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故事匯】第四十三期|楊雯:家風,潤物細無聲(外三章)

2020-12-20 澎湃新聞

點擊標題下「昆明女聲」可快速關注

重家教、守家訓、正家風,一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家庭文化傳統。家庭,是我們最早接受教育的環境,是傳承家教家風的核心場所,同樣是我們每一個人最堅強的後盾,最溫暖的港灣。

昆明市婦聯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為工作目標,圍繞「傳承好家風好家訓」主題,結合2020年尋找昆明市「最美家庭」活動,5.15「國際家庭日」、「家風家教主題宣傳月」,推出「家風故事匯」系列展示活動,通過講述「名人家風故事」、「模範家庭故事」、「戰疫家庭故事」和「家風家訓故事」,以深度挖掘歷史名人,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抗疫家庭故事,同時,展示昆明市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科學教子、勤勞致富、鄰裡互助、熱心公益等優秀有代表家庭的家風家訓,家風故事,共同展現昆明風採。

聽家風故事 傳播好家風 凝聚愛國情

家風家訓故事

家庭是最溫暖的港灣,也是每個人最初的起點,一個家庭的家風、家教、家訓,影響著和幫助著人一生,為幫助青少年兒童、家庭與社會共同學習進步,講好普通家庭的好家風好家訓故事,共同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品質,共同建設好家庭、涵養好家教、傳承好家風,深入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每個家庭都有著不平凡的故事,今天,我們從昆明市東川區楊雯的文章中一同體悟家風家訓的重要性,共同學習樹立好家風,好家訓。

楊雯家庭 圖片來源:作者投稿

《家風,潤物細無聲(外三章)》

作者:昆明市東川區楊雯

家風的形成來自示範,來自宣揚,來自繼承。聞一言以醒,經一事以悟,言傳身教得真論,身體力行獲良知。可以是融於血脈,刻入心靈;也可以是潛移默化,風起樹動。

好家風歷經歲月錘鍊,成為世人奉行不二的真理,無非為善,無非履孝,無非勸學……好家風衍生善的品格、好的風範、美的風度,是長期修為後的自然流露;好家風,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文字,而是溫暖的正氣之風。

父母於我

父母不只是給了我生命的人,他們給予我的除了髮膚,還有教養。我的父母是公路養護段的普通工人,中學畢業十五六歲便參加工作了,工作時被分配到東川一個叫「楊家灣」的地方,1987年調到了會澤縣的一個小鄉鎮,公路養護段的主要工作顧名思義就是養護公路,如修補石頭路,鋪平柏油路,剷除雜草,清理路邊溝壑、涵洞裡長年堆積的沙土垃圾,下雪天路面結冰時撒融雪劑等等,不管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凜凜,他們都在風雨無阻地勞動。我的父母識字不多,文憑不高,只是窮其一生,將祖上傳下來的治家齊家的本領接過來,遞給我。

年幼時和父母生活的地方自來水管常停水,好幾年時間裡,晚飯後都要跟著父母挑著小扁擔小水桶一顛一顛去到大概兩公裡外的地方取山泉水。第一次挑水,父親就告訴我,把身子挺直了,扁擔才不會將肩膀壓壞;咬住牙,挺直身板,踩著節奏向前走;換肩挑,左右肩膀輪流換,緩步走,不慌張,這是父親在我孩童時期的人生啟蒙,從第一擔水開始,教我學會擔當。

少年時,好好讀書,是父母對我唯一的囑託。於是我也就習慣在讀書之外、做點必要家務之外的時間將雙手插在褲兜裡,如電影裡哪吒那般模樣像個局外人,站在父母身後。父親的手和腳像乾旱的土地一樣皸裂,手掌腳底布滿厚厚的繭子,衣服褲子布鞋摞了好多補丁,很多時候父親黝黑的大腳趾還會從布鞋裡露出來。我忍不住走到他們身邊,與他們並肩在八月的公路邊除雜草清沙土,父親摸摸我的頭,沙土悄然灌入了我的領口。父母抬十撮箕,我抬三撮箕,他們對我說,「歇歇吧,慢慢來,體驗到養路工人的辛苦了吧,幫我們抬沙土可以落後,功課不能落後」。父母在炎熱八月路邊的囑託,成了我日後學習的動力。

年輕時的母親有一副寬厚肩膀,無數個夜晚,她用身體遮掩著燈光,把我遮在暗處,讓我安心入睡。我常常夜裡醒來,醒了不弄出聲響,看母親在燈下全神貫注的神情,看她在一塊布上飛針走線或是拿著一坨毛線繞來繞去的手,那雙手,就像是圍繞著昏黃燈光上下飄飛的一對蝴蝶,飛著飛著,就化成了濃濃的愛意。於是,在母親納鞋底、織毛線的每個夜晚,我都是帶著一臉的愛意幸福地睡去。母親因為長年在昏黃的燈光下做手工活,雙眼視力嚴重下降,四十幾歲時織毛線、納鞋底、縫縫補補的活就幹不了了,長期需要滴眼藥水。

1994年左右,父母兩人的工資加起來不到一百,有時候一年到頭我們一家三口不買一套新衣服,我還記得上幼兒園時,有一次我向母親爭要新衣服,我說「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起生活在四合院裡的小夥伴都有好看的衣服、有花裙子,我就三件毛衣、幾條褲子,換過來穿換過去穿,我也要穿漂亮衣服、漂亮裙子。」因為蠻不講理地爭比,不聽母親講道理,於是我被母親狠狠打了一頓,我哭,母親也哭,從那以後,我再也沒主動要過一次新衣服,母親買,我就穿,不買,我也不強求。我們一家人衣物不多,一件衣服,更是常被母親用到了極致。剛開始穿在身上,後來實在沒法繼續補丁或是太小無法穿的時候,用來剪成條紮成拖把拖地,一直到布條磨損散落時才扔掉布條,接著又補充另一些布條,新一把拖把又誕生了。她從來不輕易將衣物、上手的一件家什丟棄,除非到了確實沒法穿沒法再用了。後來慢慢地,父母的工資漲了,生活條件好了,母親偶爾會買個新拖把,不過,現在家裡衛生間牆上還掛著一把母親用舊衣服扎的拖把,就連去年我生寶寶,寶寶月子裡用的片,也是媽媽用舊的純棉被單、純棉衣服裁剪成的,經清洗蒸煮太陽曝曬消毒,用起來倒也軟軟的,比紙尿褲省錢。

父親因為年輕時手腳長年皸裂又沒有保養好,加之四十多歲患痛風,現在上了年紀,天氣變換,尤其到了冬天,手腳關節疼痛厲害,腳底的繭子還會裂開。父親手腳疼時,剛開始吃藥可以緩解,後來需要打點滴,好幾次我帶他去醫院治療,五十多歲的他,拄著拐,看腿腳、看背影,仿佛已到了古稀之年。父親毫無怨言,常常為我給他買藥,帶他去醫院看病,偶爾為他和母親洗次衣服做頓飯而感動,會和小區裡的叔叔阿姨、病房裡的病友誇我孝順。父親的話令我臉如火燒,與他和母親的傾心付出相比,孝順二字是多麼沉重的詞語。

擔當、堅持、感恩、勤儉、孝順,就像一粒粒承載著愛的種子,被父母揚手灑進了我的心裡,如今這些種子已經生根發芽。

丈夫於我

我來自雲南會澤,丈夫來自河北唐山,因為工作,我們來到了東川,我是一名為臨床一線服務的醫務工作者,丈夫是一名為人民服務的公僕。2017年7月,我和丈夫在工作中相遇,或許愛情源於一個緣字吧。丈夫的父母我的公公婆婆也和我的父母一樣,是普通工人,靠雙手勞動生活,可能因為我和丈夫從小的生活環境、接受父母教育的方式差不多,我們兩的脾氣秉性相似、愛好相同,在一起很有默契,心有靈犀。我們在認識後的第422天走進民政部門登記結婚,登記後的第52天,攜手在第二故鄉東川走進婚禮殿堂。婚後第十個月,我們的寶寶誕生了。因為丈夫長得白胖可愛,我稱呼他「豬小屁」,他稱呼我「媳婦」,在我的記憶裡,他一次也沒叫過我的名字。

從相識、戀愛、結婚、生寶寶到現在,丈夫幾乎每天加班,整理卷宗,寫提綱,準備匯報材料等等,感覺好忙,可是又不清楚也不能問他在忙什麼、忙出了什麼成果來。剛認識他時,我會帶本書陪他加班;領了結婚證的第二天,他被抽調到昆明參與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因為工作性質,我和家人只知道他在昆明,不知道他在的具體位置,也不知道他在做什麼、什麼時候回來,我們的婚禮是我和家人籌備的,丈夫就只在舉行婚禮儀式時回來了三天;2019年春節,他回來了四天;就到2019年9月我生寶寶時,他終於趕來守在了雲大醫院產房門口,終於安心陪在了我和寶寶身邊,待我出院時,他剛好結束昆明的工作,我們一家人回到了東川。

其實,他本可以留在昆明更好地發展事業,為了我和寶寶,他心甘情願留在東川、留在我們身邊。我偶爾會對他說,「媳婦拖累了你。」他說,「一家人,就得在一起。」

丈夫除了工作沒太多業餘愛好,偶爾喜歡收集銀幣、收集郵票、看書、聽相聲,也不大愛說話,不抽菸不喝酒,不打麻將不打牌,是個安靜無趣的人,和我一樣。他除了工作,其他時間幾乎陪在我和寶寶、我父母身邊,周末和我一起爬山、走路、鍛鍊身體,一起洗衣服做家務,一起遛娃,一起逛菜市場,一起燒菜做飯,他揉的面好,做的饅頭、千層餅好吃;和我一起陪父母聊天,周末約上親戚朋友、帶著父母、寶寶外出遊玩;每周兩天會給遠在唐山的父母開視頻、打電話,問問他二老的身體、近況;或許因為生活需要儀式感吧,屬於家人的每一個特殊節日丈夫都記得,只要他在,都會準備禮物陪我們一起慶祝,好幾次我都覺著意外,有些感動,他本是無趣的人,怎麼也會有細膩浪漫的一面,我需要好好發現好好感悟。

陪伴、真實、用心、寬容,是丈夫賦予我的愛情,是丈夫賦予我和家人的幸福。愛情、幸福的紀念物不是手錶、項鍊、鮮花,也不是甜美的文字、照片、食物,最珍貴的是彼此留在對方身上的如同河川留給地形的所造成的改變,它可以是轟轟烈烈的儀式,也可以是心照不宣的磨合,都是最美的浪漫。

我於孩子

當下的許多家庭結構,要麼「4+1」(四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要麼「6+1」(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眾星捧月般呵護,哪裡容許孩子受半點委屈?在過度呵護下成長的孩子,很快就成了易碎品,稍不小心,從身體到心裡都會瞬間支離破碎。孩子完全成了大人意志的產物,而非一個完整的人。

很多次,看著身邊經過的一個個行色匆匆、神情淡漠的孩子,我會不自覺地想起自己小的時候,那時候父母工作辛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上了年紀,又在的遠,無暇顧及我,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些,但我在小鄉村裡無憂無慮自由隨性地成長。爬樹、撿菌子、下河、撈魚……有一次拿著一根炸砂石用的雷管在火爐邊玩了一上午,幸虧被鄰居奶奶看到,及時搶走收了起來;有一次撈魚掉進池塘,頭朝下腳朝上,還好被剛放學路過的初中學生救起;上小學時,經常和男同學打架,打贏了不哭,打輸了打疼了哭了,不告老師也不告家長。相比現在的孩子,小時候的我,感覺父母都不怎麼管,偶爾甚至感覺自己不重要。我受的唯一的約束來自於父母的道德規範:自尊、自重、自信、自愛,誠實、善良、守禮、忍讓!父母從不多言,也不與人斤斤計較,和鄰裡相處融洽。從小到大,我從未見他們與人紅過一次臉。他們一直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乃至我的孩子。

因為受父母的耳濡目染,我非常信奉「身教重於言教」。面對喧囂的社會,很多人都把孩子的成績奉若神靈,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挖空心思變相地培養著孩子,卻漸漸遺忘了孩子們的心靈塑造。鑑於此,雖然我的兒子現在才十個多月,我打算強迫自己要事事以身作則。無論是穿衣,還是吃飯;無論是刷牙,還是洗碗;無論是畫畫,還是閱讀;無論是體育鍛鍊,還是鋼琴。在孩子行為習慣的一步步養成過程中,我甘之如飴地受著來自父母親的恩澤。

我希望,雨天,撐著雨傘和兒子在綠茵草場戲水;夏夜,和他一起在草叢裡尋找螢火蟲;午後,陪他在體育館遊泳踢球溜冰;臨睡前,和他坐在陽臺讀小王子的故事,數天上的星星。我希望,兒子從出生開始臉上都掛著燦爛的笑容,笑聲一點就燃,空氣中都是自由的味道。我希望,和兒子聊天時,不自覺地被他天馬行空、恣意汪洋的想像力給懾服。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行投射在孩子身上。我想,最好的教育應該是春風化雨似的,讓孩子慢慢地長成自己。好的家風應該源自於寬鬆自由的家庭環境、開明懂事的父母,以及父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打造出來的家庭氛圍。

2020年8月10日

一封家書,一段故事,弘揚家風,傳承家訓。

正如楊雯同志開篇的一段話,家風的形成來自示範,來自宣揚,來自繼承。聞一言以醒,經一事以悟,言傳身教得真論,身體力行獲良知。可以是融於血脈,刻入心靈;也可以是潛移默化,風起樹動。

父母、丈夫、妻子、兒女都是相互學習進步的榜樣,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身邊的人,良好的家風猶如一個正向的良性循環,讓家庭成員每一個舉動,每一件事,每一句話都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提升,共同朝著幸福美滿的生活邁進。

感謝楊雯同志的投稿,讓我們共同感受和學習好家風、好家訓。

你想聆聽更多家庭的故事嗎

「家風故事匯」系列展示活動

帶你感受家庭的力量

來源:昆明市婦聯、雲南兒童網

原標題:《【家風故事匯】第四十三期|楊雯:家風,潤物細無聲(外三章)》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家風故事匯」上線:50位古今名人的200個家風家教故事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28日電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策劃組織,新蕾出版社傾力打造的大型家風家教公益融媒體項目「家風故事匯」在新華廣播、學習強國APP、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頻客戶端雲聽、中國婦女網、女性之聲、網易、喜馬拉雅有聲平臺等重磅推出。
  • 「家風故事匯」上線,匯集近200個古今名人家風故事
    12月28日,澎湃新聞從全國婦聯獲悉,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策劃組織,新蕾出版社傾力打造的大型家風家教公益融媒體項目「家風故事匯」上線,精選匯集了50餘位古今名人近200個優秀家風家教故事。
  • 「家風故事匯」上線 講述50餘位古今名人家風家教故事
    本報北京12月28日電 記者王海磬28日從全國婦聯獲悉,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由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策劃組織,新蕾出版社傾力打造的大型家風家教公益融媒體項目「家風故事匯」近日在各大網絡平臺上線。
  • 家風故事匯② | 窮且益堅 胸懷天下——範仲淹
    家風故事匯② | 窮且益堅 胸懷天下——範仲淹 2021-01-06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欒川縣:「大手」拉「小手」 家風建設齊步走
    今年以來,欒川縣注重家風教育從孩子抓起,開展家風建設「大手」拉「小手」等活動,通過家風共建將廉潔家風的理念帶回家中,影響每一個家庭,再通過每一個家庭成員影響身邊的同事、朋友乃至整個社會,從而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 【家風故事匯】第三十一期|共讀名人家風故事:《我是個不孝的遊子...
    昆明市婦聯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為工作目標,圍繞「傳承好家風好家訓」主題,結合2020年尋找昆明市「最美家庭」活動,5.15「國際家庭日」、「家風家教主題宣傳月」,推出「家風故事匯」系列展示活動,通過講述「名人家風故事」、「模範家庭故事
  • 家風故事匯 | 有志有恆 心正文正——曾國藩
    家風故事匯 | 有志有恆 心正文正——曾國藩 2021-01-12 15: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美家教家風故事」獲獎名單公布
    > 3月20日至4月15日,市婦聯、市文明辦、市教育局聯合在全市開展了「最美家教家風故事」徵集活動。
  • 【TY*喜閱】相約星期二家風故事會
    俗話說,家風好 ,則人心正,父母慈, 兒女孝,婆媳睦, 妯娌和,子孫賢,家風不好,則父母惡 ,子不孝 ,孽孫生。                    很感恩田園幼兒園開展的家風活動,我們芽芽一班自開學以來一直以「言傳身教」為家風主題,帶動家庭培育好孩子,我們家長和孩子都非常受益。
  • 什麼是家風,好家風是孩子成長基石,好家教矯正「熊孩子」3建議
    家風往往體現在有德望的祖先,定下的家規和家訓之中。無形的家風被有形的家教承載,祖輩傳父輩,父輩傳子輩,孫輩,代代相乘,綿延生息。小區育兒群的菁菁媽說:「好家風是最貴的不動資產。家風好的父母,勝過萬千名校,他們才真正是孩子健康人格的締造者。健康良好的家風家教,對培養孩子們健康人格十分重要的環節。
  • 【家風故事匯】第六十三期|李若嵐:誠信友善、伴我成長
    【家風故事匯】第六十三期|李若嵐:誠信友善、伴我成長 2021-01-08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家風如春雨,潤物細無聲,一起看朝陽這個家庭如何傳遞著小家大愛
    生活中,一家四口相親相愛,他們關心鄰裡,和睦友善,家風如春雨,潤物細無聲,這個家庭在平凡生活中傳遞著小家大愛。2020年,謝靜一家被評為年度「十大首都最美家庭」。夫妻同心奮戰抗疫第一線2020年春節,與往年不一樣,一場突然暴發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
  • 精彩~這些家庭家教家風故事,值得分享!
    家庭是人生第一個課堂 人們生活在家庭中耳濡目染 家風潤物細無聲 比具體的教育活動 給人的影響更為深刻而持久 良好的家風 可以使人朝積極方向發展
  • 家風故事展播 | 歲月裡的家風故事,我來講,你來聽~(二)
    寒假將至,針對廣大兒童家庭親情關愛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大邑縣婦聯精選「好風傳家」有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為大家帶來了「四送」活動中的「送家風故事」活動,以喚醒父母因長時間外出打工而忽略的對孩子的愛,送去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廣大兒童特別是孤兒、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關心關愛。
  • 【展播】立家規家訓,講家風故事(四)
    在2020年全縣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月活動中,黃梅縣紀委監委、黃梅縣婦聯在全縣範圍內徵集了一批「家規家訓」和「家風故事」。自9月21日起,我們將對徵集到的優秀作品進行宣傳展示,敬請關注!1家風故事在與父母一起種養花草過程中,培養了我的細心,磨礪了我的耐心,鍛鍊了我的毅力,這本身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家風薰陶,我得益於細心、耐心、毅力,工作能力和學習能力不斷增強,2016年被授予黃梅縣愛崗敬業模範,2017年被授予黃梅縣優秀共產黨員,2019年被授予黃梅縣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等殊譽,既是對我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的鞭策,一路走來,腳踏實地,勇於擔當,尤其2017
  • 洞頭區」好家教•好家風•好家訓「作品徵集結果公布
    現將結果公布如下:類別獎次家庭姓名作品名稱美術類一等獎王潔靈家庭家庭平安,幸福之源二等獎王松家庭家風故事莊建紅家庭闔家幸福沈曉蔓家庭鄰裡好·一家親三等獎許愛花家庭感恩母親倪偉婭家庭成長的故事林鈞潔家庭>左宗棠家風對聯張元豐家庭家風家訓格言楊燕燕家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們的「楊家」家教朱海東家庭朱子家訓三等獎黃培培家庭清正
  • 【家風故事】周恩來同志的家風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家庭、家教和家風建設有許多重要論述,家風家教建設的重要意義成為全社會共識。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千百年來,中華優秀文化通過一代代家庭長輩的言傳身教和家風傳承,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
  • 家風故事展播 | 歲月裡的家風故事,我來講,你來聽~(一)
    寒假將至,針對廣大兒童家庭親情關愛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大邑縣婦聯精選「好風傳家」有獎徵文比賽獲獎作品,為大家帶來了「四送」活動中的「送家風故事」活動,以喚醒父母因長時間外出打工而忽略的對孩子的愛,送去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廣大兒童特別是孤兒、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關心關愛。
  • 【地評線】感悟家風讀本蘊含的人生智慧
    全書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關於「注重家風建設,引導黨員、幹部修身律己、廉潔齊家,培養現代文明人格」的重要部署,注重採寫與點評相印證、剖析與警示相結合,事理並重、情理交融、圖文並茂。  有人說,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就有什麼樣的價值追求。家風傳承著一股濃烈的文化氣息,身處其間的每一個人都受其影響。
  • 把愛帶回家之「送家風故事」‖家風家教短視頻(三)
    把愛帶回家之「送家風故事」‖家風家教短視頻(三) 2021-01-15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