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萬月活的豆瓣,如何成為網際網路世界裡最大的迷因生產者?

2020-12-23 騰訊網

第2955期文化產業評論

對於普通網友而言,豆瓣只是用來搜索影評、音樂的網頁,而對於當代5G少年們來說,豆瓣小組更像是一個社會學網課平臺。他們在這裡談論著耐人尋味的「明學凡爾賽學」,嘗試著各種不同的「迷惑行為」。28個細分類別、60萬個活躍小組,當豆瓣已經成為了中文網際網路世界裡最大的迷因(meme)生產者之時,670萬的月活卻讓它面臨著生存抉擇的困局。

作者| 梁鑫(文化產業評論作者)

編輯| 俞佳穎

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3401字 | 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早年間,老豆友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杯茶,一根煙,一破小組看一天。」放眼全網,我們不可能再找到第二個像「豆瓣小組」一樣的地方了。

在這裡,每件事情無論大小,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人們可以在「零食拉踩小組」「醜東西保護協會」裡分享細碎的生活日常;也可以鄭重地在「送醫收屍互助小組」「豆瓣公墓」上進行關懷生命的嚴肅儀式。

許多人質疑這種無聊,就像他們不理解豆瓣的緩慢轉型那樣。在新的浪潮裡,與其說這是豆瓣的困局,不如說這種平靜的無聊是豆瓣的精神。

無聊卻有趣

萬物皆可豆瓣小組

2005年,創始人兼CEO楊勃(ID:阿北)成立了豆瓣,扛起了「文藝鼻祖」的大旗。平臺集「記錄、發現、交友」三個功能於一體的系統設置,營造了一個全面立體的社交環境,形成了一個以BLOG、小組、收藏為主的「社區綜合體」,聚集了一群酷愛折騰的青年。

△豆瓣宣傳片

2012年,豆瓣小組移動APP上線,吸引了一批批網際網路上最鮮活的人。正如其簡介所言,「豆瓣小組是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討論話題的地方,無論你來自哪裡,有什麼興趣愛好,都能在這裡找到和你一樣特別的人。」這裡,是人們自己跟自己交朋友的地方。

彼時,豆瓣的日均頁面瀏覽量曾達到1.6億,體量一度和微博相差無幾。任意一個小組,都非常具有熱搜體質。而小組的傳播度之廣,生命力之強,也讓多數人出乎意料。

比如,在2012年末,@羋子葉創立了一個名為「加入這個小組你就會被踢出去」的小組。由於創組初期訪問量異常火爆,他不得不為此寫了一個腳本,後來還找到豆瓣的工程師協助配合,目的就是為了讓這個腳本實現流暢踢人的功能。創始人@羋子葉發現,七年間儘管他基本沒再參與過互動,但如今依舊有網友對這個遊戲機制樂此不疲,豆友@海綿體寶寶至今已經被踢了682次。

還有2014年就成立的「相互表揚小組」,五年後卻以「誇誇群」的形式席捲了微信,不僅憑藉著流量重新收割了一波存在感,後來還演變成在線售賣的「彩虹屁」服務;

而近來在小紅書被瘋狂種草的「1688」批發平臺,最初的買家也是來自豆瓣小組的兩大摳門聯合會。這個神秘的組織,因為迎合了當下年輕人「消費降級」的口號意外地在社交領域翻紅。

所以說,大家看到的大多數熱門內容或者熱搜話題,很有可能都是豆瓣er玩剩下的老梗……

對於普通網友而言,豆瓣只是用來搜索影評、音樂的網頁,而對於當代5G少年們來說,豆瓣更像是一個社會學網課平臺。他們在這裡談論著耐人尋味的「明學凡爾賽學」,嘗試著各種不同的「迷惑行為」。

邊緣卻活躍

60多萬個閃光的精神角落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組」裡聚集有48.4萬個開心果、「社會性死亡小組」已經處理了22.1萬具「屍體」、「吵架沒發揮好組」則集結了32.2萬位事後諸葛亮……事實上,這些奇奇怪怪的小組只是60萬分之一。

不難發現,在生活、人文、閒趣、情感、時尚等28個細分類別下,豆瓣小組中邊緣群體的聚集主要是由於邊緣話題引起的。

一方面,面對千奇百怪的話題,每個人沒有明確的身份界限,隨時隨地都能即興發言;另一方面,正是由於圈子眾多,一旦跨越了圈層,KOL的話語權也會隨之轉移。久而久之,組內呈現出了「人人皆中心,邊緣卻活躍」的傳播生態。

這讓人想起哲學家哈貝馬斯提出的「理想交往環境」:「每一能言談和行動的主體都可以參加交談;每人都可以使每一想法成為問題;每人都可以將每一想法引入到交談當中去;每人都可以表達他的願望、態度和需要。」

這一理論本是關於「交往烏託邦的設想」,卻逐漸在豆瓣小組有了具體的模樣。

有別於各類APP擺出熟人社交、匿名社交、語音社交、評分社交的花式套路,誓要幫用戶擺脫孤獨。小組則以一種全然不同的姿態,接納了所有尋路至此的人——

「史上寫字最爛小組」的成員依然每天奮鬥在「沒有最爛只有更爛」的第一線;而「樂山大佛受害者」組裡,一群有巨大物體恐懼症的「患者」因為找到了組織得以抱團取暖;「請假藉口研究所」則致力於為每一個成年人的懶惰和逃避尋找一些體面的說辭。

60多萬個閃光的「精神角落」裡,充滿著不可比擬的煙火氣和生活感。似乎無論一個怎樣的人,都會有那麼一個小組與他完美適配。最終,豆瓣小組的成員仿佛當代網絡哲學家,通過他們的長期觀察和實踐證明:沒有什麼事情是建一個小組解決不了的。

或許,就是豆瓣小組這樣「去中心化」「弱關係」的特徵,讓少數派的私語與大眾的狂歡得到了充分的交鋒,開闊著人類的注意力邊際與腦洞邊界。

保守卻理性

670萬月活的網際網路孵化器

即使豆瓣小組的內容十分有意思,你仍然會發現身邊很多人並不看豆瓣。實際上,豆瓣內容產出的豐富度和它的用戶規模也的確不成正比。在易觀千帆2020年8月的應用月活榜中,豆瓣這個大多數人都知道的app總排名340位,社交排名20位,月活用戶只有670萬。

但不可否認的是,豆瓣已經成為了中文網際網路世界裡最大的迷因(meme)生產者。

以豆瓣扛把子選手「豆瓣鵝組」為例,組內不僅有著60餘萬的成員,還因為準入制度嚴格,有著一批「組外鵝」野生組員。他們更是另外新建了「自由吃瓜基地」「青青草原」「豆瓣吃瓜人才組」三大組來暢所欲言。每天都有不同的戰地鵝播報著來自各行各界的八卦,而這些小組生產的內容邊角料則是微博上無數八卦營銷號的第一手素材。

類似的例子不一而足,豆瓣上「我愛化妝品」「這件衣服好看嗎」等種草和分享小組一度被看好,甚至完全有潛力發展成為小紅書;而豆瓣FM風頭正盛時,就曾鼓勵用戶上傳自製音頻,像極了現在如日中天的全民K歌;就連豆瓣最優質的用戶資源——第一批在此起家的作者、影評人、編輯、紅人,也都紛紛遷居到其他平臺成長為大V。

△2012年因在豆瓣網上的一組生活照而走紅

不難看出,豆瓣一直非常保守,從不輕易追逐流量,最近一次融資還要追溯到十年以前。其實豆瓣本身並不抗拒商業,只是偏執於找到一個理性化的變現路徑。其獨特的清高氣質,以至於在產品層面似乎形成了一種商業潔癖。於是,豆瓣只能看著各種網際網路產品從自己這裡孵化出去。

目前市場上一些為人熟知的APP最初也只是豆瓣裡的一個小組,它們在受眾量級提升後,趕上了移動網際網路浪潮,成為了用戶提升使用感的選擇。例如提供招聘服務的周伯通APP,就是由「豆瓣招聘」小組轉型而來;而「下廚房」小組孕育了上半年來家喻戶曉的下廚房APP,月活用戶漲到2000萬。

△王旭升曾是豆瓣網的第一個設計師;

2011年,他離開豆瓣網創立美食社區「下廚房」

遺憾的是,這些都不是豆瓣官方所推進的,輕模式的豆瓣沒有精力去運作這些重業務。要知道,創始人阿北曾經甚至想讓豆瓣以一個公益機構的方式註冊運行

我們很難評判這種做法是否正確。這種策略避免了豆瓣被熱錢吞噬的風險,緩解了用戶快速增長對原有人群及社區氛圍的衝擊,但同時也讓豆瓣經歷了漫長的商業化探索過程,錯失了很多擴張的機會。

可以說,正是這種模式才能夠使豆瓣獨立於世。也可以說,因為這種理念讓豆瓣格局有限。

結語

誠然,網際網路有時很小,小到不再需要、也無法容納第二個微信、第二個微博。但同時網際網路也很大,大到允許豆瓣這樣佛系的平臺還能活著。也許,作為中國第一批完全原創的網際網路公司,豆瓣可能還需要我們再給它一點時間。

留言話題互動

你對豆瓣小組怎麼看?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看法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時代的「迷因」,還是當年的那個迷因嗎?
    儘管迷因有時候是惡性的(比如地獄之火和信仰,對無神論者道金斯來說),有時候是良性的(朗朗上口的歌曲),有時候對基因相當有害(比如禁慾),但迷因並沒有自覺的動機。不過,道金斯還是聲稱,迷因寄生於我們的腦海中,並且驅動著我們的行為。要弄清「迷因」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傳入了網際網路並非易事。
  • 移動閱讀紅海市場,運營5年日活超850萬,追書神器如何成長為受95迷...
    從網際網路巨頭裹挾資本的湧入,到掌閱、閱文的「雙雄上市」,移動閱讀市場儼然成為一片翻滾紅海。目前市場上移動閱讀產品諸多,譬如掌閱、QQ閱讀、追書神器、書旗小說等,形成了用戶市場的瓜分之勢。優質版權小說的分發平臺,影視聯動特色分類移動閱讀行業一個很明顯的趨勢:資(重)深(度)小說迷越來越多了。通過對追書神器的用戶分析發現,讀齡在8年以上的用戶佔比超過三成,90後、95中有一半用戶都喜歡使用追書神器。這些資深小說迷,每天在追書的使用時長不少於一小時,平均每月打開率近百次,尤以學生黨、年輕白領為主。
  • ...世園會將產生深遠影響——訪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主席奧斯特羅姆
    新華社海牙4月26日電專訪:北京世園會將產生深遠影響——訪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主席奧斯特羅姆新華社記者劉芳在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即將召開之際,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主席貝爾納德·奧斯特羅姆日前在海牙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作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園藝盛會,北京世園會體現著中國和世界對
  • 豆瓣動態恢復正常;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發布《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 2019...
    15 項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華為、特斯拉晶片入選10 月 20 日,第六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開幕,在會上舉行了「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該項活動徵集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自 6 月中旬對外公布後,得到全球網際網路領域的廣泛關注和響應。
  • 網際網路最鮮活的「人」都在豆瓣小組
    全中國不同區域的特色樹也基本能在「抬頭,看樹」組裡找到。在有人從網絡獲取快樂的時候,這些小組成員把自己在現實世界的發現和線上的豆友共享。▲ 左為原圖,右為成員 Day 畫的雲. 圖片來自:畫雲小分隊有的愛好或許不僅能稱之為愛好,而應該被看作某種堅持或者某種探索。
  • 老年網民超8000萬,如何連接老年人成網際網路新商機
    曾經被時髦的年輕人「壟斷」的網際網路正在發生快速變化。三四線城市、鄉村的人,年齡較長的人,也日益成為網際網路核心用戶。根據《老年用戶移動網際網路報告》,目前我國已經有8000萬以上老年網民,如何滿足老年人的網絡需求,也是一個值得發掘的新興市場。
  • 人類圖|生產者|如何面對生命中的舍與得?「房鼎容原創」
    人類圖認為,而當生產者們在做他們內心被迫的並不熱愛的事情時,生產者們會感到沮喪和挫敗。在這樣的情境下,作為內在動力是薦骨中心的生產者們就需要成為一個有覺知的退出者(Quitter)。為什麼呢?因為生活中我們聽從頭腦、聽從非我的,聽從別人的,然後去做事情,往往最後很容易陷入到很盲目地做事情的困境裡而成為一個奴隸,一直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自己不熱愛的事情,漸漸產生沮喪的情緒,無法順利進行下去,最終被動停止、被動退出。對生產者來說,要覺察我們什麼時候要捨棄?我們捨棄的是什麼?要放下自己不熱愛的,去追求自己內心熱愛的。
  • 網際網路最喪的精神角落,是豆瓣裡的一座「公墓」
    當我們越來越深地捲入網際網路世界時,在網絡上和認識的人告別,或者為自己的親人立一塊墓碑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豆瓣公墓,已逝豆友的網上墓園在 2008 年,一個叫做 @ maomy 的日記的豆瓣網友就開始思考未來會不會出現一個網上公墓。
  • 豆瓣破9!這部「網際網路電影」的顛峰作值得滿分吹爆!
    >此片的豆瓣評分達到了驚人的9字頭。今年在聖丹斯電影節亮相後大放異彩後,被索尼500萬美元買下發行權。至今,《網絡謎蹤》的全球票房為:6519萬美元。一方面,社交網絡能將信息在極短的時間內,以病毒般的速度傳遍整個網際網路(參考:今年4月的漫威上海迪士尼事件)。也讓很多沒有朋友的孤獨心靈,尋找到了一片屬於自己的港灣。另一方面,「在網際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 網絡迷因前世今生:我們的每一次迷之模仿,都是有原因的
    實際上,迷因一詞最早出現於牛津大學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中,道金斯將其視為文化傳播的單位: 「但如果你對世界文化有所貢獻,這個貢獻在世間的存活時間將遠遠超過你自身基因的延續時間,在你的基因被融入基因池後,它還可能會完好無損地存活很久。蘇格拉底的基因可能已經消失在今天的世界上了,但正如威廉士所說,又有誰在乎這件事呢?
  • 網絡迷因簡史:MEME的前世今生
    從電視迷對劇集角色的故事改寫現象中所提煉的參與式文化,在網際網路時代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展與呈現。參與式文化也為如今盛行的UGC文化做足了鋪墊,將受眾的價值感最大限度拉升,並從中獲得共享經驗。在《電子時代的迷因》一書中,作者Limor Shifman同樣指出,迷因的傳播「創造了一種共享的文化經驗」。
  • [THE WALKING DEAD]全球最大殭屍粉絲是如何打造的?
    全球擁有最大的殭屍粉絲的產品就是《行屍走肉》,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一部電視劇。《行屍走肉》可以算嚴格意義上的第一部殭屍題材電視劇集。現在已經拍到第四季了,《行屍走肉》第四季首集去年10月13日在美國播出時,吸引了1610萬殭屍迷觀看,刷新了美國有線網劇集最高收視紀錄—原先的紀錄也是它創下的,第三季結局播出時獲得1240萬的收視人數。
  • 程式設計師們的「鋼鐵審美」:花花公子封面女郎如何成為網際網路第一夫人?
    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表示:「在過去的 25 年裡,沒有任何一張圖片在成像和電子通信世上更為重要,如今神秘的 Lenna(真名 Lena) 被認為是網際網路第一夫人。」不久前,WIRED 雜誌聯繫到這張照片的主人萊娜·瑟德貝裡(Lena Söderberg),並為她拍攝了一張同樣姿勢的照片。
  • 被譽為「網際網路大帝」,阿里和雅虎的最大投資人,他才是真正的網際網路大鱷
    他成就了無數人的網際網路夢想,也成就了他「網際網路大帝」的赫赫聲名。30歲以前,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光宗耀祖!40歲以前,要擁有至少1000億日元的資產!50歲之前,要作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60歲之前,事業成功!70歲之前,把事業交給下一任接班人。
  • 分期樂:中國最大年輕人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平臺如何從0到1
    在暑假期間,分期樂2000多人團隊就在為「首屆大學生分期購物節」做準備,200多個城市、2000多個校園、6000多家校區,無一例外被「購物節」的粉色海報鋪滿。9月1日零點開始,訂單蜂湧而來,比平時高了20倍的流量瞬間衝擊向伺服器。所幸,這支騰訊背景的創業團隊頂住了伺服器的流量壓力,訂單節節高升。25分鐘後,訂單金額突破500萬。
  • 陳經:反壟斷之外,也要想想怎麼讓網際網路社會主義縱橫天下
    導讀:從平臺壟斷到員工猝死,網際網路平臺在野蠻生長之後開始承擔發展帶來的後果。如何防止資本擴張加劇社會分化,如何讓技術解放而不是囚禁人,成為數位化時代我們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 「QQ空間裡的非主流大頭照你刪了嗎?」 | 網際網路如何封存我們的記憶
    公共記憶和私人記憶,如何區分?2018年9月2日,巴西國家博物館發生了嚴重火災。因為持續的削減預算,博物館的消防設備已經成為擺設,消防栓裡沒有水,消防員只有從附近的湖裡取水救火。via 維基百科馬薩卡利神龍骨架化石,巴西發現的最大的恐龍——馬薩卡利神龍的骨架,其化石也包含了泰坦巨龍類極為缺乏的頭顱骨。此具完整骨架是世界古生物化石收藏中的無價之寶。
  • 華晨宇 活在自己小小世界裡的大男孩
    2013年11月16日-2014年1月18日,代表湖南衛視參加2013直通春晚,並成為首位獲得2014央視馬年春晚邀請函的選手。2014年1月30日,首登央視春晚舞臺演唱在那遙遠的地方。 2015年2月2日,獲豆瓣第四屆阿比鹿音樂獎最受歡迎流行音樂人。
  • 直播「拯救」網際網路?終將成為誰的盛宴?
    直播二次興起的緣由眾所周知,國內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數的增長几乎見頂,根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19年的全年移動網際網路淨增用戶數704萬。截至2020年1-9月的淨增用戶數為796萬,與2019年近乎持平。在網際網路大盤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競爭進入內捲化。
  • 復盤豆瓣:在算法和社交中反覆搖擺
    下廚房最初只是豆瓣裡的一個小組,創始人最初是豆瓣的設計師,去年Q4 下廚房月活 2017 萬,同期豆瓣移動月活一千萬出頭。今年疫情期間下廚房成為超級APP,現在下廚房的日活和月活應該都是豆瓣的兩倍多。因為在PC上作菜譜這件事,是非常不符合人的操作習慣的,大概率人不會帶著臺電腦去廚房做菜,所以下廚房日活在PC最多也就做到了幾十萬的量級,再也漲不上去了。同期豆瓣每天訪問人數超過千萬,處在產品歷史頂點時期。但是移動化來了之後,下廚房的日活就增長非常迅速。因為有了手機之後,照著菜譜做飯,拍照添加菜譜,做菜時候邊上放個手機,成為很多人的選擇。下廚房通過移動化這件事情觸達到了更大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