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宋瀟 楊濤
12月27日,四川廣安「冰川哥」王相軍在西藏冰川探險途中遇難的消息,在戶外運動圈內引發熱議,有不少喜歡觀看「西藏冒險王」視頻的愛好者都感到痛惜。
「冰川哥」熱愛大自然,並且敬畏大自然,在其拍攝的視頻中,都只是紀錄並且尊重自然法則,他說,當他離開的時候,什麼都不會留在那裡。
然而,與「冰川哥」熱愛自然並且敬畏自然的態度不同,近年來,關於戶外探險、運動以及旅遊的人員失聯、遇難事件頻發,而戶外運動如何有序發展、減少風險,也成為戶外運動圈內不斷重申與呼籲的事情。
記者注意到,2020年這一年,雲南徒步旅行「飛魚」遇難、天門山翼裝飛行大學生失聯、五臺山驢友遇難等事件,也為一些違規進山探洞的「愛好者」們敲響了警鐘,以及戶外運動探險直播的現狀,是否應該得到完善?
資深登山健將談攀登冰川:
冰河、冰裂縫很多 危險無處不在
據「冰川哥」同行夥伴介紹,王相軍是在12月20日失手掉進依嘎冰川瀑布,目前,還未找到遺體。
此前,「冰川哥」曾在社交平臺以「西藏冒險王」示人,他也時常拍攝一些冰川探險以及山河美景的視頻。
「冰川哥」遇難的消息一傳開,就引起了不少網友、戶外運動愛好者的熱議。他們說,王相軍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冰川,是他最好的歸宿,但由此引發的戶外運動現狀的探討,也引發人們深思。
27日上午,世界上第一位完成「7+2」(七大洲最高峰登頂+徒步南北兩極)極限探險的記者、國家級登山健將劉建告訴封面新聞記者,聽聞「冰川哥」遇難的消息,他也表示震驚並且痛惜。
他說,以冰川探險這個角度來看,攀登冰川是要佩戴冰爪和安全繩的,因為,冰川裡面有很多冰裂縫和冰洞,一旦掉下去,確實兇多吉少。但是先從專業技術的層面來講,上冰川,肯定是要先穿上冰爪,然後做好保護措施,才能去做這些活。
「先不說直播的問題,攀登冰川本身就是風險很大的事。」劉建說,關於冰川裡的冰河,曾經有一個新疆的著名探險家,還是在夏天的時候掉進了冰河裡面,當時水流也不急,水道也不深,但是也遇難了,「是因為人在這個低溫的水裡面,身體很容易麻痺,尤其是脖子以上這個地方,如果是一旦進入冰河,如果沒有保護設施的話,我覺得還是很危險的。」
劉建坦言,實際上對於一個真正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來說,熱愛自然的同時也是很敬畏自然的,並且常常會表現出一種「膽小」的狀態:「他是會很小心地,就像我們在平時在城市裡面過馬路,開車從不闖紅燈,過馬路也小心經過,甚至是站在自家陽臺上,也會環顧一下四周,是否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小心駛得萬年船,風險是無處不在的。」
因此,每次登山時,劉建都表現出一種敬畏甚至還有點心虛,他說,自己雖然攀登過珠峰,到過8000多米高的地方,但現在讓他走到高的地方,他也並不是不害怕,實際上反而是更害怕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就會發生事故,「所以更應該把這些安全工作做到前頭。」
戶外運動探險現狀:
一年上百起事故發生 整體呈上升趨勢
而與登山、攀巖、探險等戶外運動所表現出的,人類對大自然的探訪、獵奇以及呈現的絕美山河風景所不同,戶外運動探險事故以及遇難的案例也時有發生。
記者注意到,據中國登山協會登山戶外運動事故研討小組的不完全統計,僅2018年共發生348起事故,其中,受傷事故115起,受傷人數123人;死亡事故40起,死亡人數45人;失蹤事故4起,失蹤人數4人;無人員傷亡事故189起。
與2017年對比,2018年事故整體呈現增長趨勢,但失蹤起數和失蹤人數有所下降。其中,多數事故得到了公安、消防、民間救援隊、村民等機構和群眾人員的及時救援,但仍然有部分事故的人員因傷情嚴重而死亡或者因地形複雜而未找到。
以2018年事故數據為例,登山(低海拔登山)和徒步穿越連續多年成為事故頻發的運動項目,迷路事故仍高居事故榜首,高墜和滑墜類事故在受傷和死亡事故中佔比相當高,一旦發生就會導致受傷甚至死亡,後果非常嚴重,而由於突降暴雨引發山洪而被困的事故達到10多起,因此,參與者需要及時查詢運動環境變化以及周邊的天氣預報,及早做出防範措施。
資料據中國登山協會
對此,劉建提醒,對於目前的戶外運動探險直播「愛好者」來說,如此多事故的發生,其實也是在提醒廣大愛好者,對自然保持一種好奇心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持敬畏心理,「現在這個直播國內國外其實有很多案例,但是做這些事情的前提,是要首先對自己的安全範圍有充分的認識,做好保護措施,在拍攝的時候有警戒線,甚至有安全員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