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一般特指的是黃山風景名勝,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旅遊景點,其實黃山所在的黃山市,原先的名字叫做徽州,黃山風景區作為徽文化圈的一部分,其文化底蘊總是被怡人的景色掩蓋,內涵一直被人忽略,今天通過一些老照片來說說黃山景色之外的東西。
這是解放前黃山山腳下湯口的老照片,照片拍攝的時候是枯水期,大塊的山石鋪在和床上,一座木質的架橋連接兩岸,看兩岸河提的衝刷痕跡,水流應該不是太大,但是應該很急。
兩岸的房屋以徽派的馬頭牆為主,也有一些普通的斜頂房子,但是應該能看出來都是質量不錯的磚房,當地百姓生活應該算是不錯的。
畫面的遠處就是巍峨的黃山了。黃山其實是一座山脈,我們說的黃山風景區其實是黃山山脈最高峰及其附近的山峰。
第一張照片經常看到,第二張照片看到的人不多,這其實也是同一個作者拍攝的黃山湯口,只不過這次是以山村為主體。
依水而建的山村,在似霧若煙的氛圍下,顯得寧靜和祥和,這樣的景色在除了黃山風景區之外的徽州地區還是經常能看見的,至於為何黃山風景區周邊看不到了,無它,改建多裝人爾。
去過黃山分景區的,都知道有一座慈光閣,其實慈光閣是1963年全面維修之後才有的,在此之前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在如今慈光閣大雄寶殿的地方,玄陽道人建立了硃砂庵(庵可不是尼姑住所,不要被影視劇迷惑),這玄陽道人的徒弟後來轉普門大師,就把硃砂庵改建為慈光寺,在萬曆時期,皇帝敕匾額為「護國慈光寺」,到了1737年被一把大火毀滅了。
其實黃山本來就是道教名山,最早叫黟山,相傳黃帝在此修道羽化,到了唐朝,不少王族分封在此,直到唐玄宗一封聖旨把黟山改成了黃山。
依據《徽州人口志》記載,在黃山搞大開發最早的恐怕就是唐朝的一些王族了,他們發現了這裡的溫泉,就在這裡建了不少泡溫泉的建築(貌似唐朝人很喜歡泡澡啊,日本人把澡堂叫湯,是不是從這裡繼承的)。
照片中的建築是茶亭,供路人休息使用,我倒覺得這個更像現在的公交站,因為以前都是五裡一亭,每亭一般都會有茶水鋪和腳力鋪,這個進山的亭子都符合這些描述。
那時候黃山上的植被看起來不多,但是看起來有名堂的建築好像不少,這些建築叫什麼,我忘卻了,明明記在了記事本上,最後還是忘記了,需要見多識廣、樂於助人、好為人師的讀者朋友們幫忙辨認了。
如今到黃山旅遊,很多人抱怨路難走,太危險,殊不知這已經是無數代人優化的結果,以前的道路有多難,看看這張照片就知道了。
據說這是蓮花峰的上山道路,有些路幾乎就是硬在巖石中擠出來一般,頗有直上直下的意思。
在黃山山上,現在有個獅子林酒店,這就是獅子林酒店小時候的樣子。
獅子林酒店所在有沒有獅子不清楚,但是所在山峰叫獅子峰,據說是明朝萬曆年間,雲遊到此的五臺山僧人,被此處氣勢所吸引,便在此修行,到了1681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年終於建成了觀音庵。
我記得上次入住獅子林的時候,好像注意到有一個有關此事的遺址和介紹,但是那時候全然沒有意識到獅子林的來歷。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想要在山上修行,首先要問問你的荷包答應不答應。
這時位於玉屏峰的文殊院,應該是普門大師(釋惟安)修建,沒錯就是收了玄陽道人弟子建了慈光寺的那個。別的不說,普門大師理財的能力絕對一流,不然怎麼能在這山頂和山下同時建立兩座寺庵?
現在去旅遊的人是看不到文殊院的,因為在文殊院1952年被毀(怎麼毀壞的?),1955年在原址建成玉屏樓賓館。
黃山旅遊,很多人總結了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卻忽略了黃山這有韻味的文化加持,我猜測這可能是為了和齊雲山、九華山的旅遊定位有關吧!畢竟道教名山、佛教名山離黃山都太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