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邊藍色「馬慶雲」字樣添加關注
《花宵道中》:日本情色片為何有陰鬱鬼氣
文/馬慶雲
電影《花宵道中》2014年11月在日本上映期間,15歲以下限制觀看,影片內容存在一定量情色場面。謹從電影質量而言,這部影片於眾多日本情色片中,並無多少代表意義,但其影片內容中所呈現出來的陰鬱和鬼氣,則是大量日本電影的共性特徵。日本這個民族的整體氣質,是否與《花宵道中》的氣質相似,有待日本遊學諸學者進一步考證。
《花宵道中》講述日本江戶時代,一個名為朝霧的妓女不期遇上青年半次郎,兩人之間產生的虐戀故事。朝霧身上有紅色斑點,每次發春便如花朵般綻放。因此成為當時的妓院頭牌。影片不厭其煩的在女一號的發春印記上做特寫展示,給人一種較為變態的審美觀感。更為變態的,則是劇情安排中,讓一個官吏當面與朝霧發生性關係,並讓紅斑點變為綻放的花朵,半次郎不僅現場觀看,而且屁都不能放一個。
這一情節,是日本情色電影慣用手法,它們甚至於演化出一種套路化的劇情,便是丈夫在場的情況下,對妻子被奸弄無能為力。其它民族電影,包括三級片,均很少涉及這種有悖人性倫理的情境設定。日本甚至於非情色片也經常用到此一情節,這個民族是否對此樂此不疲,不得而知。
日本電影中此種陰鬱的虐戀氛圍,非常濃重。他們的民族文化中,往往將一種虐戀發展到極致,很多文化形態,到了日本,都會被發展成極致,這也是一種奇怪的現象。比如茶道,在中國飲茶上,若講道法的話,最多也就是拿著《茶經》取取樂子,沒幾個真文化人當真的。而日本,則生出一整套形式主義的東西來。地域與民族性情的狹小,是否是多生繁文縟節的根源?
而至於《花宵道中》朝霧的自殺,也更多日本鬼氣。影片中,多次出現朝霧的牽牛花頭簪,而朝霧的自殺,也被用來與牽牛花對比。日本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將死亡與花朵進行對比,從而給予歌頌。熟稔日本傳統的讀者可能知道,日本文化生態中,將武士之死比作櫻花之美。這大抵是於他們的神道教魔性和鬼氣有關。這個民族有傳統的歌頌自殺的習性。
張宏傑有一本書,叫《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我雖然不認同他書中的大量觀點,但他也通過較為詳實的論據,證明了一個問題: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民眾是不畏死的。那荊軻刺秦王的段子來說,古人也是歌頌大義凜然的赴死精神的。我估計,日本的這種自殺性格與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性格近似。
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一個問題。中國古代,講求為大義而死,重在義,而非死,從未有對死亡方式的任何歌頌。但日本則不然,他們更重視對死亡方式的極致性歌頌,反而對義的東西,講的不多。所以,在《花宵道中》,妓女為情人而死,便被歌頌到神勇地步。而與之類似的,則是中國文化中對柳如是為國破山河而跳水自盡的讚嘆。日本更關注死本身,中國古代,更重義的部分。日本這個極致民族,在此事上,是否又走了極端,亦需要學者們進一步論證。
《花宵道中》是日本2014年的電影作品。經過二戰教訓之後,這個民族至今還有對這種陰鬱鬼氣的執迷,是十分值得日本文化界自身進行警惕與反省的。如果我們細心觀察,會發現大量日本電影鬼氣十足,這個民族呈現出來的文化生態並非開放和藹的,而是內斂、沉悶隨時準備著自殺或者他殺的。
通過一部電影,去揣測一個民族的內部文化形態,至少是不全面的。不過,日本若多是《花宵道中》這樣的電影,則非常值得周邊國家警惕一下了。
更多觀點交流,歡迎添加筆者微信公眾號:馬慶雲【xuezhemaqingyun】
想聽一聽馬老師節目聲音的,歡迎點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