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與曹睿,司馬懿更怕誰?他二人任一人多活20年,還會有晉朝?

2020-12-25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可以肯定的說曹丕、曹睿才能自然不能和曹操相比擬。但是曹丕和曹睿的能力我們不妨分述之。

一、曹丕繼位前的政治傾向

曹丕主要是一代封建帝王,而不僅僅是個普通的文人學士。因此,其思想、行為方式的通達,必然更多地影響到他的政治傾向和統治「作風」。發生在建安十四年(209)的田疇辭封事件?,第一次較為明確地表露了曹丕的政治傾向。

田疇,右北平無終人,曾為幽州牧劉虞從事,年少知名。曹操北徵烏丸,田疇為嚮導立功。曹操論功,封疇亭侯,邑500戶,疇固辭不受。其後曹操徵荊州還,「追念疇功殊美,恨前聽疇之讓,曰:『是成一人之志,而虧王法大制也」。因而提出以前爵封疇。

田疇上書以死自誓,絕不肯受。由此引發出如何處理田疇辭封事的朝廷爭議。

《三國志》卷一一《田疇傳》記載:

有司劾疇狷介違道,苟立小節,宜免官加刑。太祖(曹操)重其事,依違者久之。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議,世子以疇同於子文辭祿,申胥逃賞,宜勿奪以優其節。尚書令荀彧、司隸校尉鍾繇亦以為可聽。

曹操堅持加封田疇,固然因其功勞很大,更重要的是要維護「以庸制祿」的原則,不願因一人而「虧王法大制」。這是一種法治態度,強調的是國家制度的統一性和嚴肅性。「有司」彈劾田疇,建議「免官加刑」,正是秉承曹操旨意。曹丕以「世子」身份參與議論,他把田疇辭封與古人的高義行為相提並論,建議勿奪其志而優獎其節操。

這個意見得到了荀彧、鍾繇的支持。這是曹操集團內部有關治國之策的一次政見交鋒。《田疇傳》注引《魏書》摘要載錄了曹丕等人的議論。曹丕謂「免官加刑,於法為重」,希望在執法方面打些折扣;而荀或認為「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期於為善而已。故匹夫守志,聖人因而成之」,更從「聖人」之治的觀點出發,要求成全田疇之志。就曹丕而言,他未必像荀彧那樣從「聖人」之治的角度看問題,但他不贊成依法處置田疇,表現出通達的政治態度,而這正是對曹操厲行法治的偏違與背離。

從另一方面說,田疇辭封反映的是東漢時期盛行的名士行為,這類行為受到世家大族的讚賞,曹丕與大族出身的荀彧、鍾繇觀點接近,說明其「慕通達」是符合大族志趣、利益的。

以上議「田疇辭封」,都發生在曹丕即位稱帝之前,說明他在有關國家大政方針的問題上已經呈現出廢弛名教、容忍個性自由,以及背離法治、放任世家大族的傾向,正是其「慕通達」在政治方面的最初內容。循此線索,我們可以對曹丕在位期間的主要施政措施作進一步考察。

二、曹丕繼位後的政治作為

大凡帝王統治國家,主要在於確立治國方略和選馭將相,即以何方略治理國家,以何準則選馭將相。曹丕也不例外,當他篡漢登基後,首先考慮的就是確立一套適應新形勢的統治思想。

《三國志》卷二《文帝紀》注引《魏書》稱:「(文帝)常嘉漢文帝之為君,寬仁玄默,務欲以德化民,有賢聖之風」;並曾撰著《太宗論》,褒讚漢文帝有「大人之量」。看來,曹丕決意做一個「寬仁玄默」的守成之君,採取比較寬鬆的統治方式;進一步說,他力圖採取「寬仁玄默」的治國方略,即在新形勢下實施「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

但是,曹丕繼承曹操的基業,是個政治上成熟的守成之君,曹操成功的法治之術,他不會也不能貿然廢棄;而曹操「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教令,為他在新形勢下實現由「賞功能」到「尚德行」的政治轉變,提供了理論依據。

因此,曹丕統治時期,實際上一面因循法治,一面積極倡導儒教。最高治國方略與實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脫節,以及實際政策措施存在儒法矛盾,給曹丕施政造成了困難。

還在曹丕稱魏王的那幾個月裡,就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全面推行九品官人法。據近人研究,這項制度實際萌芽於曹操統治的建安年間,本意是使選舉「核之鄉閭」,同時有加強中央對地方輿論控制的意圖。

曹丕在位期間,「儒雅並進」,而先前那些以「事能」進用的官員,大多「冗散裡巷」。他倡導儒學,下詔封孔子後代孔羨為宗聖侯,奉孔子祀;令魯郡修復舊廟,「又於其外廣為室屋以居學者」。黃初五年,又恢復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

他還把崇儒的政治傾向貫徹到吏治之中,曾按官吏是否持有「儒術」劃界,分別稱作「駁吏」、「純吏」。曹丕所做的這些,表明他致力於恢復一個崇尚德行的治平之世。然而,他這樣做的實際情形和效果又如何呢?

明帝時傅嘏著文稱:

方今九州之民,爰及京城,未有六鄉之舉,其選才之職,專任吏部。案品狀則實才未必當,任薄伐則德行未為敘。

傅嘏說的是當時情況,但淵源卻在黃初。按他的說法,九品官人法創立後,從來就沒有在恢復鄉舉裡選的基礎上施行,吏部掌握的「品狀」、「薄伐」,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人才的實才和德行。如此選舉,不但人才良莠不齊,也無法做到崇尚德行,獎勵風俗。另據史載,太學自初立至明帝朝,鮮有成就,「是以志學之士,遂復陵遲,而末求浮虛者各競逐也」。看來,曹丕崇儒,也有名少實,更談不上由此達成名教之治。

按照曹丕的設想,官員在出據州郡之前,都要先歷散騎,以便親聆教誨,知治民「指歸」,從而普遍提高州郡長吏「宰官治民」的素質。又據史籍記載,「是時,散騎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選」。因此,這個構想的實質,一方面是加強對地方州郡的控制,一方面是促成刺史、郡守的儒士化,仍然屬儒法並用的基調。可是,以天下州郡之多,這個構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充滿了浪漫色彩。這是一則充分反映曹丕施政特色的實例。

以曹氏、夏侯氏宗族為核心的「譙沛人」,是曹操創業過程中的一支骨幹力量,他們主要是掌管軍事,在軍隊中擁有強大勢力。繼續倚仗曹氏、夏侯氏宗族等誰沛人,是曹丕的一項基本政策。

延康元年(220)曹丕即王位及稱帝(改元黃初)之後,拜夏侯惇為大將軍,居武職之首;曹仁為車騎將軍,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曹真為鎮西將軍,都督雍、涼州諸軍事;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都督關中;曹休為鎮南將軍,都督諸軍事;夏侯尚為徵南將軍,都督南方諸軍事,分處方面之任;許褚為武衛將軍,都督中軍宿衛禁兵。

以上授職大體遵循著曹操唯才是用的原則,但也存在問題。比如,夏侯「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僅因年少時與曹丕親密,就被授以方面重任。夏侯尚因與曹丕親善而結為「布衣之交」,除被授予重任外,還特見寵待。

曹丕曾賜夏侯尚手詔云:「卿腹心重將,特當任使。恩施足死,惠愛可懷。作威作福,殺人活人。」被蔣濟稱為「見亡國之語」。曹丕對夏侯楙不因材授職,對夏侯尚以「作威作福,殺人活人」相縱容,都表現了通達不羈、背離法治的一面。

構成統治集團核心的另一部分人主要是曹丕為太子時的知交。陳群、司馬懿、吳質、朱鑠都是曹丕的心腹親信。陳群是潁川荀、鍾、陳三個大族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荀彧的女婿。荀彧、荀攸去世後,陳群進位魏侍中領漢丞相東西曹,成為「潁川集團」的後進領袖。

《三國志》卷二二《陳群傳》稱:「文帝在東宮,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禮。」在此之前或同時,曹丕與荀彧、荀攸、鍾繇等都深相結納。曹丕稱帝後,陳群實際居宰輔職任;從曹操、曹丕與潁川集團的關係演變看,這種安排無疑是曹操聯合潁川集團政策的延續。

司馬懿等人的情況則不同。司馬懿最初拒絕曹操闢召,後勉強出仕,但未受重用。司馬懿發跡緣於他親附曹丕。據上引資料,他任太子中庶子時,「每與大謀,輒有奇策」。所謂「大謀奇策」,王鳴盛認為就是「篡漢陰謀」,說明他因參與篡漢密謀而深得曹丕信重。曹丕稱帝後,司馬懿位望日隆,與陳群對掌朝政。此外,吳質官至振威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居方面之任;朱鑠官至中領軍,為中軍主將,都受到重用。

在曹丕與其東宮「四友」的關係中,反映出背離名教又不遵奉法治的傾向,而他對司馬懿信重的程度,尤其引人注目。

黃初五年、六年,曹丕兩次南徵孫吳,授命司馬懿鎮守許昌,錄尚書事。黃初七年,曹丕去世前,遺詔司馬懿與曹真、陳群輔政,並詔太子:「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確定了司馬懿的顧命大臣地位,從而奠定了司馬氏勢力發展的權力基礎。

如果說曹真、陳群的元勳地位是自曹操以來倚仗譙沛人、聯合潁川集團政策的產物,那麼,司馬懿的崛起完全是曹丕寵信的結果,更何況曹丕在位期間,司馬懿並無任何重大作為。正因如此,明帝時高堂隆上疏提到「黃初之際」,猶有凜然之意,他提出「宜防鷹揚之臣於蕭牆之內」,建議對前朝的失誤採取補救措施。

總之,在選拔將相、組成統治集團核心這類重大決策方面,曹丕存在著超出法治、名教的「通達」傾向。「

東漢政權的瓦解宣告了名教之治的崩潰,各種治世救弊的社會思潮應時而生。建安年間的當權者曹操從現實政治出發,實行「名法之治」。

他以強有力的措施,「破浮華交會之徒」,「整齊風俗」,「重豪強兼併之法」,「唯才是舉」,通過這些手段,強化了集權統治。不過,曹操本人也知道,他的這套做法不可能長久堅持下去,因此,他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雙重準則,一旦時勢變化,一切都將回復到以前的老路上去。

曹操當權時,曹丕已經參與政事,他對曹操的所作所為和這個時代的矛盾是清楚的。當他篡漢登基後,實現由「賞功能」到「尚德行」的政治轉變,已是勢所必然。但是,曹操的一些法治措施,既然行之已久、並正在發揮作用,自然不能遽然徹底廢棄;而名教之治業已崩潰,客觀上不可能立即恢復,況且,曹丕以漢臣篡漢,違反名教的忠君之義,主觀上也不便倡導名教。曹丕以「寬仁玄默」、尊奉黃老為最高宗旨,實際上有調和儒、法,混一統治思想的意圖。

三、曹睿的政治作為

《三國志》卷三《明帝紀》注引《世語》載,魏明帝曹睿即位後,召見侍中劉曄,交談盡日;劉曄出見眾人,稱明帝「秦始皇、漢孝武之侍,才具微不及耳」。劉曄素以知人著稱,其看法應當有一定的道理。

無獨有偶,陳壽為明帝作評云:「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明帝營造「宮館」,乃是「追秦皇、漢武」。對照劉曄、陳壽的看法,兩人都是把魏明帝視作秦始皇、漢武帝那樣的君主。秦皇、漢武皆師心自用,專制用權,秦始皇尤其以嚴刑峻法著稱,稽諸史實,魏明帝是否也有類似的舉措呢?

明帝本紀注引《魏書》稱其未即位前,「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這就預示著他登基後有可能採取法治方針。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

太和三年(229)十月,明帝改平望觀為聽訟觀,他常說「獄者,天下之性命也」,每至決斷大獄,常親臨觀中聆聽。青龍二年(234)二月,為避免鞭刑過重而致人死命,明帝下詔「減鞭杖之制,著於令」。同年十二月,「詔有司刪定大闢,減死罪」。

明帝再三申明寬刑少獄的宗旨,強調「往者按大闢之條,多所蠲除」「而郡國蔽獄,一歲之中尚過數百」,即天下死罪情況依然深重;他要求有關部門「議獄緩死,務從寬簡」,並責成自廷尉以下的各級獄官親自審理死罪案,甚至於他本人也準備介人死罪案的審理事務,力圖通過各個環節減少死刑。以上都是明帝在刑獄方面重視並改善法治的表現。

自秦漢以來,律令相承,累有增益,以至律文繁複,歧互叢生,加上漢儒章句解釋達十餘家之多,議罪時也用作參考,從而給量罪定刑造成許多弊端。明帝為此下詔,規定議罪時「但用鄭氏(鄭玄)章句,不得雜用餘家」。

以後又下詔改定刑制,令司空陳群、散騎常侍劉邵(劉劭)等「刪約舊科,傍採漢律,定為魏法,制《新律》十八篇」;「凡所定增十三篇,就故五篇,合十八篇,於正律九篇為增,於旁章科令為省矣」。通過上述努力,使曹魏王朝的法治條件大為改善。

明帝頗重吏治,體察下情。他曾「聽受吏民士庶上書,一月之中至數十百封,雖文辭鄙陋,猶覽省究竟,意無厭倦」;又曾駕車到尚書省,擬案行文書。在選拔任用官吏方面,明帝注重實際才能,抑黜浮華,主張「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他授命劉劭作《都官考課》,擬實施考績之法,對百官加以督導;雖然事未施行,卻反映了他依法管理官吏的思想。

本紀注引《魏書》稱明帝「料簡功能,真偽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譫毀之端」,應該是實情。此外,在管理軍將及邊郡長吏方面,明帝繼承了前代的成法並有所發展。

大凡任法者必兼用權術,權、法作為重要的統治手段,往往是相輔相成的。魏明帝強化集權統治,專制用權,情況相當突出。文帝曹丕去世前,深恐太子曹睿不能獨立處理政事,遺詔由重臣曹真、陳群、曹休、司馬懿等輔政。

明帝即位後,將以上四人「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並不受其掣肘。他還對前朝的用人任事做法作了調整。安西將軍夏侯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太和二年被徵還為尚書。振威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吳質為文帝寵臣,此人「估威肆行」,太和四年被徵還為侍中。

明帝初即位時的朝政形勢,曾受到敵國君臣的關注,吳主孫權與陸遜、諸葛謹等議事時說到:「聞任陳長文(陳群)、曹子丹(曹真)輩,或文人諸生,或宗室戚臣,寧能御雄才虎將以制天下乎?……今睿幼弱,隨人東西,此曹等輩,必當因此弄巧行態,阿黨比周,各助所附。如此之日,奸讒並起,更相陷懟,轉成嫌貳。一爾已往,群下爭利,主幼不御,其為敗也焉得久乎?

吳國胡綜還因吳質「頗見猜疑」的傳聞,偽為吳質作降文三條。然而,正如裴松之所說,「魏明帝一時明主,政自己出,孫權此論,竟為無徵」。胡綜的偽降文,亦未對曹魏政局產生影響。列明帝用權,頗為注重裁抑臣下和維護自身地位。《太平御覽》引《傅子》載:「魏明帝疑三公袞冕之服似天子,減其採章。」

據本紀載,景初元年(237)六月,「有司奏:武皇帝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樂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應天受命,為魏高祖,樂用鹹熙之舞。帝製作興治,為魏烈祖,樂用章(武)[斌]之舞。三祖之廟,萬世不毀。其餘四廟,親盡迭毀,如周后稷、文、武廟祧之制」。這種「逆制祖宗」、「豫自尊顯」的做法,因違背傳統禮制而遭到後人譴責,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明帝師心自用、自我尊大的一面。

四、曹睿政治之失

魏明帝在運用權、法實施統治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失誤。以下我們對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方面略作考察。

首先,修治宮室,極盡奢華。

太和六年(232),明帝治許昌宮,起景福、承光殿,這是他修治宮室之始。青龍三年(235),明帝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又欲平北芒,令於其上作臺觀,望見孟津,因辛毗勸諫而止。由於崇華殿火災,復立崇華殿,更名為九龍。其時「百姓失農時,直臣楊阜、高堂隆等各數切諫,雖不能聽,常優容之」。

其次,用法峻急,率意而行。

《三國志》卷二四《高柔傳》載:「是時,殺禁地鹿者身死,財產沒官,有能覺告者厚加賞賜。」又任用校事,「喜發舉,數有以輕微而致大闢者」。「景初間,宮室盛興,民失農業,期信不敦,刑殺倉卒」,王肅為此特意上疏勸諫。明帝「又錄奪士女前已嫁為吏民妻者,還以配士,既聽以生口自贖,又簡選其有姿色者內之掖庭」,太子舍人張茂上書規諫,明帝置之不理。上述兩個方面,都是明帝專制用權而擾亂民生之弊政。

再次,在統御百官方面,明帝寵信近侍,疏遠大臣。

文帝在位時,劉放為中書監,孫資為中書令,共掌機密。明帝即位後,更加寵任劉、孫二人。據史載,「時中書監劉放、令孫資見信於主,制斷時政,大臣莫不交好」。蔣濟為此上疏,剖析寵信「近習」的危害,指出「人君猶不可悉天下事以適己明,當有所付」,即應當將權力適當下放給大臣。明帝雖然褒獎蔣濟「忠誠」,似乎並未接受其勸告。

這裡需要指出,明帝是按照「料簡功能」的一貫原則來任用、駕馭大臣的。冗從僕射畢軌推薦辛毗代王思為尚書僕射,明帝不從,因為辛毗雖然「亮直」,卻不及王思能「效力」。陳群以司空錄尚書事,侍中吳質對明帝稱「陳群從容之士,非國相之才,處重任而不親事」?,明帝深表贊同,發切詔督責陳群。

陳群歷任曹操、曹丕,累當重任,雖說是「從容之士」,短於事功,但在群臣中深孚眾望,必定有其過人之處。明帝僅以「功能」一項標準看待他,自然失之偏頗;而以陳群的聲望,發切詔責之,更有失君臣和諧之道。

從另一方面說,明帝統治後期,司馬懿專擅疆場,主持對蜀戰事並率軍討平遼東,也是因為司馬懿擅長用兵,而明帝堅持「料簡功能」的用人原則使然。但是,當時明帝已對司馬懿是不是「社稷之臣」產生懷疑,卻不考慮對其權勢有所裁抑,而是任其發展,視其坐大。這不能不說是明帝昧於形勢,用權不足。

最後,在維護皇權方面的失誤。

以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為代表的曹氏、夏侯氏宗族是曹操創業過程中的一支骨幹力量,以後形成為曹魏王朝的重要支柱。明帝即位後,繼承了這份遺產。但是,曹休、曹真在太和二年(228)、五年相繼去世後,曹魏王朝的權力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親皇室勢力對軍權的控制極大減弱。

客觀形勢要求明帝作出必要的反應。太和五年八月,明帝下詔,令諸王及宗室公侯各領嫡子一人朝聘,始開解除宗室禁錮之端。太和六年二月,改封諸侯王,以郡為國。這表明明帝已經注意到曹休、曹真過世後親皇室勢力削弱的現狀,試圖有所舉措。

後來,明帝又詔孫資云:「吾年稍長,又歷觀書傳中,皆嘆息無所不念。圖萬年後計,莫過使親人廣據職勢,兵任又重。」明帝所說的「親人」,主要是指上述曹氏、夏侯氏宗族;至於宗室,他仍存有疑慮。實際上,明帝確實在這方面有所安排。

當他病重時,最初擬定的輔政班子中,以燕王曹宇為首,有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曹宇是曹操之子,他被明帝授予輔政重任,事出倉促;一旦劉放、孫資搬出「藩王不得輔政」的「先帝詔敕」,明帝便將他罷免。

其餘四人中,夏侯獻、曹爽、曹肇都屬曹氏、夏侯氏宗族,秦朗則是曹操的「假子」,都佔據著中軍要職。然而,仔細考究,明帝在培植親皇室勢力方面所做的工作是相當不夠的。他在位期間,宗室王公「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禁防壅隔,同於囹圄」的情況並無實質性變化。

這顯然是承曹操、曹丕創製著令之餘緒,不願因諸侯預政而敗壞朝綱,事既出於「公心」,我們當然不宜過分指責。

但是,在發揮曹氏、夏侯氏宗族的匡輔作用方面,明帝是可以有更大作為的。查《三國志》卷九《諸夏侯曹傳》,曹氏、夏侯氏宗族子弟中,具文武才略者頗不乏人,如果有選擇地加以培植,授以重任,應該能形成相當勢力,拱衛皇室。

再就上述佔據中軍要職的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等而言,除秦朗曾在青龍元年(233)率軍出擊鮮卑外,其餘三人都不曾有領兵作戰的經歷,因而很難形成持久有效的權勢。各種情況表明,明帝在親皇室勢力明顯削弱的形勢下,雖然認識到了問題的存在,卻不敢大膽決策,著力扶植親信勢力,表現出權謀不足的缺陷。

魏明帝在處理統治集團上層關係,維護皇權方面的失誤較為顯著。當他病重,擬定輔政班子時,這方面的弊病便徹底暴露出來。在確定輔政班子的全過程中,除了劉放、孫資等近臣,夏侯獻、曹爽、曹肇等曹氏、夏侯氏宗族子弟外,竟無一位大臣參與,而明帝改變初衷,最終確定以曹爽、司馬懿輔政,則完全是劉放、孫資一手操縱的。

明帝親近侍、疏大臣的弊端,在此關鍵時刻看得最為清楚。待到明帝去世,齊王繼位,魏室衰微之勢已是積重難返,終於被司馬懿遷移政鼎。後人批評明帝「不思建德垂風,不固維城之基,至使大權偏據,社稷無衛」,是中肯的。

對比以上兩個方面,我們也更加相信,魏室之亡並非由其政治腐敗而喪失民心,實是統治集團上層權力鬥爭的結果。

由此,綜合各方面,曹睿在能力上要比曹丕強一些,但是瑕不掩瑜,我們不能否認,曹睿在身後事安排上的缺陷直接導致魏亡。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曹操,曹丕和曹睿,司馬懿最怕哪個人呢?
    三國人物中,司馬懿在曹魏隱忍一生,最後取代了曹魏,並將天下收入司馬家囊中。司馬懿侍奉過曹操,曹丕和曹睿,但是都沒有過非分之想,沒有造反過。對於曹氏三代人,曹操,曹丕和曹睿,司馬懿到底最怕哪個呢?顯然,從司馬懿的實力水平,曹氏三代人的能力,曹氏三代人的根基這三個方面來看,其實司馬懿最怕的人是曹操。1.司馬懿的實力水平公元208年,曹操任丞相,徵召了司馬懿,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
  • 曹操、曹丕、曹睿這三個人中,司馬懿最怕誰?真實答案你想不到!
    曹操、曹丕、曹睿三人都是英明之主,對臣子有極強的威懾力,不過要問他們三人中,司馬懿最怕哪個,實際上很難回答,因為司馬懿根本不怕他們中地任何一人
  • 託孤司馬懿 曹丕和曹睿做錯了嗎?
    可以說司馬懿就是因為出自太子府,所以在曹丕成魏王甚至是皇帝後,司馬懿才得到了重用,才成為了曹魏的重臣,除了司馬懿是真的很有才能,就是因為在曹丕眼中司馬懿算是他的心腹。或許真的是曹操殺人太多,曹睿比曹丕更短命,在其三十六歲時就病死了,曹睿估計自己都沒預料到,更巧的是此時的司馬懿竟然領軍在外,當時司馬懿官職是太尉其正率領軍隊從遼東回到黃河以北的河內郡駐紮
  • 【鏗鏘三國談】被曹操一家忌憚的司馬懿,曹睿託孤為何還要找他?
    因為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奸佞權臣的形象被最終定格 可如果回首他之前的生命歷程,高平陵之前的他矜矜業業,文成武功樣樣不落,侍奉曹操、曹丕、曹睿三朝老臣幾乎無可挑剔。
  • 司馬家族為什麼能代魏建晉,若曹丕曹睿沒有早逝,司馬懿能篡權嗎
    所以,司馬懿能夠奪權篡位是因為他看到了機會和權力中的漏洞,能讓司馬懿鋌而走險的舉動一定是經他反覆推敲,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成功機率,司馬懿才會不顧一切地出手,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和漏洞,誰又知道司馬懿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呢,就連一世梟雄的曹操,雖然看出司馬懿非常人,不是也沒有對司馬懿有任何舉動嘛。
  • 司馬懿為什麼害怕曹睿?
    但這傢伙天生聰慧,富有進取及反叛精神,當上司的馭力不足時,他的狼性便會猙獰!曹操時代,他還是個渴望成名的憤青;曹丕時期,他只想在眾臣中脫穎而出;曹叡統治,他動了取而代之的野心!一、司馬懿無心也無力反曹丕1、司馬懿僅比曹丕大八歲,加之曹操極為重視對曹丕培養與鍛鍊,曹丕的閱歷、經歷及能力,遠大於同期的司馬懿!
  • 司馬懿為什麼害怕曹睿
    他觀察,曹丕繼承了他的冷酷的現實主義,如果自己未能「奪取天下」,就立曹丕為接班人,他適宜幹這種「篡漢」大逆不道事情!曹植秉承自己充滿可能性的浪漫主義,如果自己已經「取得天下」,就立曹植為繼任者!管理天下,需要載德仁厚!以曹丕的「不擇手段」個性,以及聰慧狡黠,司馬懿至多添麻煩,根本無力成為曹丕的對手!這點曹操非常明白! 3、曹丕對司馬懿有知遇之恩!
  •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不怕曹丕,卻懼怕曹睿?原因很簡單!
    但是曹操終其一生都還沒有稱帝,所以在三國演義故事的後期,司馬懿還幫助了曹操的兒子曹丕奪得了皇位。但是曹家能夠有這般成就,司馬懿可以說是傾其所有。自然,司馬懿為魏國做了這麼多,他在魏國的影響力相比也是非常大的。作為魏國的一名老臣,而且在曹操的麾下盡心盡力,相比曹操的部下都會對這位老功臣信服,而不是會對曹丕盡心盡力。對此,作為皇帝的曹丕也是選擇任由司馬懿自己發展,畢竟曹家的江山也是靠著司馬懿才能夠打下來的。
  • 司馬懿為什麼不反曹丕?
    曹丕在位期間,司馬懿成了他對抗曹氏宗親的工具,被沒有實權。曹丕死前又曾告訴曹睿,讓司馬懿成為權衡宗親和新政的工具,但要一直放著他。曹睿在位期間,司馬懿一直唯唯諾諾,一副忠誠奴才的樣子,可以說司馬懿也是非常害怕曹睿,這究竟是為何?
  • 《軍師聯盟》中的「二貨」曹睿,為何能讓司馬懿十分懼怕?
    毫不誇張的說,曹丕能夠成為世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曹睿深的爺爺曹操的喜愛。曹睿並不是昏君,雖然說在位期間並沒有曹操當年的那種氣魄,但是對於守業也是綽綽有餘了,而且當時司馬懿確實是權勢巨大,但是那還是曹睿給他的,主要還是為了讓司馬懿對付南邊蜀國北伐的諸葛亮罷了,要是在曹睿掌權期間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了,很有可能曹叡就會玩歷史上君臣常玩的把戲,兔死狗烹。
  •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不怕曹丕,為何單單懼怕曹睿?原因再明了不過
    那時的司馬懿只比曹丕大八歲,並且曹操是非常重視對曹丕的培養和扶植,那個時候的曹丕閱歷、經歷還有治國的能力都遠遠的超過了同一時期的司馬懿,司馬懿是有才能的,但他的都停留在理論上,並沒有實踐過,所以,在那個時間段,司馬懿還在和同朝的大臣之間相互爭鬥,他自身的性命和養家餬口都很難有保障,因此,他根本無暇去想爭奪皇位的事情。
  • 曹睿在後期始終驕奢淫逸,為何司馬懿還對曹睿有所畏懼?
    曹睿在公元226年的時候從曹丕手中接管了皇位,成為了魏國第二任老大。無論是在眼光上還是能力上,曹睿都是特別出眾的。在曹睿剛當上皇上的時候,在治理內政方面還是有所成就的。何況不少次都抵擋住了孫權的進攻,還命令人打斷了諸葛亮的北伐計劃,還修改了魏國的憲法,是非常有建樹的。
  • 曹操、曹丕、曹睿這三人中,司馬懿最怕哪個?
    這答案一定是曹丕。好多人覺得司馬懿和曹丕關係好,亦師亦友。這才可怕。伴君如伴虎。 曹操時代身邊文臣武將眾多,曹老闆也壓根不信任這些世族。曹操萬年連荀彧都不信任。司馬懿壓根就沒放眼裡。這就好比上班,董事會開會,你都沒資格參加。
  • 三國歷史上的魏明帝曹睿能力如何,比起曹丕和曹操來,誰強誰弱
    曹操曹丕雖然是曹魏政權的開國皇帝,但他是站在曹操的肩膀上成功的,曹操為曹丕準備好了所有的一切,連篡位進程都走到了最後一步稱魏王,曹丕在曹操去世後,只是順理成章地建立魏朝取代了延續近四百年的漢朝,曹丕的主要能力體現在政治上,奠定了曹魏的政權,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加強了皇權的集中,強化了魏朝的統治,只是曹丕活得太短了,只當了六年皇帝,不然他在軍事上也會有所作為。
  • 司馬懿敢和曹丕爭鋒,為啥不敢跟曹睿爭鋒呢?
    三國中,有一個不遜色於諸葛亮的謀士,甚至遊戲而認為他的謀略在諸葛亮之上,儘管他是三國裡遲來的一位重要角色,但是在整個三國中的地位卻是沒有人能夠撼動的,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司馬懿。司馬懿被認為是在為曹家打天下,殊不知這全部的果實都會被自己收到囊中。起初的司馬懿是跟隨曹操的,後來幫助曹操的兒子曹丕奪得皇位,可以算得上為曹家立下了汗馬功勞。曹丕在位的時間司馬懿身為有功之臣自然是功高震主,但曹丕對於司馬懿的一舉一動倒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誰讓自己的皇位是這位老頭子幫助才坐上的呢。
  • 曹睿託孤給誰?曹睿為什麼沒兒子?
    曹家政權的巔峰時期,也就是從曹操、曹丕到曹睿這三代,為什麼曹睿去世以後曹家就開始走下坡路,最後還被自己的託孤大臣司馬懿給篡權了呢?
  • 曹睿為什麼能讓司馬懿盡忠而不篡位
    很多人都認為他心有異志。但是司馬懿終其一生,也沒有奪權篡位。甚至在臨終之際,還諄諄告誡兩個兒子不可輕舉妄動,以免玷辱他的清名。受此約束,他的小兒子儘管「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在有生之年也還是沒敢奪權篡位。這是為什麼呢?  曹丕一直非常信任司馬懿,在他篡漢立魏的過程中,司馬懿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曹丕死後,將皇位傳給了兒子曹睿,司馬懿也一如既往地得到了重用,最後他官升至太傅,位極人臣。
  • 《大軍師司馬懿軍師聯盟+虎嘯龍吟》 依依東望,是人心
    對歷史不感冒的同學,推薦直接略過時間表,大魏的時間線大致分別經歷了以下四個時期:曹操時期曹丕時期曹睿時期曹芳時期公元208年(操)建安13年,曹操封為漢丞相(郭嘉病死)公元213年建安18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公元220年(丕)建安25年,
  • 為什麼司馬懿在曹睿死後才發動兵變?得知真相之後令人驚嘆
    司馬懿的篡位簡單來說就是活著、等機會。這也是他的成功之處。在曹睿時期,司馬懿就已經有了十萬兵權,有跟曹家一戰之力,但司馬懿一直等到曹睿死後才發動的兵變,這是為何呢?曹睿在位時,曹休和曹真病危,曹睿依舊抵擋住了蜀國的一波又一波進攻,甚至還平定了公孫淵的叛亂,所以就算司馬懿有再多兵權,也不敢貿然發動兵變,曹睿絕非一般人,司馬懿的兵變只許勝不許敗,所以沒有絕對的把握,司馬懿是不會貿然叛變的。
  • 曹丕壓制住了司馬懿,也知道他的野心,但是為什麼一開始不殺了他呢?
    實際上曹丕並沒有發現司馬懿有二心的跡象,如果發現了司馬懿有二心,十個司馬懿也休想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