際的歷史作品,包括《帝國的餘暉》《末代沙皇的審判》《溫莎公爵夫人》等。
7.《巴巴羅薩:1941年的終極對決》
內容簡介
1941年6月22日開始的巴巴羅薩行動拉開了人類歷史上最血腥戰爭的序幕。兩支二戰中最強大的軍隊展開了直接對決。在進攻與佔領中,德軍憑藉「閃電戰」戰術一度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另一面的蘇聯紅軍一邊用血肉對抗敵人最猛烈的炮火,一邊還要承擔保家衛國的責任與壓力。在這場規模空前的戰爭中,一千萬士兵兵戎相見:最大規模的圍城,最大規模的突襲,最大規模的撤退。這場宛如煉獄的戰爭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沉痛的一筆。炮火,屠殺,掠奪,饑荒……作者通過查閱新的文獻檔案,詳實、細緻地還原了這段二戰中最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歷史。
作者簡介
讓•洛佩,法國歷史學家,著名的二戰史專家,法國《戰爭與歷史》雜誌主編,曾出版《蘇聯紅軍的偉大與苦難》《二戰之迷》《希特勒的最後一百天》等多本有關蘇德戰爭的書籍,並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獲得多個獎項。
拉沙•奧特赫梅祖裡,歷史學博士,精通多國語言,《戰爭與歷史》雜誌顧問,著有《蘇聯元帥朱可夫》等書。
8.《魏瑪共和國興衰史》
內容簡介
魏瑪共和國是德國現代史上的一段重要時期,它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陰影之中,其締造者試圖從失敗的舊世界秩序中為德意志民族開闢一條新的道路,他們發動的革命創造出了德國第一部自由主義議會制的憲法,但卻未能給國家注入民主的精神,其國內瀰漫的民族主義和極端右翼的氣氛,成為了納粹誕生的溫床。本書便講述了從十一月革命到納粹上臺的這段歷史。
作者簡介
漢斯•蒙森,德國當代歷史學家,其曾祖父是古代史學家、《羅馬史》的作者特奧多爾•蒙森。漢斯•蒙森1951年開始在圖賓根大學學習文學、歷史學、哲學、政治學專業,先後任職於慕尼黑當代史研究所、海德堡大學、波鴻大學,並在普林斯頓、哈佛、伯克利、耶路撒冷、華盛頓等多所高校任客座教授。
9.《魏瑪文化》
內容簡介
魏瑪共和國誕生於1918年,1933年壽終正寢,時間雖然短暫,卻已經成為一段傳奇。因為這一「黃金時代」孕育出一大批優秀的文人學者,形成了一個相當獨特的文化現象。本書便記錄了兩段亂世之間的魏瑪共和國時期,德國的社會與文化史。
作者簡介
彼得·蓋伊,1923年出生於柏林,1938年移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目前為耶魯大學資深歷史學教授,古根漢與洛克菲勒基金會學者,劍橋邱吉爾學院海外學者。曾獲海尼根史學獎等多種獎項,其著作多次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10.《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與俄國革命》
內容簡介
尼古拉二世統治俄國二十三年之久,他的保守統治與沙俄的覆滅究竟有多大關係?從退位到全家死於葉卡捷琳堡,在最後十六個月中他的生活和思想究竟怎樣?尼古拉二世最後的歲月是一段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閃耀著沙皇俄國的餘暉,也開啟了如火如荼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歷史的槓桿最終倒向了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政權。作者以大量豐富的原始材料為基礎,結合沙皇的日記、談話記錄, 官方調查的記錄,以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回顧那段波瀾壯闊、激動人心的歷史,勾勒出末代沙皇的形象。
作者簡介
羅伯特·瑟維斯,研究俄國、蘇聯的著名英國歷史學家,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
研究員,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出版有《列寧傳》《史達林傳》和《託洛茨基傳》等作品。
加入方尖碑書系粉絲群,請添加碑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