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爺有話說-
最近幾年慢綜藝流行,合開餐館、民宿,一起去鄉下享受做飯、摘花、睡到自然醒的好日子,每一個細節都在暴露明星的為人處世的情商、拉話題能力,《幸福三重奏》也不例外,只要三對嘉賓一出場,你就能體會到資歷、見識以及真人秀裡最需要情商,三者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大比拼。
一處仙境,三幢民宿,三對夫妻,身體力行,一邊度假一邊戀愛,詮釋愛情可能發生的模樣。這是《幸福三重奏》的初心設定。不過,自從《幸福三重奏》播出以來,節目引導和觀眾看點,就不在一個頻道上。
第一季,大S的剝蝦論,御夫術,成了熱搜的常客,大眾恍然發現,原來剝蝦也有這麼大的學問。第二季,鄧婕、張國立老夫老妻的默契,吉娜和郎朗的新婚甜蜜,一下子被陳意涵奪取了風頭,倒不是陳意涵綜藝感爆棚,而是觀眾在她和丈夫的相處中,認識到了舒適感的重要性。
愛情,講究對眼兒,講究一見鍾情,技巧、謀略這些都會讓愛情蒙灰,別人的愛情與其說用來學習,還不如說學會欣賞,觀眾看《幸福三重奏》,看的其實是愛情之外,長幼尊卑之間如何打交道,不熟悉的嘉賓如何組隊,融入新環境,進而融入新集體。
期望 VS 現實
泰順,浙江徐岙底古村落,是此次《幸福三重奏》的拍攝地點。公路盤山,廊橋蜿蜒,馳車幾十裡,才能抵達。遠離塵囂就是村落的另一個代名詞,或許是為了區別於都市生活,節目組規定村子裡不能點外賣。
村子對外界沒有太多需求,反之卻不能亦然。
于謙與白慧明結婚二十多年了,談起婚姻。于謙說,「結婚二十多年了,過了這麼長日子了,真的這麼聊天,一天天這麼多話,倒也不至於。」白慧明則說,「如果他能抽出時間來陪我,我當然是高興的,沒有也沒關係。」
想要的陪伴卻沒有得到。這句沒關係,只能看作是自我安慰了。要不然,白慧明在開頭收拾屋子的時候,也不會感嘆,「我感覺我這二十年,好像不夠精彩。」
所以,《幸福三重奏》的錄製,對於這對老夫老妻來說,是學會享受二人世界,學會獨處,甚至撿回因為工作繁忙而消失的夫妻間的默契感。
眾所周知,婚前的吳京是個恨娶的直男。全國人民在慶祝父親節,他感嘆希望來年能加入「父親」的行列,前提是先找到孩子他媽。後來好兄弟接二連三結婚了,他一邊送祝福,一邊兩眼淚汪汪的羨慕嫉妒。
然而,結婚的儀式很短,婚姻卻漫長,與謝楠這兩年婚生活相處下來,謝楠說,這幾年的主題,只有那老三樣,孩子,老人,工作,似乎吳京反倒被排除在外了。
吳京也感嘆,對待感情的態度好像鬆懈了許多。兩人工作繁忙,聚少離多,可只要見面,話題都圍繞著孩子,「不繼續鞏固一下,好像不太對啦。」能借節目記錄彼此生活,以後看看,也很好。
對於吳京和謝楠這對中年夫妻來說,《幸福三重奏》是互相陪伴的契機,是記錄彼此生活瞬間,以後老了,得閒看看,還能暖心。
各人有各人的期許,奚夢瑤與何猷君也不能免俗。奚夢瑤把全部身心投入在了孩子身上,何猷君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用於工作,不過,比起于謙、吳京那兩對,他們對於節目的態度,更像是兩個孩子的夏列營。
打開行李箱,全都是速食和零食。何猷君大笑著評論,「我們可以餓不死了。」整個冰箱塞滿了速食之後,開始搬箱子,煮中午飯吃。
對中午飯也沒什麼要求,煮點方便麵,就夠兩人互相吹捧,羨慕很久。
你看,三對夫妻的交往還沒正式開始,白慧明是最希望藉助錄製,改變生活方式的人。她對這種改變充滿期許,同時又知道,可能性不大。
謝楠說,許久沒有出來旅遊,但她並沒有徹底放鬆,她享受工作時的緊繃狀態,所以,一進山路,她就開始「打聽」,打聽山裡的房子能不能住人,打聽前方的峽谷,這不就是在給觀眾做介紹嗎?
意外的是,奚夢瑤和何猷君的欲望反而是最低的,他們的住所離長輩們很遠,似乎只要節目組不給他們布置念廣告、串門的任務,兩個人就能一直膩在家裡,把生活過成另一種模樣。
戀愛 VS 圈子
社交是《幸福三重奏》裡的重頭戲。
鄰居間要遵守什麼樣的禮儀,如何才能擦起友誼的火花?都是這一階段切磋的重點。
第一次飯局,是于謙夫婦做東,吳京夫婦做客。一進門,于謙就為飯局立下了規矩,喝一杯。吳京夫婦一開始是拒絕的,吳京還說,「除了婚禮,我都沒在中午喝過酒。」不過,進了人家的門,就得照別人家的規矩辦事,隨後坐在飯桌上,出現了四人共舉酒杯的場景。
菜少,所以都是清一色的下飯菜。看得出來,白慧明真是喜歡吃于謙炒的菜,起碗了就捨不得放下,還誇于謙炒菜快,是家裡的小快手。
其次是吳京,一碗飯,一碗西紅柿炒番茄,左右拌拌,大口大口地就咽下去了。
唯一沒怎麼吃的,就是于謙和謝楠。于謙不用說,酒都喝上了,飯肯定吃的不多少。他的主要功能,就是活躍飯桌上的氣氛。
謝楠問白慧明愛吃什麼,她說,「哎呀媽,我什麼都愛吃。」于謙想了想,接口說,「你嫂子就是,做什麼愛吃什麼。所以做飯就特別有成就感。」
吃著吃著,氣氛就不對了。大家都在說吃的,說自己的胖,說自己好吃。謝楠也一直說,要是家裡能有一個吃飯的人,那平易近人的感覺,立刻就起來了。可是,說了許多,筷子卻一動不動,手還杵在太陽穴上,關鍵都在喝酒,她身邊放了瓶水。很明顯,那瓶水就是她的午餐。
怎麼辦?
吳京敏感,而且敏感許久了。一直悶頭不說話,大概就想著如何勸謝楠加入。西紅柿雞蛋,添一勺在碗裡遞給謝楠,非要謝楠吃一口。
推推搡搡,嘗一口又放下,好不容易才吃上。順水推舟,謝楠的吃飯也從鶴立雞群變成了可以討論的對象。主食吃不吃?「米飯不怎麼吃,倒是饅頭來撕一撕。」吳京也說,饅頭、麵包也只是撕皮吃,不吃肉,不吃嫩的。
吃不到一起,那聊什麼?聊孩子吧。
于謙、吳京夫婦都互相招呼了,只剩下奚夢瑤和何猷君這一對。
何猷君年紀最小,和奚夢瑤一起拜訪長輩時,總有種媽媽帶著兒子見世面的感覺。
見于謙夫婦,兩人乖乖地坐在一邊,于謙問什麼,他們就答什麼。奚夢瑤打破僵局,何猷君就附和著點頭。臨走了,還戰戰兢兢,發現茶水沒喝,飛快地一飲而盡。
見吳京夫婦,就好多了。從吃飯聊到留飯,之後就直接用戀愛往事來活躍氣氛。
吳京說得眉飛色舞,不僅把場景描述的有聲有色,還把自己的情緒也帶出了。大哥在場,手把手教如何講述愛情故事,何猷君也學,說了他和奚夢瑤相戀的事情。不過,一句「大學時候就想娶她」著實是用力過猛。
從情商為零到八面玲瓏,從喜感全無到會抖包袱、綜藝感十足,要經歷多少歷練?不得而知。
《幸福三重奏》所顯示出的尷尬的寒暄、拙劣的模仿和不同行業,不同年齡之間只能使用最淺層的交流,也說明了,這條路不容易成就。
而真正能玩嗨的人,除了需要多上綜藝練手,還需要生活的敲打,要能夠放得下面子、架子,融入其中的同時,還要努力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
夫婦在意義是什麼?
說起慢綜藝,就要帶提一句快綜藝。如果用模式化的方式來形容,有晉級、有爭鬥的快綜藝是武俠小說,有旅行、有浪漫的慢綜藝是言情小說。
快綜藝可以用節目模式配以表演技巧來搞定,但慢綜藝要引人注目,節目模式之下,可以挑選的表演技巧就只剩下:個性、綜藝感、生活方式。
個性是既定的,綜藝感要靠多年浸淫,生活方式則是一個人審美,理念,一以貫之的生活標準。
慢綜藝,像沙龍,最講究氛圍,氛圍的營造靠得,不是慵懶放鬆,不是風花雪月,它是一群人,根據沙龍主人的喜好、風格、談吐的魅力,各自構建一種完全自恰的對談範圍。
當然,很多人說,集體有什麼好融入的,我就保持自己就好了。這也沒錯。但當你決定要去參加一個節目,決定要靠曝光私生活的一部分來賺錢,這份融入就不是你個人的事,而是一種責任,對別的嘉賓的責任,對整個節目的責任。
目前為止,《幸福三重奏3》剛播出第一集,尚處於介紹和認識階段,但三對璧人已經展現出了完全不同的韻味來:
于謙和白慧明是付出型,于謙所有的力氣都用在了舞臺上,回到家,他就是懶散的、缺少共情的、最適合他的活動,都與水有關,餐桌上喝酒,茶桌上喝茶。
吳京和謝楠是陪伴型,兩人都有一套生活的哲學,獨立、執著、強大,他們在感情上、精神上依賴對方,但生活中又可以在自己的小圈子裡玩得盡興,沒有吳京的配合,謝楠可以自顧自地唱歌,沒有謝楠的幫忙,吳京提著刀,就要去砍竹筍。
奚夢瑤和何猷君是取暖型,彼此之間有獨特的交流方式,比如奚夢瑤的不屑,何猷君的撒嬌,在別人那裡,似乎無效的,尷尬的,甚至做作的,他們都很受用。
這三種氛圍單獨看來,都還不錯,但如何嵌入彼此,如何開啟信任,才是《幸福三重奏》的意義所在。
說到底,夫婦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種,是人類社會多重社交中最緊密的關係之一。
你可以一個人生活,但說到底,還是生活在群體中,在夫妻、情人之外,能成為某人的摯友、知己,努力與別人打交道的過程,是多麼美好。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