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和荀攸是「曹魏五謀臣」,他們的奇謀妙計卻失傳,原因是什麼

2020-12-23 插畫師的三國夢

關於三國時期有一個"曹魏五謀臣"的說法,分別是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這個說法到底貼切不貼切呢?小編個人認為是不如"五虎上將"或者"五子良將"的,以荀彧為例。說荀彧是魏臣,倒不如說他是漢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五個人對曹操創業過程中確實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荀彧和荀攸,對比蜀漢的話就是諸葛亮和法正,一內一外輔佐曹操。不過他們的一些奇謀妙計卻失傳不載,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荀彧——飲藥自盡前焚毀書札

為什麼小編說荀彧是漢臣而非魏臣呢?其實在很早的時候,荀彧的政治立場就站在漢室的一方而非曹操。荀彧往往被視為曹操的部下,其實二人只能說是一對分裂的戰友,後來荀彧更是成為曹操在朝中最大的政敵。由於荀彧的存在,曹操很多有利於自己的政策都受到限制,比如恢復古九州,以擴大冀州範圍(曹操的身份是冀州牧)的想法就被荀彧否決。

雙方長期存在矛盾,而矛盾爆發的事件是曹操進位魏公一事。曹操想進位魏公建立魏國,這樣就可以繞過東漢朝廷組建自己的朝廷。荀彧在這個問題上堅決反對曹操進位魏公。昔日的戰友成為篡權最大的阻礙,曹操也不再以戰友待之。

曹操先是設計將荀彧調離許都,限制在自己的軍中,然後給他一個食盒。荀彧打開一看原來是空的。他心裡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曹操想讓自己去死,用暗示的手段,雙方都比較體面。於是荀彧飲藥自殺。在自殺之前,荀彧將自己的上書都焚燒殆盡,這就導致荀彧的很多"奇策密謀"失傳了。

荀攸——奇策十二不載

荀彧和荀攸是一對叔侄。荀彧一般在後方鎮守,荀攸則隨軍出徵出謀劃策。所以荀攸在戰爭軍略中的表現更突出一些。荀攸給曹操提出很多妙計,比如在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曹操進攻呂布受挫,荀攸和郭嘉勸曹操一鼓作氣徹底消滅呂布;在袁紹去世後,袁譚和袁尚互相進攻,袁譚為了擊敗袁尚請求與曹操聯合,荀攸建議曹操接受聯盟各個擊破。

荀攸表現最突出的就是在"官渡之戰"中。荀攸在開始的時候使用聲東擊西的計策,吸引白馬圍軍的注意力,讓關羽得以斬殺顏良;在捕捉到袁紹軍隊糧車消息的時候,荀攸推薦徐晃劫糧,果然獲得成功;在"官渡之戰"的末期,許攸帶來袁紹軍糧囤積烏巢的消息,正是荀攸和賈詡勸曹操襲擊烏巢,後來又勸守家的曹洪接受張郃的投降。

史料對荀攸的記載比較詳細,但是還是有疏漏。荀攸跟隨曹操南徵北戰,運籌帷幄,但是一些具體的計策當時人包括荀攸的親戚都不知道。荀攸前後有十二奇策,只有他的好友鍾繇知道。鍾繇還沒整理完就去世了,所以這十二奇策就無人知聞了。

餘論

荀彧把自己的書札燒掉,一些奇謀妙計失傳可以理解。荀攸的十二奇策有知情人鍾繇,荀攸去世十六年鍾繇才去世。鍾繇有足夠的時間把這十二奇策說出去,但就是不說,也不寫出來。這讓裴松之感到很困惑和惋惜。其實荀攸的這十二奇策爛在鍾繇的肚子裡,或許也與荀彧有關。

荀彧雖然曾經是曹操的屬下和戰友,但最終還是因為立場的不同而分裂。荀彧本人被曹操隱誅,後來他也不被視為魏臣,在曹魏太廟陪祭的二十六功臣名單中就沒有荀彧。荀攸與荀彧畢竟是叔侄。荀攸或許也是受到荀彧的牽連,其影響力被模糊淡化。所以鍾繇才不能把這十二奇策說出來,荀攸進入曹魏太廟的批次也比較靠後。可能就是因為荀彧的緣故吧。

參考文獻:《三國志》

相關焦點

  • 莫名其妙的「曹魏五謀臣」的概念,以及他們起到的作用和影響
    而"曹魏五謀臣"則不然,這五個人物分別是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其中荀彧、荀攸、賈詡是在《三國志·魏書十》中合列一傳;程昱和郭嘉是在《三國志·魏書十四》,其中有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劉放六個人物(還有孫資的些微記載)。可以說在《三國志》當中並沒有將這五個人物聚攏到一起的傾向。
  • 荀彧、荀攸、荀衍、荀諶,名字怎麼讀,他們是什麼關係?
    荀彧(xún yù),字文若荀衍(xún yǎn),字休若荀諶(xún chén),字友若荀攸(xún yōu),字公達從他們的表字上就可以看出來了,荀彧、荀衍、荀諶是一輩人,荀衍是荀彧的三哥,荀諶是荀彧的四哥,他們的父親是荀緄(kun),曾擔任濟南相。荀攸是荀彧他們三兄弟的侄子,而且關係並不算近,荀攸比荀彧年長6歲。
  • 曹操給荀彧的食盒中到底有什麼?竟讓他看完便選擇了自殺!
    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1.荀彧的才能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
  • 曹操謀士荀彧的死對荀攸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荀彧為曹操整理大局,制定策略,助推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自從196年成為曹操的軍師之後,荀攸就一直是曹操的軍事謀主。這一對叔侄,可謂對曹操盡心盡力,且成為了整個曹營中士族的代表人物。荀彧之死,意義重大我們都知道荀彧和荀攸本為叔侄,是當時潁川荀氏的重要代表人物。荀彧之死我們不必多聊,無論是像史書記載的憂憤而死還是像傳說中的空食盒自殺,荀彧之死對於荀家本身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 三國最強的六大謀士,若得到他們輔助,統一三國沒有問題
    而事實上,並非如此,論真實歷史而言,真正可以贏得天下,需要六大謀臣的輔助,沒有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一、擅出毒計的賈詡賈詡,字文和,堪稱三國第一毒士,以「奇謀百出,算無遺策」在一眾謀士之中出類拔萃。賈詡非常冷靜,也非常冷血,為了自衛,可以說完全放棄士族的底線,曾經獻策攪得西安血雨腥風。賈詡的主要做法,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所出計策非常毒辣,讓人防不勝防。
  • 禰衡狂揭發魏國黑歷史,荀彧荀攸叔侄守墓也被噴?
    在星仔看來他們能夠青史留名,就已經證明了他們的不平凡之處,不過一千個人一千個哈姆雷特,大家的看法有些差異也是很正常的。不過呢,既然大家這麼想看一些魏國將領的黑料,那今天讓星仔給大家講講關於魏國將領的那些事。
  • 曹操給荀彧「送禮」,在打開後發現是空盒,沒過多久荀彧自盡而亡
    他們依次是,荀彧荀文若,荀攸荀公達,賈詡賈文和,程昱程仲德以及郭嘉郭奉孝。在這五個謀士中,荀彧可以說在當時的名氣是最大的,勞苦功高,為曹操能順利一統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將其稱為首席謀臣一點也不為過。但是,就是這樣的一位有功之臣,最後卻沒有得到一個善終,這就難免不令人唏噓不已,讓人們不禁想到一句話:狡兔死,走狗烹。
  • 《放開那三國3》全新金將耀臨 妙計奇謀贏天下
    作為三國中聲名遠播的謀臣名將,他們屢出奇策鬼謀,能輕鬆扭轉戰局、化解危難。而在《放開那三國3》中,他們將延續輝煌之名,展現超強的實力,與玩家一起於這亂世疆場書寫全新的篇章!跨服軍團戰開啟 榮耀對決戰無止境跨服軍團戰的帷幕現已揭開。玩家可選擇駐守己方據點或攻打敵方據點,優先攻破敵方大營的一方為最終贏家。
  • ...對法正龐統的評價看起來很好笑,笑完發現才笑錯了:龐統不是荀彧...
    在《三國志》的每一篇本紀和列傳最後,陳壽都要對文中人物進行一番點評,在評價蜀漢最重要的兩位軍事謀臣的時候,用了這樣的排比句:「擬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 跟著達達看電影:《奇謀妙計五福星》!
    「五福星」系列以它強烈的香港本土喜劇元素,和超豪華的明星陣容,華麗的電影製作,讓它在之後的幾年和最佳拍檔系列一直霸佔的電影票房的前列位置;包括《奇謀妙計五福星》、《福星高照》、《夏日福星》、《最佳福星》、《福星闖江湖》、《五福星撞鬼》、《運財五福星》等諸多耳熟能詳的系列電影。
  • 曹操與荀彧,從不是君臣關係
    曹操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全稱是,「挾天子以令那些諸侯手下非常得力的士族,逼得諸侯沒法不服氣。」於是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個天子,對士族影響力那麼大呢?本文真正的主角來了。曹操麾下有一個名謀士,叫做荀彧,字文若。
  • 《奇謀妙計五福星》中的這幾位演員,你覺得誰最搞笑呢?
    洪金寶在《奇謀妙計五福星》中飾演茶壺,入室盜竊犯,在監獄裡認識死汽喉、凡士林、捲毛積及犀牛皮,並結為朋友,共同改邪歸正,和捲毛積的小妹相愛。岑建勳在《奇謀妙計五福星》中飾演捲毛積,因為聚眾鬧事入獄,和茶壺他們結為朋友,很關愛小妹,和大家一起開清潔公司。
  • 讀不懂荀彧之死,就讀不懂三國政治主線,也弄不懂曹操為何不稱帝
    曹操手下有兩個姓荀的謀士,一個叫荀攸一個叫荀彧,那麼,肯定有人想問這兩個人誰更勝一籌?我的答案是:各有千秋。不過這兩個人的確有關係,從輩分上來說,荀攸是荀彧的侄子,荀彧是荀攸叔叔輩的人物。 不管荀攸還是荀彧二人都代表了三國時期一個可以影響歷史的士族門閥——潁川荀氏。
  • 看過《奇謀妙計五福星》就能明白
    很多和洪金寶同期武師出身的導演,拍動作場面駕輕就熟,但是到了文戲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而洪金寶,無疑是個全才。就以洪金寶在1983年執導的電影《奇謀妙計五福星》為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他在武戲和文戲的調度與構思。
  • 為何說郭嘉和荀彧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的確,郭嘉為曹操獻了很多計策,比如為曹操和袁紹開戰時論「十勝十敗」;勸曹操趁袁紹徵公孫瓚的時候東徵呂布、劉備;建議曹操以輕兵擊烏桓等,這些都被傳為佳話,但是郭嘉跟著曹操那麼久,卻沒有得到什麼特別高的職位,直到死的時候還是軍師祭酒,也就是個參謀的地位。
  • 郭嘉與荀彧誰更厲害?其實看正史就知道,他倆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前,身邊有五大謀士: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程昱;結合文章題目,郭嘉和荀彧誰更厲害?結合正史為大家分析一下。郭嘉在《三國志》中陳壽對郭嘉的評論:「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劃所料,是其倫也。」
  • 若將荀彧當做曹操麾下第一謀士,就太簡單了
    如果乍看這個,會很奇怪:孫權年輕氣盛,二十六七歲的年紀,要戰要降,自己一句話的事,跟大家討論那麼久幹嘛?結合一下上面三個例子,便不難明白了。曹操挾天子,令的不是孫權、張繡、劉表、張魯這些諸侯,而是他們手下的人。漢末群雄,還真得被手下人掣肘著。——劉表自己,是朝廷委派的荊州大當家,沒有兵卒,匹馬到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