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傘的歷史有千年之久,而最近發布各種智能產品已令人眼花繚亂的小米,又想挑戰一下這個古老又經典的發明,鈦媒體作者發現小米已悄悄申請智能傘專利,來看這智能傘究竟能玩出什麼新花樣吧~
鈦媒體註:傘,作為日常生活必備的工具之一,已成為人們出行遮陽、擋雨、雪不可或缺的好幫手。若扒一扒這個經典發明的歷史,或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000年。
傳說,魯班的妻子云氏發明了雨傘,為丈夫在不同季節、天氣的出行提供了防護。到了18世紀,常日生活在陰雨綿綿中的英國人才開始使用此工具;起初曾一度是女人的專用品,而後男人才開始使用。在很多電影和文學作品中,傘是傳統的英國生活方式的象徵。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這種傳統、古老而又經典的發明被再改造,還可能是什麼樣子?
鈦媒體作者專利專家高錦榮在國家專利局資料庫裡發現,過去兩年,各種智能家居和可穿戴產品發得令人幾乎眼花繚亂的小米——在今年8月,又悄悄申請了一個智能傘專利。
從專利情況看,小米智能傘的原理,是保證在有效遮擋風霜雨雪的情況下,通過調節傘的遮擋面積,更好的適應使用者不同的需求,避免遮擋視線,減少安全隱患。小米提供的這種新的傘的使用方式,不得不是一種挑戰。
通過鈦媒體從國家專利局獲得的這份權利要求書,來看一看這小米智能傘的原理究竟是怎麼用的:
據這份專利說明,所述傘包括 :傘布(如上圖 01 所示),傘柄(02)、控制模塊(03),其中,傘布包含依次疊加且活動連接的透明傘布(011)和不透明傘布 (012);控制模塊與不透明傘布連接。
所述不透明傘布由 n 個扇形的扇葉組成,該 n 個扇葉的圓心重合, n 為大於 1 的整數。這 n 個扇葉中的每個扇葉的半徑所在邊通過第一連接件與所述透明傘布活動連接,每個所述第一連接件與所述控制模塊連接,按照光線調節指令,不透明傘布可改變遮擋透明傘布的面積。
以下為幾項具體構件說明:
8 個攝像頭可以沿設置在內層的透明傘布 011 的邊緣均勻分布
所述傘還包括 :至少一個攝像頭(如上圖 04 所示),所述至少一個攝像頭設置在不透明傘布和透明傘布中的內層傘布上。其中,至少一個攝像頭與所述控制模塊連接。
該傘還包括 : 設置在所述傘柄上的控制按鈕(05),所述控制按鈕與所述控制模塊(03)連接。
通過攝像頭確定使用者視線方向,可調整遮擋面積
這是如何實現的呢?在內層傘布每片扇葉的邊緣,均勻安置了攝像頭,用來採集人眼圖像 ;根據該人眼圖像,可確定人眼視線方向,從而判斷人眼視線方向是否與不透明傘布存在交叉。當交叉存在時,生成光線調節指令,減少不透明傘布對透明傘布的遮擋。當交叉不存在時,檢測該不透明傘布的面積與該透明傘布的面積之差是否大於預設面積閾值,生成調節光線指令,增加或減少光源。
扇葉根據指令調整位置每片扇葉半徑的所在邊通過連接件與透明傘布活動連接。在光線調節指令指示下,使每個扇葉的半徑所在邊向遠離該透明傘布的方向轉動,增加該不透明傘布對該透明傘布的遮擋;至少一個扇葉繞該每個扇葉的半徑所在邊向靠近該透明傘布的方向轉動,則減少遮擋,增加光線。
可選的按鈕設計方案(數字版可調節每片扇葉位置,高中低版根據三個檔的光照程度進行調節)
看了這個專利你有什麼想法?如果有智能傘你會買一把嗎?歡迎給總在發現新鮮玩意的鈦媒體留言啦。
不過,以後下雨的時候,如果街上人手一把智能傘,那無數默默按照主人要求調整光線遮蔽面積的「智能傘」場景,想像起來,怎麼還感覺蠢萌蠢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