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記者 尹春芳 通訊員 楊智麗
2020年恰逢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四十載波瀾壯闊,滄桑巨變,讓深圳從昔日南海之濱的邊陲小鎮發展為今天的國際化大都市,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2020年也正是深圳戲院建成六十周年。六十年文化堅守,六十年砥礪前行,一代又一代戲院人勵精圖治躬身深圳文化建設,為特區文化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應勢而生,紮根熱土「夯基礎」
深圳戲院始建於1958年,是根據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要把深圳建成祖國南疆明珠的建議動工而建的。1960年3月5日,深圳戲院正式建成開業,與新安酒店、華僑大廈並稱為「邊城三大建築」,並與廣州友誼劇院齊名,成為廣東省劇院雙雄。開業當天,廣東粵劇院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馬師曾、紅線女夫婦蒞臨戲院,演出古裝粵劇《搜書院》,拉開了深圳文藝大舞臺的序幕。
深圳戲院的興建繁榮了深圳的文藝事業,更豐富了深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數據顯示,僅從1960年到1965年期間,深圳戲院就接待了42個有出國演出水平的文藝劇院(團)的演出,上演過芭蕾舞、話劇、歌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漢劇、錫劇、潮劇、黃梅戲等精彩演出。除西藏自治區、臺灣外,全國幾乎所有省份的文藝團體都來演出過,總政治部歌舞團、中央芭蕾舞團、民族歌舞團、東方歌舞團等等,都在深圳戲院留下精彩的表演;很多著名表演藝術家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如紅線女、李德倫、吳雁澤、胡松華、才旦卓瑪等。彼時,1301個座位的戲院經常爆滿,承載深圳市民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深圳戲院每個周末都是座無虛席。遇到經典的粵劇,戲院的人更是爆滿,連過道上都站滿熱情的觀眾。在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深圳人晚上最時尚的娛樂節目便是到戲院看戲曲表演。
「當時我們的最高精神享受就是去深圳戲院看一回表演。5塊錢一張票,佔四分之一的工資,什麼都不買了,就看戲!我們對文化的熱情是毋庸置疑的。」老東門如是說,言辭中充滿了對戲院的讚美。
作為深圳文化的發源地,深圳戲院被周恩來總理點評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家設有貴賓廳和空調的劇場,成為當時最富盛名的文化地標。很多國內重大會議和文藝演出都曾在此舉行。
改革開放以後,深圳戲院更是好戲連臺,隨著各地文藝團體的迅速發展,中央和地方各省市的文藝團體及不少外國文藝團隊和知名藝術家都來深演出。深圳戲院依然扮演著深圳重要文化娛樂場所的角色。
不忘初心,守正創新「謀突破」
坐落在東門商圈黃金地帶的深圳戲院,堅挺地屹立在五顏六色的招牌叢中,它的形象依舊蒼健穩重,內涵日益豐厚多元。
深圳戲院成立至今,經過不同時期經營制度的革新,一路走來並非一帆風順,但深圳戲院在改革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用自己的方式和力量,不斷創新形式,推動傳統藝術普及和傳播。其「滴灌工程」沒有局限在劇院之內,而是潤物無聲地遍及整個深圳的人文環境,讓深圳戲院的文化功能向不斷擴張的城市各個角落去延伸、去輻射。
不論是降低門檻、把觀眾「請進來」,還是放下身段、主動「走出去」,深圳戲院始終用實際行動去實踐文化的傳承。徜徉於深圳戲院的戲迷們,或是在自家社區就能觀看演出的市民,享受著文化的精神大餐,耳之所至、目之所及,皆為藝術。現如今,去看深圳戲院的大戲,已然成為深圳藝術文化的一種風尚,成為深圳文化生活中一道「有溫度」的別致風景。
只爭朝夕,院團改革「譜新章」
近年來,走在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啟動新一輪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深圳戲院重新歸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管理。如何走出有自己特色的院團改革之路是擺在新一代深圳戲院領導班子面前的問題。
彼時,隨著前幾年中國電影市場井噴式的發展,大量的資本強勢入駐電影行業,創作出來的電影質量良莠不齊,並伴隨著電影院的數量激增,倚重電影票房的戲院收入銳減,面臨發展瓶頸。
面對困難,迎刃而上也是深圳戲院的優良傳統。「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深圳戲院的每一步發展都是腳踏實地、開拓奮進的結果。新一代深圳戲院領導班子繼往開來,審時度勢,適時調整戲院的發展方向,確定了演出和電影兩架馬車並駕齊驅的經營策略。
一方面,深圳戲院大力發展惠民演出,打造深圳戲曲藝術中心。近年來,在市、區各級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戲院組織策劃「深圳市戲曲名劇名家展演」「深圳市戲曲進校園」「我們的節日——深戲民樂演出季」「少兒演出季」「粵劇在周末」「深圳市中老年歌手大賽」「戲曲早茶」等公益惠民演出活動;並策劃京劇、崑曲、豫劇、黃梅戲、評劇、川劇等戲曲演出活動,邀請北京京劇院、福建京劇院、河南豫劇院、江蘇省蘇州崑劇院、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廣東粵劇院、浙江省婺劇研究院、浙江京昆藝術中心、上海評彈團等優秀戲曲院團赴深演出。年均惠民演出近200場,為廣大市民獻上豐盛的戲曲盛宴。
為大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民樂藝術以時代內涵。2019年4月,深圳戲院成立「深圳戲院民族樂團」。該樂團是目前深圳市內規模較大、藝術較完備的綜合性民族音樂表演團體,由多位著名民族音樂家和全國各大音樂院校畢業的優秀演奏員組成,旨在傳承優秀民樂精品,打造具有深圳特色、深圳品質、深圳味道的本土民族音樂品牌,傳遍全國,走向世界。
如今,該樂團已在元宵、端午、中秋、七夕、國慶、重陽、跨年等傳統節日及重要時間節點推出多場節日專場民樂音樂會,將東方音律之美、文學之美、人聲之美呈現在舞臺上,勾勒出中國風十足的美麗畫卷,讓節日更具儀式感。
與此同時,深圳戲院與時代共振,積極推動「文化+網際網路」的傳播方式。深圳戲院打造深戲「戲播」直播平臺,打破場館、地域的局限性,利用數位技術為戲曲藝術搭建新的傳播通道。其將舞臺延伸至網絡直播,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讓無法來到現場的觀眾也不會錯過欣賞中華優秀戲曲。深戲「戲播」直播平臺自2019年開播以來,合計直播場次30餘場,合計點擊量450萬次,進一步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深圳戲院還利用官方微信公眾號定期推出優秀文化在線鑑賞。包括線上聽戲、線上賞樂、生活態度、好片重溫、戲曲戰疫動漫小課堂等系列推文,為傳統文化對接新媒體架橋鋪路,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多元化發展。
另一方面,深圳戲院還深耕電影領域,打造深圳市愛國主義影視基地。深圳戲院配備1個專業影劇場(585座)和1個多功能廳(172座)以及5個雷射電影廳,是深圳市唯一的一家市屬國有影劇院雙業態文化綜合體。電影年放映18000場,年均接待影劇院觀眾超過五十萬人次,是廣大市民心目中的「老字號」影劇院。
作為我市最早的愛國主義文化宣傳陣地,深圳戲院一直積極發揮著國有文化場館的宣傳主渠道作用,先後打造了「愛國主義影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系列公益影展」、「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優秀影片展播」、「好片聚場」、「新春送電影」、「公益放映月」、「我和我的祖國」快閃活動、「迎國慶、紅旗飄」活動等一系列品牌公益活動。此外,還舉辦過多場紅色影視作品首映禮及交流沙龍,如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重點國產片《照相師》首映式活動、粵產紅色獻禮大片《太陽升起的時刻》「銘記歷史,不忘初心」交流沙龍活動,獻禮大片《攀登者》「重溫特區攀登精神,勠力備戰雙區新徵程」主創紅色交流沙龍,國慶獻禮大片《我和我的家鄉》主創映後見面會等,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讓藝術真正「下基層」、貼近人民一直是深圳戲院的文化使命。深圳戲院堅持舉辦此類活動,每年為近15萬市民提供觀看惠民演出、公益演出、公益電影的機會。深圳戲院也成為深圳文化傳播的窗口,肩負著社會的責任和擔當。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一代代戲院人用心根植深圳文化熱土,用傳統文化激勵和感染每一位深圳市民;「看今朝,書寫新篇章」,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在人工智慧時代,戲院人將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繼續肩負起深圳老字號企業的使命和擔當,致力於推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深圳市民獻上更多喜聞樂見、貼近生活的精神文化食糧,促進特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