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小的時候都被父母打過,因此有人調侃說:「沒有被爸媽打的童年,不是完整的童年。」剛剛看到「琉璃娛樂館」發布的一個綜藝視頻,裡面匯總了很多明星回憶的小時候被爸媽打的場景。有王源、王俊凱、金瀚、薛之謙、楊超越、肖戰、任嘉倫……
看他們被打的原因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不同的人(孩子)對「被父母打」這件事不同的解讀方式。
針對小的時候被家長打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解讀方式,對他們的人生產生著不同的影響。
(1)「轉頭就忘」型
有的孩子在被打的當下,嬉皮笑臉,不以為意;
有的孩子被打之後幾分鐘,就好了傷疤忘了疼。
這樣的人不但因為被打產生的負面情緒會很快過去,而且他們對父母也沒有任何怨恨之情,他們知道父母都是為了他們好,對「被打」這件事看得很輕,從不覺得自己身心受到了傷害。
(2)「成長反思」型
有的人被打的當下很憤怒很委屈,但是經過幾年或者一二十年的長大和反思之後,他們明白了,父母當時的行為之下是什麼感受和想法。現在回想起來,沒有埋怨,更多的是覺得樂趣滿滿,談起這些事也是一臉笑意。
這些事,並不影響他們現在的工作、生活、婚姻和身心健康。
(3)「深陷其中」型
有的人不但在被打的時候很痛苦,長大以後對父母也無法原諒。
這一部分人當中,又分為兩種:
一種是:深知被打的痛苦,所以當他成為父母以後,從不打自己的孩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另一種是:一邊深陷在原生家庭的痛苦當中,一邊重複著父母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了第二個「自己」。
現在,我們來逐一看一下「琉璃娛樂館」發布的綜合視頻中,明星們小的時候被爸媽打的場景回憶。
(1)王源——因弟弟哭被揍
王源十歲的時候,他弟弟六七歲,他覺得自己還沒做什麼的時候,他弟弟就開始哭了。然後他媽媽就過來打他。
他爸媽問他該不該打?
他說:「該打,打得好!」
然後,他爸媽都打笑了。
(2)王俊凱——嫌生日蛋糕太小
王俊凱小時候有一次過生日,他自己忘記了。回到家以後看到爸媽有買生日蛋糕,結果他覺得生日蛋糕太小了,不開心。然後,他爸媽就把他打了一頓。
(3)楊超越——不愛吃紅豆飯
楊超越媽媽喜歡煮雜糧飯,有一次她煮了紅豆飯,楊超越不愛吃,結果她媽媽就拿筷子打她。
然後問她:「吃不吃?」
她說:「吃。」
(4)金瀚——擅自買魚
金瀚的爸爸給他十塊錢,讓他去買饅頭,結果菜市場的魚販子吆喝:「我這魚就今天這麼便宜,三塊錢一條。」然後他就買了魚。結果,回到家被爸爸直接踹樓下去了。並說:
「我讓你買什麼,你就買什麼!」
「你別給我整這些沒有用的東西!」
(5)肖戰——逐層敲門
肖戰自述小的時候特別調皮,每次下樓的時候我都會一個一個去敲鄰居家的房門,從樓上敲到樓底。然後被他媽媽發現了,就被暴打了一頓。
上畫畫課的時候不按照老師的要求畫,畫其他的東西,結果在學校被老師打,回到家以後繼續被爸媽一頓痛打。
(6)任嘉倫
任嘉倫被打的原因視頻中沒呈現,他倒是在節目中分享了這個內容:
每次他爸爸打完他,他就會自編自唱rap,雖然在自己的房間,但故意唱的很大聲,唱給他爸爸聽。
歌詞是:「我爸總打我、我爸一直打我……」
之所以用明星舉例,是因為很多人都認識他們。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也是普通人中的一員,只是他們的職業需要他們經常曝光在銀幕前。
以上這些明星,各有各的性格特點,雖然都被父母打過,但並沒有影響他們找到自己的人生,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格局。
這是因為: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的解讀方式不同,因此對自己的影響也不同。
被父母打以後,大多數孩子會有這四種回應:
(1)及時改正,毫無怨恨。
比如肖戰。
從樓上到樓底,每一個鄰居的門都敲一遍,媽媽發現後,被媽媽痛打一頓。從此他再也不去重複做這件事。
及時改正了這個行為,同時對媽媽沒有任何怨恨之情,願意發自內心聽媽媽的話。
(2)畏懼之下改正,心懷不滿
有的孩子,被父母打了以後,雖然行為上有改變,但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迫於父母的暴力,沒有能力反抗,只能屈從。
這樣的孩子內心中會有不滿甚至憤恨。當他知道某一刻他重複做這件事,父母不會發現的時候,他就會偷偷摸摸繼續做。
如果有一天他長大了,內心力量足夠強大了,那麼他會演變成第三種。
(3)不懼暴力,我行我素
有的孩子從小到大都很害怕父母,有的孩子卻不把父母放在眼裡。
有的孩子剛剛兩三歲,父母就已經對他無計可施了。任父母如何打罵,他依然「我行我素」。
有的孩子小時候不敢反抗、只能在心中積累不滿和怨恨的孩子,當隨著他身高增長、內心勇氣增加,有一天他也許會面對你的拳頭,無所畏懼地直視你,說出這句話:「不用你管!」
因此,青春期是個逆反的爆發期。
其實,問題不在青春期,而在青春期之前那累積的十幾年。
(4)誠懇認錯,不思悔改
還有一種心非常大的孩子,當自己做錯了事情,父母打罵他的時候,他發自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能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誠懇認錯。
但是父母怒氣一旦消了,孩子依然故我。行為上沒有什麼太大變化,下一次繼續犯錯,繼續道歉。
這樣的孩子一般都很陽光樂觀,在心理上不會有什麼創傷,更不會積累負面情緒。他們的認知很正確,知道自己做的不對,認為被懲罰是正常的。
以上四種反應中,只有第1種和第4種不會對孩子造成身心傷害。第2種和第3種會或多或少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父母打孩子的原因、頻率和方式不同,對孩子的影響都不一樣。
(1)講道理,有分寸
有的父母,這一輩子只打過孩子一兩次,每次都是因為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打他只是為了讓他長記性,牢牢記在心裡。而且打之前會把道理講清楚,讓孩子懂得是非對錯,修正三觀。
(2)只管打,不管教
有的父母,不會隨意打孩子,只有看見孩子做錯事才會打孩子。可是打完就過去了,不和孩子進行事後溝通。
孩子被打了一頓,依然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兒(或自己猜測),更不知道以後如何改正。
父母看到孩子做錯了生氣了,打一頓孩子氣消了,在父母那裡這件事就結束了。至於孩子如何理解,以後如何調整,就看孩子領悟能力或造化了。
(3)隨意打,沒理由
有的父母,孩子就是他們的出氣筒。
如果他們不高興,一天能打孩子好多次。不開心的時候打孩子、工作不順心的時候打孩子、和伴侶吵架了還打孩子、孩子做錯事了更是加倍打孩子……
於是孩子知道,他是萬錯之源,他小心翼翼,他看著父母的臉色過日子。
(4)不但打,還羞辱
有的父母更過分一些,不但打孩子,不但打完孩子不去教育孩子,而且還會在打孩子的時候,使勁羞辱孩子,把孩子的整個自尊都踩在地上碾壓。
比如:
「你怎麼就知道吃?你是豬啊!」
「你這卷子怎麼做的?才考了這麼點兒分!你是榆木腦袋嗎?」
「你太讓我丟臉了!真後悔生下你!」
這樣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大多會用一生的時間去療愈童年的創傷。
如果你真的沒有其他任何科學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實在要用「打」的方式,那麼請反思自己的「打」是以上哪種情況?是否會給孩子造成身心傷害?
能理智解決問題的時候,請我們保持理智;
能友好引導孩子成長的時候,請我們保持友好。
因為「打」,是一種行為暴力,是無奈之下的下下之選。
所以,這一篇文章不是推崇暴力,而是向大家推薦這三個心態:
(1)放輕鬆
打了孩子的父母,不用覺得自己十惡不赦,放輕鬆。
你看,這麼多挨打的孩子,長大以後依然很優秀很出色,被上千萬人喜歡著,欣賞著。
所以,不用太恐懼太自責。
(2)勤反思
打了孩子的父母,不要覺得自己做的有多正確。因為這畢竟是個下下之選。
不能因為有的孩子被打了依然成才,你就更加肆意妄為。人家成才,是因為人家父母更多的是對孩子的支持和愛。
不要管中窺豹,更不要偏聽偏信。
(3)多學習
我們要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多學習育兒知識,掌握更科學的育兒方法,逐漸減少打孩子的次數,增進我們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在「愛的支持」下健康成長,活出精彩的自己,過上精彩的人生。
——END——
作者:皓月長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講師。家有兩隻神獸,挑戰不斷,成長不息。所寫文字皆出自個人學習與實踐,或有局限性,請大家建設性參考。如果你喜歡,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擁有更好的親子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繫,侵立刪,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