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處來
——「From/To:中國藝術教育的核心現場」
中國美院舊金山特展開幕講話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許江
From/To,從去處來,從去往的地方而來。中國的古典名著《西遊記》中,唐僧在西行遠道上,向所有的人自我介紹:我是從東土而來。顯然,這個東土是為對方而言。唐僧如若在中華本土,是不會自稱東土的。他是站在聽話者的立定之所來述說自已的由來。抑或,那唐僧不是西行,而是向東,越過重洋,到了舊金山的灣區,他一定會自我介紹:我是從西岸而來。這太平洋的西岸,煙雲無盡、駭浪滔滔的西岸,正是中國的長江三角洲,正是我們千裡而來的城市上海和杭州。
六年前,中國美院的團隊,在中國上海黃浦江西岸的一片工業廢墟上,在老機場、老溝壑之間,舉辦名為「西岸」的當代藝術雙年展。開幕式時有一場以巨型水泥攪拌機為現場舞臺的現代劇《奧德賽》。上海是中國最早的工業城市,也是半殖民背景下華洋文化交揉成長的現代之城。那個周遭裡的機器、工棚、油罐正是這種歷史的遺存。這個現代劇借用「奧德賽」從去處回來的歷史糾結,喻比這座巨城從半殖民的天幕下緩緩走回的宏大史詩。這場劇的藝術總監與策劃正是年輕的高士明,這個展覽的藝術家有幾位也一同來到舊金山。我至今還記得那個巨大攪拌機的平臺上插著的上千顆青蘋果。後來,這片廢墟之地舉辦了兩屆「西岸」雙年展。接著兩年,這片熱土建造了近十座大型美術館,「西岸」雙年展變成了一年一度的「西岸」藝博會,今天,西岸藝博會已經成為中國最大也是最有質量的藝博會。
東土、西岸,都是從不同的方位,指向同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正是我們的由來。這個由來經歷了千年的淘洗,尤其是近百年來的磨鍊,它不斷地產生著變化。它的主體,如若我輩的居族人群也在深刻的變化之中。這正如奧德賽從特洛伊十年徵戰、十年回返,人與鄉園,淚眼相對,噎心難忘。那個新的世界將是怎樣的呢?
中國美院是中國最早的國立的高等藝術教育機構。建院九十年,歷史不長,但它卻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縮影。1928年,它是作為藝術研究院的方式問世的。創立之初,它的使命是以藝術運動來引領社會美育。在它的發展歷程中,國際化的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正是這種極為充實的國際交流使得國美尤為重視本土固有文化的高度與創造性轉化。這種在全球格局中,在東土、西岸的國際視角中,回返中國文化精神的根源來激活創造性力量,是中國美院獨樹一幟並堅持不懈的精神旗幟。正是基於這種精神內涵的歷史淵源,三十二年前,馬丁先生早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就率團來到杭州,與中國美院開展有質量的文化交流,揭開了一部漫長的文明對話的歷史。三十二年中,有多少舊金山美院的藝術家西行杭州,舉辦講學和展覽。又有多少中國美院的師生來此學習和進修。我的前任、後來又任職中央美院十五年院長的潘公凱先生,早年赴伯克利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學期間,應馬丁院長之邀,在舊金山美院進修,以深切考察美國的當代藝術教育。1994年夏,舊金山美院授予他名譽博士的榮譽。去年,馬丁先生又與麥克先生、任敏先生一道,以九十高齡重返中國美院,舉辦「無所容形」的大型展覽,並將他五、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品和近年新作三十餘件捐贈給中國美院。今天,我們踏著他們的足跡來到這裡,將我院師生的部分作品展示出來,並共同針對「感受力的貧困」的世界命題,策劃「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圓桌論壇」。明年,舊金山美院的藝術家們將赴杭州舉辦藝術展。我想,這樣一個曠日持久、情贈興答的交流歷史,這樣一個幾乎貫穿中國近代改革開放歷史全程的交流事件,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不多見的。
進入十一月以來,我參加了幾場關於當代教育的論壇。我感受一種普遍的焦慮。這種焦慮源自於當代世界及其迅疾變遷的深度洞察,還源自於那些具有擔當意志的人文思想者表露出來的牽掛和憂患。如何面對大眾文化背景下的學生自主拼盤的種種需求?在信息與技術變革掀起的教育與學習的革命浪潮到來之時,藝術教育去向何方?面對虛擬化、技術化帶來人與世界的疏離,藝術教育能否重塑人的感受力?基於這些思考,我們提出中國藝術教育的哲匠之道,提倡像工匠般勞作,像哲人般思考。1968年,在加州,掀起了影響世界的文化與社會運動,以嬉皮士為中心的文化革命和以計算機為標誌的數學科技革命,在灣區噴薄而出,彌散全球,深刻地改變著今日世界。正是源於對這場革命的真切懷念與敬意,我們帶來了From/To的展覽,展示中國藝術教育的哲匠之道,並將第三屆「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圓桌論壇」放在此地舉辦,在無盡的追懷思考中,反省時代的感受力,審視藝術與教育的使命。感謝舊金山美院為From/To開放眾多公共空間,對圓桌論壇提供熱情的支持。感謝遠道而來參加論壇的中國、美國與國際上的專家們。
1994年,我第一次赴美,從洛杉磯到舊金山,被導遊帶到號稱是世界上最短彎道的街區,我卻歪打正著推開了舊金山美院的大門。站在美院高臺上俯望灣區,成了令我難忘的一幕。今天,我和中國美院的二十幾位師生來到這裡,我們仿佛來自某個共同書寫著的歷史,並向著持續不斷地續寫與更新,慨然前行。
2018年11月16日
編輯 |廖垣
審核 |丁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