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一直強調的,中國的動畫得有中國特點,《霧山五行》中的水墨風格和兵器打戲當然很中國,但在有了我們民族特色的畫面後,我們還是難在動畫中看見代表中國的故事。得益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經常能在動畫中看見許多文化符號,比如陰陽、五行、八卦等;但它們的存在,往往只是作為作品戰鬥系統中的一環,而無更多含義。此次《霧山五行》中的「五行」,很可能也是如此。
小編其實蠻期待有更多編劇能夠去解讀這些文化符號,從各種角度賦予它們意義,而不是只看到五行的「五」、陰陽的「二」。比如可以從五行的五個元素入手,去結構中華民族的精神與品行;比如從陰陽與天地自然的關係,去闡述那些前人的世界觀,.這裡只是提供方向,思考可能不太成熟,但總之可以嘗試通過符號表現一些中國人的秉性和中國式的思考。拋開解讀文化符號,另一個寫好中國故事的可行途徑,是描繪一個中式的人文社會環境,重點在「人」——這一點如果寫好了,也很能體現東方比西方內斂的文化差異。
比如可以稍微幾筆描繪一些平民的日常生活與交流相處,展現世間百態;又或是通過主角團的互動與行事方式,表達中國人的處世哲學。《霧山》第一章,劇本上沒有關注人間生態,而是將注意力放在了主角火行的塑造上,但三集下來,火行仍舊只是個形象較為乾癟的中二少年。很多同類題材的作品也逃不過主角一路升級打怪的套路,穿著武俠的衣服,燒著中二的靈魂,丟掉了人情練達,也就成不了江湖。這部分不僅要求人物塑造到位,更需要的是編劇對日常生活、人情世故大量的觀察與沉澱,而不是坐在書房裡意淫。
為什麼《西遊》《哪吒》等IP能夠經久不衰?因為它們的故事內核是經過歲月驗證的,且有著無法抹消的中國特點,合廣大觀眾的胃口,所以幾乎出必火。相比之下,那些只是雜糅文化符號的起點爽文,可能幾年後換個皮就成日輕了,還能說是中國風嗎?二、難以複製的創作模式毫無疑問,《霧山五行》是一部成功的動畫。這樣一部動畫卻出自一個不足十人的工作室,不得不讓我們對主創團隊的肝致以崇高敬意。
導演林魂堪稱六邊形戰士,創作劇本、參與作畫前中後全流程不說,連配音、音效和OP都有他的身影,一個人就在ED裡刷屏十幾次,令人肅然起敬。其實對於這樣的製作組,我們真的不應該苛責他們沒有寫出驚豔的劇情。它們已經在嘔心瀝血,從單集時長也能看出其不容易,而且僅憑几個人就做到了國內動畫作畫上的巔峰水準。那麼,誰去接《霧山》的棒呢?誰去完成他們做得不盡人意的部分呢?
顯然,這種純用愛發電的製作模式,是難以被商業化推廣的,因為林魂導演還只有一個。繼續深究下去,我們還能看到國內2D動畫行業的人才不足,無論是畫師、編劇還是配音等等,我們距離形成完整且有規模的產業鏈還有漫長的路。《霧山》的存在是獨一無二的,它全靠愛與肝的創作模式,註定了以後難有類似性質的作品,不然想想隔壁庵野秀明為啥要喊「日本動畫業界藥丸」;它也並非「國漫崛起」的標誌。
最後其出現意義仍主要在於:拔高了我們的審美,增強觀眾對於國產動畫的自信心,也告訴動畫公司們:想要賣票?那就拿出這個等級的作品來,六道無魚幾個人都行難道你們不行。當動畫公司們能夠持續輸出與《霧山》綜合實力同檔次的作品時,那國產動畫就真的崛起了。希望有越來越多懷揣熱愛的動畫人,能在業界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