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新浪潮電影興起於1958年的法國。當時安德烈·巴贊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派」。
他們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繪現代都市人的處境、心理、愛情與性關係,代表作家作品有:特呂弗的《四百下》、戈達爾的《精疲力竭》等。
左岸派是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法國電影的一個派別。在法國新浪潮電影興起的同時,在巴黎有另外一些電影藝術家,也拍出了一批與傳統敘事技巧大相逕庭的影片。
由於他們都住在巴黎塞納河左岸,因此被稱為「左岸派」。他們是阿侖·雷乃、阿涅斯·瓦爾達、克裡斯·馬爾凱、瑪格麗特·杜拉斯和亨利·科爾皮等。
「左岸派」導演們對人和精神的發展過程感興趣,其影片有著明顯的側重人物內心描寫的傾向。他們的電影成名作都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問世的,如雷乃的《廣島之戀》(1959年)、科爾皮的《長別離》(1961年)(兩片均由杜拉斯編劇)、雷乃的《去年在馬裡昂巴德》(1961年,由羅布一格裡葉編劇)、瓦爾達的《克列奧的兩小時》(1961年)等。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簡介
新現實主義電影是二戰結束前後在義大利出現的西方現代電影流派之一;多以真人真事為題材,描繪法西斯統治給義大利普通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現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細節,多用實景和非職業演員,以紀實性手法取代傳統的戲劇手法。
該流派首部影片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1945年,導演R.羅西裡尼),其他代表作有《偷自行車的人》1948年,導演德。西卡)、《羅馬11時》(1952年,導演G德·桑蒂斯)《希望之路》(1950年,導演P捷爾米)《大地在波動》(1948年,導演維斯康蒂)、《艱辛的米》(1949年,導演德·桑蒂斯)、《擦鞋童》(1946年,導演德·西卡)、《墮落的青年》(1947年,導演捷爾米)、《在法律的名義下》(1949年,導演捷爾米)、《屋頂》(1956年,導演德·西卡)等。
☆今天的文藝常識就分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可以收藏這些經典的老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