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強大到混蛋
比什麼都重要
近日,皮克斯新作《尋夢環遊記》,被一波波好評刷爆屏幕,目前《尋夢環遊記》在豆瓣上拿下9.1分,這是一部以追尋夢想為引,講述死亡、記憶、離別與和解的催淚之作。
追求夢想和家人的期望永遠是不變的矛盾,而這部影片雖然一直在展現這兩者之間,卻沒有認定追求夢想一定是對的,要不顧一切追求夢想,而是辯證地去分析了夢想與家庭。
同時這部影片也觸及到我們的內心深處,再一次告訴我們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忘卻才是。」
關於這部影片,沒有機會去電影院看的朋友,可以微信後臺回復關鍵詞:尋夢環遊記 ,即可獲取國語中字影視資源。
說起夢想,就不得不說一部08年上映,由顧長衛執導,蔣雯麗、張瑤、李光潔、焦剛主演的劇情片,一部關於時代、生存、愛情、夢想、虛榮、藝術...融於一體的現實記錄電影《立春》
「立春一過,實際上城市裡還沒啥春天的跡象,但是風真的就不一樣了。風好像就在一夜間就變得溫潤潮溼起來了,這樣的風一吹過來,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給感動了。」
這是主人公王彩玲在影片中一開場的一段獨白,一個來自偏遠農村的師範學院音樂教師,用她自己的話說,一貧如洗且長相醜陋。可是她卻天生有著一副好嗓子,會唱很好聽的義大利歌劇,她想唱到北京歌劇院去,她要唱到巴黎歌劇院去。
而北京始終沒有接受她這個外鄉人,因為她沒有北京戶口,因為別人「知道她真正的水平」。
她的歌聲讓一位三十好幾的老男人周瑜,想起學唱歌了,他拿著菠蘿去拜師,拿著磁帶去追求她,最後她只回了他一句:我是寧吃鮮桃一口,也不要爛杏一筐。
周瑜他代表的就是我們的大多數。對於現實生活的不滿,想改變,卻又無從下手,在被某種東西刺激之後,一時興起,但並不長久,最後不了了之,還是回到那個自己熟悉的環境裡,平凡而又簡單的生活,偶爾會泛起一絲漣漪,很快又恢復平靜。
而她,自認為有著對文藝的熱愛,這也就導致了她高不成低不就的虛榮心,既不肯面對眼前苟且的生活,又沒有去過詩和遠方的生活的資本。
在這小城裡讓她覺得不甘心,她開始到處跟人說馬上要調到中央歌劇院,還揚言要唱到巴黎歌劇院去。她說她還是個處女,她不想在這個小縣城發生愛情。
但命運總會造化弄人,她在這小城裡愛上了與她有著同樣遭遇的黃四寶,一個擁有並不出眾才華的畫家,這點從他每次連初試都過不了應該可以看出來。
當黃四寶對王彩玲說了這樣幾句話:「你一走我會很失落的。你走了我就成了孤島。」王彩玲便毫無疑問愛上了這個會畫畫的男人。
她跟他說契訶夫的《三姊妹》的故事:「懂六國外語的人在小地方不得志,就像六指一樣多餘。」,她認為他們就是這類人,她送他書,為他做人體模特,甚至幻想為他放棄北京戶口。
原本她還是那個不願在這個小城市發生愛情的清高的女人,可所有的一切在愛情面前坍塌了。
她像是抓住了一顆理想的稻草,在她全部的理想當中,哪怕實現其中的一部分,也能滿足了,哪怕放棄去往北京的機會。
但黃四寶表示他只是把她當哥們,即便如此,在黃四寶醉酒後,王彩玲還是與之發生了關係。她以為自己的春天要到了,但她的「春暖花開」在黃四寶當著所有人的面前說:「你讓我覺得,是你強姦了我。」的時候,徹底枯萎。
但即便如此,她也知道自己不漂亮,但她的愛絕不將就。
即使是後來被她賞識的跳芭蕾舞老師胡金泉,他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賞,但當他提出假結婚時,她出離憤怒,拒絕了他。也許王彩玲最成功的就是保留了自己對愛情的忠誠。
胡金泉說:「我一直以為,時間長了這個城市會習慣我,但是我發現,我一直像根魚刺一樣,扎在很多人的嗓子裡。」
這句話在今天看來,也是對漂泊在大城市的人的一種真實寫照,擠不進去,又不想離去,充斥了無奈。
最後,他這根魚刺以以強姦女學員的方式讓大家認清自己,不是一個怪物。當他打開音樂,獨自起舞的時候,是一種解脫,一種釋放,一種真正的自由。
這一幕有如電影《霸王別姬》中程蝶衣自刎那樣決然。
他坐了牢,王彩玲去看他,他在鐵欄杆門裡穿著囚服和布鞋跳起了芭蕾。他說他這根魚刺終於從那些人的嗓子裡拔出去了,我踏實了,大家也踏實了。
王彩玲也想踏實的活了,但她卻遇上了高貝貝,一位謊稱自己時日不多的小女孩。
在去往北京的火車上,王彩玲對高貝貝說了這樣一段話:「每年春天一來,實際上也不意味著什麼,但我總覺得有什麼大事要發生似的,我的心裡總是蠢蠢欲動。可當春天真正過去了,根本啥也沒發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錯過了什麼似的。」
為了她,王彩玲將自己買北京戶口的錢資助她走後門,最後高貝貝成功了,向她跪下說出真相道歉的那一刻,她的理想,她所堅持的一切在這殘酷的現實面前,徹底崩塌,也徹底醒悟。
王彩玲妥協了,她在風中騎著自行車,使盡了力氣的前蹬,好像預示著人生不管什麼時候都是迎難而上的,讓我們負重的,除了理想還有什麼?
她放棄了自認為宏大的夢想,從而選擇普通人一生的路徑,結婚生子。
而這裡,她遇到了曾經消失南下深圳的黃四寶,曾經為了的畫畫夢,連著五年考試的黃四寶,也終究放棄了曾經的夢想,開始靠坑蒙拐騙的婚慶所過日子,這一切,不過都是命運的抉擇罷了。
她在堅信夢想,不在相信愛情,她選擇領養孩子,她給她孩子取得名字同樣近於世俗,王小凡,平凡的凡。
她在菜市場賣起了羊肉,孩子在旁邊的臉盆裡玩水,手起刀落剁碎的羊肉,也是現實粉碎了理想,沒有崩塌,只是不復存在。
影片的結尾,是在北京天安門,那個王彩玲一直去的「理想國」,廣場上響起了她和她孩子唱起的歌謠,近似美滿。
她沒有向影片開場那樣,穿著華服在歌劇院唱著歌劇,就如《尋夢環遊記》的小男孩一樣,他沒有成為夢想中的歌神,可在家中彈著吉他,給家人唱著歌曲,又何嘗不是最佳的理想化呢。
每個人都有理想,也許曾經為此奮鬥,也許只是片刻的瞎想便很快回歸於現實,不管最後實現或深藏心底,至少,它在我們曾經的歲月裡,填補了內心的空白,以至於讓人生看起來沒有那麼的枯燥,但的確五味雜陳。
黃四寶,周瑜,胡金泉,王彩玲,他們幾乎代表了我們所有人,在理想面前或堅強,或軟弱,又或者為其奮鬥不生,終究逃不過現實。而看似悲情的影片,其實傳遞的並不是負面妥協的負能量,誰能說得清向現實妥協一定是失敗的,誰又能知道王彩玲最後的平凡生活是不幸福的呢?
電影中幾次出現《暮春》這首歌:可憐的心哪,別害怕,天地間萬物正在變化……
王彩玲在電影中解釋說,暮春就是羨慕,渴望春天來臨。
我們也一直在等待每年春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