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津報觀察 ,作者記者 劉雅麗
津報觀察
深水負舟,淺語釋義,帶你讀懂時政熱點
田麗超有個夢想,她希望「弟弟妹妹」成為「阿甘」──這個電影《阿甘正傳》中的先天智障主人公最終逆襲人生。
冬日清晨,陽光和煦。
驅車沿通唐公路向西,過寶坻區史各莊鎮政府一公裡,就到了陽光福樂多。這裡既是養老院,又是助殘就業基地,院長叫田麗超,130位老人喊她「閨女」,45名青少年喊她「大姐」。
2019年5月16日,第六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在京舉行,田麗超創辦的養老院被國務院殘工委授予「殘疾人之家」稱號,受到大會表彰。這位「80後」與寶坻區博愛特殊教育學校約定,免費收住心智障礙畢業生。參會歸來,她牢記囑託再接再厲,以養老院為依託,成立助殘就業基地,幫「折翼天使」實現從被人嘲笑的「傻子」,到志願者,再到「自強明星」的人生轉折。
田麗超有個夢想,她希望「弟弟妹妹」成為「阿甘」──電影《阿甘正傳》中的先天智障主人公最終逆襲人生。
「我們不是傻子」
事情從「撿孩子」說起。
大學畢業後,田麗超受父母影響做起生意,2014年辦起養老院。轉年冬,她和愛人朱克明在路邊「撿到」一名智障女童,並發現寫有博愛學校等信息的字條。在警方幫助下,迷路女童順利返校。自此這所特教學校的學生成為田麗超心頭牽掛。
2019年春,一人,一車,一導航,田麗超揣著分住全區的9名心智障礙畢業生名單,開啟「家訪」。
所訪情況不樂觀,「他們沒一個就業,大多有自閉傾向。『大海』,我見他時他已經吃了兩年方便麵,除了方便麵什麼都不吃。『二哥』,跟著祖父母撿破爛兒,見著生人一句話不說。」
「家訪」的一個禮拜,田麗超出門帶乾糧,中午饅頭就大蔥,燻得自己直掉淚。走近這些青少年,她覺得眼睛「添毛病」,老霧蒙蒙的。
「我能給他們什麼?」
「起碼能給他們安穩。」
這位自己還沒有孩子的年輕院長自問自答。她想,本來就照料老人,多9個人又何妨。
9人很快來到養老院,免費吃住。他們叫她「大姐」,她稱他們「孩子」。
裝房子,添家具,請來生活老師、舞蹈老師、心理諮詢師。平日,田麗超也和護理員一道教他們洗臉、穿衣,給他們搓澡、擤鼻涕。
員工告訴田麗超,「孩子們生活規律了,『大海』吃嘛嘛香了。」
「他們還是不快樂。」田麗超憂心忡忡,「孩子們沒感覺自己有用。」
針對不快樂癥結,有關部門「開方」:得讓他們見世面、有事幹。
為此,田麗超把兩處空置房改成「陽光工場」,鼓勵大家長本事,配裝洗衣粉、繡十字繡、做墩布等。2019年7月,助殘就業基地掛牌,產品走向市場。
第一次,墩布賣了700多元。返程途中,田麗超把錢交給「二哥」,「他數不好,但知道這100元紅票是好的。」
到了基地,門打開,「二哥」突然舉高「紅票」說話了,「我們掙錢了,我們不是傻子……」緊跟著,門裡,「不傻,掙錢……」呼聲一片。
沒多久,經寶坻區文明實踐中心「牽線」,基地又分別在口東鎮老莊子村、新開口鎮江石窩村設立志願服務點。每周二,孩子們輪班參與志願服務,和共建單位一道為有需要的人染髮、洗衣、做被子等。村民受感動,自發給孩子們送飯、送水果。被婉拒後又送上錦旗,上書:真心給你們點讚。
(田麗超(左二)與「弟弟妹妹」到王卜莊鎮後張司馬村,為孤寡老人和殘疾人做被子。受訪者供圖)
如今,他們的品牌項目「您的頭髮 我的牽掛」作為文明實踐特色項目在全區複製推廣。
田麗超還帶大家「走四方」,到北京、承德、濟南等地遊玩。
德不孤,必有鄰。一年多來,有關政府部門積極支持引導基地建設發展,中鐵二十二局地產天津公司、風尚理髮店等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及個體工商戶也紛紛為孩子們提供學習機會、自強舞臺。
2020年,田麗超上榜「天津好人榜」。
「一輩子有保障」
孩子越來越多,院長連續「折騰」,到2020年下半年,會計把帳一算,每月虧錢三四萬元。
田麗超不心疼錢,「養老院收費不高但盈利,還有我愛人做建築工程生意,養這些孩子沒問題。」這位自住還遷房的院長接連拒收個人捐款。
說是沒問題,可要是總虧錢,萬一自己有閃失,孩子們咋辦?
這個問題,田麗超日日想夜夜想,想得睡不著覺,有倆月每天吃藥催眠。有天直冒冷汗,直接被送到醫院,「醫生說我有抑鬱傾向。」
一年多來,夫妻倆大多吃住在基地,很少離開。「大姐」一旦出去,一堆電話跟來,「大姐,吃飯,穿衣,撂吧。」「大姐,冷,家來,暖。」
被醫生一「嚇」,田麗超給自己放了個假。她到甘肅省武山縣去看了隨喜一家。隨喜是她和愛人幫扶的兒童。在這片山區,夫妻倆還資助著隨喜的哥哥佛喜,以及四名高中生、兩名在京就讀大學生。
仰望巍峨大山,心裡豁然開朗。返回基地,田麗超「取經」有關部門後探得一條「遠道兒」:開乾洗店,「讓孩子們拿工資,上社保,一輩子有保障。」
還是仰仗「文明實踐」。
現在,設備就位,店裝修好,就等開張。乾洗業務將在文明實踐站設試點,點位分揀來的衣服由車運回基地乾洗,「預計年底在寶坻城區全面鋪開,帶動更多殘疾人就業。」
乾洗是技術活兒,孩子們能幹?「洗、燙、撐衣架、掛起來,全套流程一人幹,不成。可要是洗,只洗;燙,只燙,幹一個環節,他們行,甚至幹得更好。」田麗超不打無準備之仗,培訓進行了很多天,流程試了無數遍。
從不懂禮貌被人笑,到助人為樂人人誇,再到努力工作人人敬,如今的「折翼天使」已顛覆了人們對心智障礙者的刻板印象。
元旦前夕走進基地,遇上倆小夥兒門口執勤,請記者「亮綠碼」、測體溫。工場內一派繁忙,笑聲朗朗。宿舍裡衣物整齊,暖意洋洋。院內陽光耀目,照進心靈深處。
基地為4名困難家長提供了就業崗位,李娟是一名受助者,她的兒女「小翔」「小文」均失明、心智障礙。
「以前,怕孩子招人笑話,不敢帶出去。他們來這旮兒後大變樣,懂事了,人見人誇。」李娟說。
大伙兒每兩周回次家,有次回家,李娟做飯,「小文」上前,「媽媽,我幫您。大姐說『要自強自立』。」
2020年夏,基地聯手老莊子村辦聯歡會,「小翔」獻節目,一首《沁園春·雪》背完,朗誦者「討誇」,「叔叔阿姨,我背得好嗎?」「好!」臺下異口同聲,掌聲雷動。
下了臺,孩子驕傲地問媽媽,「我棒吧?」
外出服務,「小翔」常摸把笤帚室內劃拉,有次被李娟攔下,「甭搗亂啦。」「小翔」疑惑,「我掃得不好?我掃地,哥哥姐姐都誇。」
李娟說,在基地,人人鼓勵人人,互幫互助,一個不落。
「大哥」,孩子們的「智囊」,在45人中只有他心智接近普通人。
本科讀到大二,家中突遭變故,他一時情急腦出血,病後出現認知、運動障礙。重重打擊,擊垮人心,小夥子曾多次自殺。到基地半年,「寒心的人」心熱了──
基地掛牌一周年前夕,「大哥」偷偷召集大伙兒,「大姐平時給零錢,咱們給她送個周年禮物吧?」送什麼好?他們問宿管阿姨。對方不想讓他們花錢,可他們不幹,最後看到牆上的多面錦旗有了主意。孩子們一直嚷嚷「我們愛大姐」,於是「我們愛大姐」上了牆……
這個清晨,「大哥」正幫大家洗衣服,田麗超同他聊天,「你願意在基地嗎?」「願意,這多有意義,我可以幫他們。」他抬起頭,一臉陽光。
不久前,田麗超在網絡平臺上傳一段視頻:「樂隊」院裡嗨,大伙兒就地取材,小錘、笤帚、鐵鍁舞起來,配樂應景,「敢愛敢做勇敢闖一闖,哪怕遇見再大的風險再大的浪,也會有默契的目光……」
視頻下方,網友留言:他們都有自己的夢想。
田麗超回覆:他們的大姐也有。
圖文來源:津報觀察
原標題:《天津一個大姐,和45個「阿甘」》
閱讀原文