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國時期有一個"曹魏五謀臣"的說法,分別是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這個說法到底貼切不貼切呢?小編個人認為是不如"五虎上將"或者"五子良將"的,以荀彧為例。說荀彧是魏臣,倒不如說他是漢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五個人對曹操創業過程中確實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荀彧和荀攸,對比蜀漢的話就是諸葛亮和法正,一內一外輔佐曹操。不過他們的一些奇謀妙計卻失傳不載,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荀彧——飲藥自盡前焚毀書札
為什麼小編說荀彧是漢臣而非魏臣呢?其實在很早的時候,荀彧的政治立場就站在漢室的一方而非曹操。荀彧往往被視為曹操的部下,其實二人只能說是一對分裂的戰友,後來荀彧更是成為曹操在朝中最大的政敵。由於荀彧的存在,曹操很多有利於自己的政策都受到限制,比如恢復古九州,以擴大冀州範圍(曹操的身份是冀州牧)的想法就被荀彧否決。
雙方長期存在矛盾,而矛盾爆發的事件是曹操進位魏公一事。曹操想進位魏公建立魏國,這樣就可以繞過東漢朝廷組建自己的朝廷。荀彧在這個問題上堅決反對曹操進位魏公。昔日的戰友成為篡權最大的阻礙,曹操也不再以戰友待之。
曹操先是設計將荀彧調離許都,限制在自己的軍中,然後給他一個食盒。荀彧打開一看原來是空的。他心裡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曹操想讓自己去死,用暗示的手段,雙方都比較體面。於是荀彧飲藥自殺。在自殺之前,荀彧將自己的上書都焚燒殆盡,這就導致荀彧的很多"奇策密謀"失傳了。
荀攸——奇策十二不載
荀彧和荀攸是一對叔侄。荀彧一般在後方鎮守,荀攸則隨軍出徵出謀劃策。所以荀攸在戰爭軍略中的表現更突出一些。荀攸給曹操提出很多妙計,比如在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曹操進攻呂布受挫,荀攸和郭嘉勸曹操一鼓作氣徹底消滅呂布;在袁紹去世後,袁譚和袁尚互相進攻,袁譚為了擊敗袁尚請求與曹操聯合,荀攸建議曹操接受聯盟各個擊破。
荀攸表現最突出的就是在"官渡之戰"中。荀攸在開始的時候使用聲東擊西的計策,吸引白馬圍軍的注意力,讓關羽得以斬殺顏良;在捕捉到袁紹軍隊糧車消息的時候,荀攸推薦徐晃劫糧,果然獲得成功;在"官渡之戰"的末期,許攸帶來袁紹軍糧囤積烏巢的消息,正是荀攸和賈詡勸曹操襲擊烏巢,後來又勸守家的曹洪接受張郃的投降。
史料對荀攸的記載比較詳細,但是還是有疏漏。荀攸跟隨曹操南徵北戰,運籌帷幄,但是一些具體的計策當時人包括荀攸的親戚都不知道。荀攸前後有十二奇策,只有他的好友鍾繇知道。鍾繇還沒整理完就去世了,所以這十二奇策就無人知聞了。
餘論
荀彧把自己的書札燒掉,一些奇謀妙計失傳可以理解。荀攸的十二奇策有知情人鍾繇,荀攸去世十六年鍾繇才去世。鍾繇有足夠的時間把這十二奇策說出去,但就是不說,也不寫出來。這讓裴松之感到很困惑和惋惜。其實荀攸的這十二奇策爛在鍾繇的肚子裡,或許也與荀彧有關。
荀彧雖然曾經是曹操的屬下和戰友,但最終還是因為立場的不同而分裂。荀彧本人被曹操隱誅,後來他也不被視為魏臣,在曹魏太廟陪祭的二十六功臣名單中就沒有荀彧。荀攸與荀彧畢竟是叔侄。荀攸或許也是受到荀彧的牽連,其影響力被模糊淡化。所以鍾繇才不能把這十二奇策說出來,荀攸進入曹魏太廟的批次也比較靠後。可能就是因為荀彧的緣故吧。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